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呂江濤
2020年11月初,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的海纜業務品牌切換為華海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並且自2020年11月3日起啟用全新的企業標識形象。
之所以有這次品牌切換,是因為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海洋」)的控制權已經易主,亨通光電(600487.SH)成為了這家世界排名第四的海底光纜企業新任大股東。
而華為在這筆交易中不僅獲得了3.01億元現金,還以4764.13萬股的持股數成為亨通光電的第三大股東。以11月19日的收盤價計算,這部分股票的市值約7.1億元。
華為忍痛割愛,出售華為海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報告顯示,全球40%的海纜是2000年之前建設的,已經逐步進入了海纜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未來幾年,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入推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國際網際網路流量增長還會持續提升,數據中心互聯及網際網路帶寬需求將持續增長,全球海纜將進入一個新舊更替的時期,這將引發又一個國際海纜建設高峰。
華為旗下從事海纜業務的主體是華為海洋,這家成立時間並不長的公司,憑藉其先進的技術已經拿下全球超過10%的市場份額,受到客戶的好評。
海底電纜業務市場空間廣闊,華為海洋的前景亦被看好,本該是大有可為的時候,華為卻要忍痛割肉,將華為海洋賣給亨通光電。
華為與亨通光電這筆交易,始於去年上半年。當時,由於國際環境變化,華為海洋海外訂單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為應對壓力,華為決心出售華為海洋。
為獲得華為手中華為海洋51%的股權,亨通光電在2019年6月份啟動了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交易方式收購華為海洋股權的計劃。據亨通光電披露,本次交易價格為10.04億元。其中,亨通光電向華為非公開發行4764.13萬股,另向其支付現金3.01億元。
隨著交易標的資產在今年年初過戶完成,亨通光電也通過資產收購把自己「買」成了「華為概念股」。
值得注意的是,亨通光電並不滿足於只持有華為海洋51%的股權。
2020年5月14日,亨通光電的關聯方,亨通集團旗下亨通技術(香港)有限公司取得了華為海洋30%股權。
亨通光電接手,挑戰海外三巨頭
相關資料顯示,華為海洋成立於2008年1月份,其海洋業務主要通過其100%持股的天津華海來開展。公司的定位為海纜通信網絡建設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客戶群體主要為世界各國家/地區的電信運營商、需要進行大容量數據傳輸的網際網路企業或希望對海纜網絡進行投資的企業。其2017年、2018年、2019年1-6月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6.5億元、18.25億元、6.16億元。
作為本次交易的另一方,亨通光電是國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為完整的信息與能源網絡綜合服務商之一,其主營業務涵蓋光通信和智能電網傳輸兩大行業,為客戶提供全價值鏈集成服務。
事實上,亨通光電是從2009年開始投入海纜業務的,其在國際海洋市場上承接海底光纜訂單已突破了1萬公裡,進入國際海底光纜市場體系,成為國際知名的海纜製造企業之一。在海纜製造產業上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同時,公司也積極布局國際海纜運營業務,目前正推進PEACE跨洋海纜通信系統運營項目建設,將產業鏈從海底光纜生產製造向海底光纜系統運營延伸。
亨通光電2019年半年報顯示,其海洋通信和能源互聯板塊核心業務快速增長,有效抵消了通信網絡板塊業務收入下滑的影響。
正因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華為不得不剝離華為海洋,那麼亨通光電將是最佳的接盤方之一,通過併購華為海洋,亨通光電可以迅速擴大其在海纜市場的份額,並獲得華為海洋積累了10餘年的海纜建設經驗和產業鏈資源。
目前全球從事海纜通信網絡建設的企業主要為SubCom、Nokia/ASN、NEC和華為海洋。Subcom、ASN和NEC進入海纜通信領域的時間較早、具有先發優勢,2008年前的海纜通信市場長期被這三大巨頭壟斷。
在海纜通信領域,中國企業是新生力量。成立於2008年1月份的華為海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四大的海底電纜工程商,全球市場份額佔比超過10%。因此,有券商研報分析,對於亨通光電來說,華為海洋的加入讓公司的海洋業務板塊如虎添翼。通過整合華為海洋和公司已有的海纜業務,亨通光電已經初步具備了與國際三巨頭一較高下的實力。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