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點
在解放軍海軍剛創立的時候,中國海軍的力量是很弱小的。當時中國面臨著很多來自海上的威脅,為此中國一直在尋找能夠找到對付大型軍艦的武器。在1958年的時候,蘇聯向中國提供了P-15艦艦飛彈,中國將這款飛彈命名為544飛彈。雖然後面中蘇之間的關係惡化,但是蘇聯提供的武器也為中國飛彈研製提供了一定的幫助。雖然當時中國的經濟和科技水平有限,但是中國依然決定對544飛彈進行仿造,在1963年出臺了規定。
曾在320廠供職,並且參與過544飛彈研製的工程師彭歷生,他回憶了飛彈研製的那段歷程,在進行飛彈研製的初期,研究人員面臨著眾多的困難。比如數據、人才與器材的缺失,給飛彈研製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是當時的科研人員直面挑戰。當時能夠計算材料強度的計算器只有兩臺,一臺是美制的電動計算器,一臺是國產的手搖計算器。雖然這兩臺計算器都非常簡陋,但是研究人員硬是靠著這兩臺計算器完成了大量的強度報告。人才是完成飛彈研製過程中的重要力量,為了能夠完成飛彈的研製工作,320廠甚至將很多術業不同的中專生編入到雷達班,從而培養出能夠完成相關組件設計的人才。
在中國科研工作者的艱苦努力之下,320廠成功將飛彈研製生產成功,而且使飛彈的射程更上一層樓。在1966年,這款飛彈正式被命名為「上遊一號」,隨後裝備到中國海軍的艦艇上。這款飛彈的裝備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海軍的實力,成為中國對抗外國海軍的一柄利器。隨著國產「上遊一號」飛彈的出現,之後中國以「上遊一號」為平臺研製了性能更好的飛彈。
隨著飛彈版本的遞進,中國研製出了「鷹擊六號」,「鷹擊六號」的出現結束了解放軍缺少空艦飛彈的歷史,擴大了我國對於沿海地區的防禦範圍,從此也誕生了我國的「鷹擊」系列飛彈。中國專家就表示「鷹擊」家族構成了強大的反艦火力網,對大型水面艦艇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如今,中國的周邊局勢複雜,美國對中國不斷進行圍堵,在很多事情上老是給中國找事,而臺灣的民進黨當局也是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行動。面對中國周邊複雜的局勢,解放軍的飛彈將會是一種強有力的威懾。中國飛彈的研製過程雖然面對著很多的挑戰,但是中國的科研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讓中國擁有了多種類型的飛彈,組成了強大的反艦火力網,使中國不會懼怕任何威脅。對於中國這些科研工作的辛苦付出,我們深深感謝他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