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客的故事
麥收時節,哪個群體最活躍?當然是麥客。麥客,是在麥收時節在各省奔波替農戶收麥子的人,他們走南闖北為別人割麥子,為自己掙生活。每天連續戰力十幾個小時,田間地頭,暴曬,奔波,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夢想是什麼?麥客經紀人的生活又是怎樣的?《經濟半小時》記者深入山東,全程記錄麥客的心酸苦辣。
一、麥客夫婦:為了生計不辭辛勞 每天連續作業十幾小時
在山東省臨邑縣申安鎮劉樓村,記者遇見了來自河南省汝南縣的麥客李傑胡全志夫婦,5月初,他們就開著收割機在湖北收麥子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從湖北、湖南、再到安徽,現在是最後一站山東。
麥客李傑
這天下午四點,起風了,天氣預報說,今晚有雨,老鄉們都爭先恐後地搶著讓李傑夫婦到自家地裡收麥。
李傑一邊往地裡走,一邊和村民商量著收麥子的價錢。看得出,李傑和老鄉們同樣著急。下雨是麥客們最怕遇到的天氣,因為一旦下雨,就得停工。現在劉樓村很多的大塊面積的麥子都被別的大型收割機收了,剩下的多是不太好收的小塊面積的麥子,不過眼下,李傑也顧不上挑三揀四,眼看著麥收就要結束,她和丈夫都希望能儘量多做一點。
在一塊小麥地旁,李傑和村民對這塊地的面積產生了分歧,村民堅持說自己的這塊地只有四分,願意出50塊的價格,但李傑覺得面積不止這些,想多向村民收10塊錢。
老鄉們辛苦了一年,精打細算,但李傑和丈夫每天風吹日曬,再加上十幾萬的機器成本和日益高漲的油價,李傑也想儘量給自己多爭取一些利益。李傑說,這樣的價格已經少得不能再少了,畢竟油費的成本擺在這裡。
李傑、胡全志夫婦倆已經做了11年的麥客。家裡90多歲的父母,還有一雙兒女都要靠他們養活。李傑說,這兩年做麥客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市場價格只能是隨行就市,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面對村民們的討價還價,李傑夫婦感到頗為無奈。
就在我們拍攝的時候,李傑接到同伴的電話。原來,打來電話的是和李傑一同在臨邑縣做工得黑龍江麥客,剛乾了半天,收了300塊錢,他們就停在加油站附近休息了,因為已經找不到活幹了。
李傑說,每年,麥客們從南到北,一路徵戰,最怕的就是找不到活幹。像李傑夫婦這樣的外地麥客,找活更不容易。今天他們是跟著一個當地村民,每畝地給別人提成5元錢才能在這裡收麥。李傑告訴記者,如果每天都有工作,即使再累也會開心,就怕遇到無活可幹的時候,因為一想到自己花了幾十萬買的收割機但是賺不到錢,就急得不行。
除了怕找不到活,麥客們最怕的是鬧糾紛。李傑說,在外地經常碰到少給錢,不給錢,甚至是白做工的時候,而忍耐是做麥客必備的基本功。很多時候,李傑他們為了不惹麻煩,甚至會把錢還給村民。
李傑今年已經50歲了。每次量地,她都要拿著衛星定位測量儀,在30多度的高溫下挨家挨戶繞著地塊走一圈。一天能走多少裡路,她自己都數不清。李傑告訴記者,這樣的勞作非常辛苦,腿和腳都腫了,李傑曾經穿37號的鞋,現在只能穿上39號的了。
因為忙著搶收小麥,李傑的丈夫胡全志沒有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我們看到,收割機走過的地方都會揚起很大的灰塵。胡全志的臉上、身上全都是厚厚的塵土,一層薄薄的口罩根本起不到防護作用。胡全志今年52歲了,他每天都要連續十幾個小時站在收割機上作業。而7年前,胡全志出過一次嚴重的車禍,落下了八級殘疾。李傑說,當時丈夫把腿撞斷了三截,頭部也縫了14針。
胡全志在塵土中工作
現在白天幹活,晚上開車趕路都要靠丈夫胡全志一個人。麥收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夫妻倆沒日沒夜掙了將近8萬元錢,但因為掙得都是辛苦錢,越來越高的人工成本讓夫妻倆怎麼都捨不得僱人。
李傑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夫妻二人如果僱一個工人,一季下來就要支付6萬塊錢的工費,再加上車損,10多萬就白白流失了。因此,二人再辛苦也只能咬牙堅持。
李傑說,對於我們的拍攝,她心裡其實很矛盾,因為她不願意家人看到夫妻倆在外面辛苦的情景,如果自己的母親和孩子看到了,肯定會非常心酸。
從5月初收割小麥到現在,李傑和胡全志已經走了幾千裡路,橫跨了四個省,之後還要輾轉各地收水稻、油菜籽,一直要到十月份才能回家。而為人女、為人母的李傑最惦記的就是家裡90多歲的老母親和9歲的小女兒。李傑告訴記者,出門在外無論多苦多累都可以忍耐,但一想到家裡的孩子就非常難過。特別是女兒給自己打電話,問自己何時才能回家的時候,李傑一度哽咽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