海澱區商務局局長王澎:「三區」疊加打造海澱新增長極

2021-01-09 北京海澱

「兩區」建設

將為海澱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和空間

「4+3+5」的任務目標有哪些

企業將獲得哪些紅利

目前取得了哪些最新進展

1月6日

海澱融媒2021年海澱區「兩會」

「一把手訪談」欄目

邀請海澱區政協委員、商務局局長王澎

解讀「兩區」政策在海澱區的落地

重大機遇:「三區」政策疊加「1+1+1>3」

「兩區」建設將為海澱區創新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空間。王澎委員介紹說,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中的海澱組團,共21.59平方公裡,位於海澱區北部;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覆蓋海澱區全域。同時,海澱區還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三區」政策疊加的獨特優勢,是加快新一輪」兩區」建設發展的重大利好和重大機遇,必將成為海澱區的新增長極。海澱區以加快「兩區」建設為契機,自覺把「三區」建設全面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通盤考量、打捆利用、整體推進,最大限度形成政策集成效應,發揮「1+1+1>3」的效果。

王澎委員表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中關村科學城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的科學城提供「加速度」。更高水平的「創新雨林」生態和對標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為海澱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宜業城區提供新機遇。「兩區」建設也為海澱區探索現代化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開闢了新路徑,為中關村科學城打造科技創新永久試驗田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海澱方案:確立「4+3+5」任務目標

目前,海澱區已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和海澱特點,專門制定了「兩區」建設工作方案,將按照「4+3+5」的任務目標推進相關工作。王澎委員作了詳細說明。「4」是指加快推進四項重點制度創新政策落地,包括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強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3」是指重點推進信息業、醫藥健康、科技服務三大重點產業發展,將通過「制度創新+重點平臺項目」提升產業開放生態。「5」是指五大科技片區。包括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中關村軟體園、東升科技園、中關村西區、清華科技園等重點片區。此外,還在制度創新和重點產業發展方面不斷探索,打出創新政策、空間、人才、資金「組合拳」。

企業紅利:四個方面助力發展

海澱區是創新創業的沃土,「兩區」政策將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發展紅利,市場主體很關注。王澎委員認為,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是外資準入更加開放。二是資金進出更加便利。三是人才支持力度更大。四是稅收優惠力度更大。

數字貿易港:利用優勢抓好兩方面建設

作為「三區」政策疊加的區域,海澱正在數字貿易港等制度創新方面進行探索。王澎委員表示,海澱區利用自身優勢將從兩方面推進數字貿易港建設。

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授權,將數字貿易港納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收集「一帶一路」項目,運用好RCEP籤署的機遇紅利。加快軟體實名認證、數據產地標籤識別、數據產品進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試步伐。另一方面,正在抓緊搭建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平臺,構建安全便利的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建立健全數字貿易服務體系,探索開展數字貿易統計監測。

下一步,將研究出臺支持數據中心建設專門政策,在重點區域打造一批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基建,實現一批數位技術前沿創新突破,培育一批數字貿易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數字經濟融合產業以及數字經濟賦能產業。

創新生態:擴展「創新合伙人」朋友圈

近年來,海澱區持續動態更新創新要素,努力調整優化創新體系結構,著力打造孕育新經濟新動能的新環境,探索構建了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以創新合伙人關係為支撐的「創新雨林」生態。王澎委員表示,「兩區」建設為海澱區繼續完善創新生態提供了新契機。通過一批重點新項目落地海澱,中關村人工智慧學院、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自貿試驗區分行等重磅平臺和機構揭牌,「兩區」建設階段性成果顯著。

未來三年,海澱區將以「兩區」建設為契機,全面升級迭代形成體系結構更優、多元創新主體融合互動水平更高、孕育新業態新模式和支撐硬科技硬創新能力更強、更加生機勃發的「創新雨林」生態,持續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探新路、作示範。

楊思/主持、編導

倪恆虎、王芳/文、製作

佟煜、高政/視頻、圖

相關焦點

  • 京東智聯雲攜手海澱區 擴寬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新疆界
    在北京市「海澱區應急公共服務平臺」上,一場雲上「春耕節」正開展得如火如荼。3月19日,海澱區應急公共服務平臺上新「春耕」服務板塊,海澱區攜手京東智聯雲,以數位技術實力助農惠農,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不斷拓寬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新疆界。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農牧正當時。如何保證防疫工作有序開展?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
  • 海澱高校圖書館等研究夜間開放
    1月7日,記者從海澱區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發布會上獲悉,海澱今年將開發夜間研學旅遊項目,海澱區域內高校博物館、圖書館等優勢資源夜間向學子們開放。高校博物館等研究夜間開放海澱區商務局副局長王申介紹,今年海澱將開發夜間研學旅遊項目,挖掘研學旅遊資源,利用海澱區高等院校、博物館、圖書館等優勢資源,開發一批精品研學旅遊項目和線路,利用學生假期等消費集中時段,穿插開展露營、夜遊等項目,形成海澱特色夜間研學旅遊消費熱點。
  • 北京海澱區打造「升級版」學區—提升教育治理新探索
    2016年,北京市海澱區小學共招收了27055名新生。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招生工作顯得出奇地靜。招生期間,不僅教委接到的來電來訪明顯減少,各路媒體接到的有關入學矛盾的「爆料」也近乎消失。  海澱區教委主任陸雲泉說:「新組建的17個學區發揮了作用,提前摸清了全區小學新生入學的底數,在一線化解了大量矛盾。」
  • 今天,海澱發布一組重磅數據……
    續貸中心作為「十三五」期間,海澱金融的一項創新之舉,打造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北京樣本」,得到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並在全市推廣,在「十四五」展望中,海澱區金融辦將繼續推動續貸中心二期建設建立健全續貸中心配套體系。
  • 海澱的「地下運動城」炫酷登場
    經過10個月的精心打造,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地下3.5萬平方米「城市運動空間」——KALCITY能量城市——將在十一黃金周正式亮相!坐落在海澱區板井路69號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地下,有一座特色商街,住在世紀城附近的小夥伴再熟悉不過了,它建於2002年,在當時,算是北京最大的地下特色商業街,近4萬平方米的空間,匯集了大型超市、遊泳池、健身房、特色外貿小店、各類餐廳、小吃店等。近年來,隨著商街基礎設施老舊、經營業態落後,這條商街日漸式微。
  • 發揮「一核」輻射作用 北京打造京津冀創新增長極
    發揮北京「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資源要素,帶動區域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近5500臺機器人在超過30萬平方米的智能倉內戰力全開,完成全部1319萬單訂單發貨僅用兩天時間,發貨效率是人工倉的2倍。
  • 海澱城市大腦「時空一張圖」上線,超乎你的想像!
    17萬多幢既有建築物信息1.9億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個攝像頭點位249個數據圖層,百萬級圖層調用……海澱城市大腦的核心三大支撐平臺之一「海澱區時空一張圖」於近日上線它極大促進政府間數據互聯,推動城市高效治理
  • 涵蓋海澱區1.9億平方米建築面積 「時空一張圖」正在做什麼?
    據經濟觀察網了解,作為海澱城市大腦的核心平臺,由中科大腦公司承建的「時空一張圖」經過60多天的試運行後,已於近日上線,系統涵蓋海澱全區17萬多幢既有建築物信息,1.9億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個攝像頭點位,249個數據圖層,百萬級圖層調用等。
  • 北京海澱空天產業三年形成500億規模
    也是在這個論壇上,北京市海澱區高調宣布:在科學城北區打造空天產業創新集群,大力發展基於通信、導航、遙感的衛星應用及太空飛行器研製優勢產業,未來三年內形成500億元規模空天產業。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在總產值中佔比為33.8%。
  • 海澱魏公村開社區商業e中心啦!24小時便利店+超市+書吧……
    近日,小編從海澱區商務局獲悉,2020年將在全區70%以上的社區實現八項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全覆蓋,同時實現社區商業e中心在各街鎮全覆蓋。擬完成80個便民網點建設任務。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個好消息咱海澱2020年的第一家社區商業e中心來啦!
  • 海澱未來五年將增近4萬個學位
    本報訊(記者 王斌)11月18日,海澱區召開「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教育專題新聞發布會。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十四五」時期,海澱區將繼續加快教育設施建設,計劃實施54個基建項目,預計完成建設總規模超過106萬平方米,總計可新增中小學學位36680個、學前學位2280個。
  • 張寶通:設立皇城區 打造增長極
    要把唐皇城打造成搶救、保存、研究、再現、展示、弘揚中國歷史文化的博物城,建設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標識地,把遊客置身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氛圍之中,使其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此,西安市一直在實施皇城復興計劃。但是由於古城分屬新城、碑林、蓮湖三個區管理,三區的思路、目標和辦法各不相同。各自為政導致皇城復興計劃難於實施,城市改造破壞了古都風貌,使城市商業服務走向衰落。
  • 海澱區「時空一張圖」上線
    本報訊(記者 王斌)涵蓋海澱全區17萬多幢既有建築物信息、1.9億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個攝像頭點位……近日,海澱城市大腦核心平臺——海澱區「時空一張圖」上線,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大城管APP後臺由海澱區「時空一張圖」提供地理信息及空間信息服務,系統自動判斷丟失井蓋的權屬信息,並自動派發工單,交由權屬單位處理。整個過程用時僅4個小時,丟失井蓋就實現了復原。「過去遇到類似情況,拍照取證後需要人工查詢權屬單位、人工派單聯繫,中間流轉環節過長,至少需要一天時間。」
  • 今年海澱計劃增加小學學位3000個、中學學位1000個
    這是記者13日從正在召開的2021年海澱區「兩會」上獲悉的。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海澱教育系統已經完成「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出臺《海澱教育現代化2035》。在北部地區完成8個幼兒園、中小學建設,預計增加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著力解決民生重點難點。同時,完善教育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創新機制推動成員校提升辦學質量。
  • 固本浚源漸成林——海澱區全鏈條服務打造人才最優生態環境
    緊密圍繞海澱區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戰略任務,分為央地人才對接交流、領軍企業國際化培養、重點高校及歸國留學優秀人才三大服務項目組織實施;累計服務海澱區高新技術企業、重點企業、中小微企業等1051家次,海內外各類人才萬餘人參與,歷時3個多月,由海澱區委組織部指導,海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組織實施的
  • 晉江:數字產業,新增長極崛起
    晉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林永紅說。  今年以來,晉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晉江裝備協會、泳裝協會、省紡織服裝協會等,開展工業企業智能製造公益診斷、企業信息化診斷對接活動等,推動一批國內實力型產業智能化、數位化應用服務機構集聚晉江,並推動其深度對接,促進傳統產業數位化。
  • 北京海澱:「城市大腦」帶來了啥?新華社重磅發文!
    今天,新華社重磅發文《北京海澱:「城市大腦」帶來了啥?》,點讚海澱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實踐。文章剛一上線,瞬間刷屏,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讓人不禁感嘆:「未來已來!」以下為報導全文——「現在晚上基本看不到渣土車闖紅燈的現象了,我們覺得踏實多了。」住在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橋附近的居民陳常志說。
  • 北京海澱圍繞中關村自主創新核心區建設構建24小時生活服務圈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12月29日記者從海澱區了解到,海澱商務委圍繞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建設,構建24小時生活服務圈。擬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對24小時服務的便民商業網點進行支持。
  • 約會五道口 打卡網紅地:海澱區學院路喊你玩轉"宇宙中心"
    海澱區學院路新添「網紅打卡地」 「候車大廳」扶梯上樓,帶市民「回到過去」。人民網孟竹 攝 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從學院路街道停車規劃到石油共生大院空間建築改造設計,從海澱區小月河水環境提升到學院路街區規劃概念設計,還有社區黨建品牌的打造、社區生態治理路徑等,圖文並茂的展板講述著學院路街道的華麗蛻變,述說著新時代學院路地區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