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那麼小,宇宙這麼大,科學家拿什麼判斷各個星球含什么元素?

2020-12-06 科學美少男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天文學家都練就了「千裡眼」和「火眼金睛」,他們如同偵探一樣,宇宙中只要有一點點光閃過,哪怕再暗,他們都可以揪出背後隱含的一大串信息,從而帶領我們了解宇宙,但是他們需要一些工具輔助。

科學家的「千裡眼」就是我們的太空望遠鏡,特別是哈勃望遠鏡,可謂是勞苦功高。即使再微弱的光在它們的持續曝光下也會顯現,不過光有「千裡眼」可不行,因為距離太遠,因為光會「跑偏」。

元素的遊戲

遊戲我們先玩一個遊戲:我們以ABCD作為暗號,然後每個人有自己的代號,比如說我是AB,你是BD,小娜是CD。

規則一:當敵人拿槍,分別問我們,「你的代號是什麼?」

因為心裡害怕被打死我就會喊出AB,你喊BD,小娜喊CD。

規則二:當敵人把我們聚集起來問我們,「別嘴硬了,我知道你們的暗號是ABCD,都報下自己代號吧,坦白從寬?」

因為沒上槍,不害怕,我們想要偽裝自己,就要把暗號中除了我的自己代碼的其他字母喊出來。

我會喊CD;你喊AC;小娜喊AB;

遊戲規則理解了嗎?理解了就不用玩了,因為這個遊戲元素時時刻刻都在玩。

元素的光不同的元素髮出的光都會發出與眾不同的顏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它們發出的光其實就是它們的代碼。比如你給予氫原子能量(拿槍指著),它就會釋放紅、綠、中藍、深藍色的光。鈉原子獲得能量,他就是釋放兩種黃光。

如果你把一束給從紅到藍混合的光給予它,他就會(為了偽裝自己)把具有它自己特性(代號)的光吸收回去,反射出(喊出)其他的光。

這就是元素與光的遊戲,我們可以利用光這樣的特性來識別「誰是誰」?比如說:我們發現某些物質自發的發出兩種波段的黃光,那麼它就是鈉。煙花是最好的例子:五顏六色,我們要多點黃就往火藥裡多加點鈉,我們要點綠就加一些銅。

或者說我們把一束連續波段的光(暗號)照到一個物質上,發現它反射了除了它本身那兩個波段的黃光之外的其他光,那它也是鈉。

不過元素何其多,可不只是ABCD四種這麼簡單,某些元素也會發出黃光,光靠顏色可不行,科學要嚴謹,精確,所以我要祭出「光譜儀」來對照。

光譜分析

前面一提到波段是不是有點發懵?為什麼光要說波段,因為光是一種電磁波。我們能看見的叫做可見光,大部分的電磁波我們看不見,比如遙控器常用的紅外線,還有太陽的紫外線。光的顏色不同是因為光的波長不同。我們一般以納米為單位,而波段就是波譜中的一段。

有了光譜就好辦了,它就像所有元素的「指紋庫」。當我們得到物體或星球發出的光,如果是自發光,就直接對照光譜得到波段,如果是反射光,我們就看它缺少哪個波段,這些數據像每種元素特定的「指紋」,然後把這些信息輸入「指紋庫」,電腦就會輸出這是什么元素。

有人可能會問了,比如你看到星球某處的鈉元素是兩種黃光混合成一束光,混合的光如何跟波譜做比較。不要擔心這事牛頓很早就幫我們解決了,有個東西叫做三稜鏡它可以散射光,一束混合的陽光通過三稜鏡,你就可以得到彩虹的所有顏色。

但是科技飛速發展,三稜鏡天文學家早就不用了。我們現在用光譜儀,電腦直接會顯示這束光裡都有什么元素,不需要我們自己去比對,計算了。比如說下圖:雖然肉眼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它們的波段中,還是有很多細微的差別,很多我們肉眼都無法識別的,光譜儀就可以「火眼金睛」看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從而告訴你恆星所具有的元素種類。

圖:13個恆星的光譜圖

不過,只分析光還不行,雖然愛因斯坦說過「光速不變」(這裡不贅述了,想了解看狹義相對論),但是光的波長是會改變,這是因為宇宙在膨脹。

光被拉長了

如果把宇宙空間分成一個一個的小格子,那麼當宇宙膨脹的時候,這些小格子就會變大。

圖:空間膨脹

根據哈勃定律:宇宙膨脹的速度與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說離我們越遠的宇宙空間小格子變大的速度很快。當光線在這片空間中飛行時,波長會因為空間的膨脹而被「拉」長。比如有一個顆恆星在88億年前,發出了一道光,經歷了88億年的跋山涉水,一路走來空膨脹「拉伸」,今天到達地球早已變得媽媽都不認識了。

圖:仔細看光的波長和顏色變化

根據電磁波波譜我們可以知道可見光中藍光波長短,紅光波長長,所以當光被拉長,光就會往紅光方向轉變,天文學家管這個現象叫做紅移。

最好的例子就是宇宙的第一束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經過了138億年的膨脹,現在的波長已經被拉伸到了1*10^6納米,即毫米級別。

總之, 遠距離的星系發出的光,膨脹程度較大,當光的波長改變了,那么元素的「指紋」也就跟著「漂移」了,我們上說的光譜分析也就泡湯了,所以我們要先通過哈勃定律或距離等參數消除紅移,把光波再還原回去。

總結

由此依靠光譜,即使百億光年恆星觸不可及,我們也可以知道恆星上納米和微米級別的元素。延伸一下:不同的元素之所以會發出不同的光是因為原子結構中電子能級態差不同,所以釋放出來的光子能量不同,吸收的能量也不同,因為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形成的電磁波波長不同。

相關焦點

  • 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拿工具刮原子壁,能刮出什麼?
    原子半徑一般在0.1nm以內,也就是10^-10m , 其中原子核的半徑大約是10^-15m,電子更小,它的尺寸大約是10^-22m。如果你將原子一直放大,放到標準足球場那麼大,就會發現原子核就是足球場中心的一粒綠豆那麼大,然後就什麼都看不見了。你肯定會說了,不對呀!不是還有電子嗎?初中課本就介紹了,電子是圍繞著原子核運轉的。
  •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那麼宇宙中一共會有多少種元素呢?
    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最高等智慧型生物,如果我們只看個體的話,其實是非常渺小的,相比起這個宇宙,地球又小的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無邊無際沙漠中的一粒沙。對於這個神秘無比的宇宙,我們人類對其的認知可謂是少之又少,宇宙中有些什麼,除了我們能夠憑藉現有科技探測到的,相信一定還有很多沒有探測到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發現。
  • 宇宙和原子有什麼關係?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
    宇宙是原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宇宙和原子是世界的兩種極端現象。宇宙有無邊界,範圍又是如何一直困擾著人類,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可觀測直徑為920億光年。那麼極端微小的原子其直徑又是多少呢?
  • 地球上的元素就是全部?科學家:宇宙某個角落,存在未知元素!
    這個問題問不同的人,將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但科學家大都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地球上就包含了宇宙中所有元素!似乎沒有商量餘地,連可能都不加,為什麼科學家會給出如此明確的答案?元素是怎麼來的?1932年查德威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發現了中子,至此組成元素的各個關鍵角色都已經登場!
  • 宇宙中所有星球都「漂浮」在空中,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它們?
    對於星球為何會「懸浮」在宇宙中,目前存在兩種認知的「誤區」,首先有些人認為星球之所以能夠懸浮在宇宙中,是萬有引力定律在起作用,各種星球、星系都被它的上一級天體「拖著」,所以才沒有掉到宇宙下面,比如月球被地球引力拖住、地球被太陽引力拖住、太陽系則被銀河系引力拖住、銀河系則又被本星系團的引力拖住......如果照這種思路思考下去,會陷入一個死循環,那就是最高一級的天體會被什麼東西拖住呢?
  • 宇宙中第一批原子是咋來的?科學家如何測量這些元素的豐度?
    宇宙中的第一批原子是怎樣形成的大爆炸模型不僅告訴了我們宇宙應該在什麼時候第一次形成中性原子,而且還告訴我們第一次形成原子的類型是什麼?現在的宇宙正在膨脹和冷卻,這意味著在遙遠的過去,宇宙溫度更高、密度更大!
  • 宏觀宇宙源於微觀世界?科學家:把原子放大十億倍將呈現宇宙框架
    眾所周知,宇宙是非常大的,大的根本找不到邊際,跟宇宙相比,無比廣闊的銀河系甚至都不如一粒沙子。而原子是極其小的,如果我們拿一個原子跟桌球相比,就相當於拿桌球跟地球相比,簡直小到了極限。實際上,原子並不是最小的物質,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如果將原子這樣小的物質放大十億倍後,會是一番什麼景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大部分科學家喜歡在茫茫太空中探索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盼望著有朝一日人類能夠殖民這些星球,但是這樣艱巨的任務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就算我們發現了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以人類目前的科技來講,我們也到不了那裡。
  • 宇宙中最早出現的元素是什麼?來聽科學家怎麼說…
    宇宙混沌時 氦原子這樣遇上氫離子  實習記者 於紫月  近日,宇宙中最早的化學鍵刷屏了。《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天文學成果指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檢測到了氦合氫離子(HeH+)。這個由宇宙中最簡單的兩種元素構成的分子離子讓人們關注化學過程是如何發源的,也引發了人們關於元素起源的好奇心。  「我們都是星塵。」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曾說。我們本身和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那麼這些元素從哪裡來?宇宙最早期的元素們經歷了什麼?它們的「成長曆程」又帶來怎樣的神奇反應?
  • 原子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不過對於我們人來說,組成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物質的,則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微觀物質,而原子就是這些微觀物質之中的一種。而這種物質,在我們科學家的研究之中,內部有很大的空間都是空的。,處於元素周期表第一位的氫原子就是這樣的結構,當然排在第一位不代表氫原子什麼它是最強的,而是因為該原子的原子半徑是所有原子之中最小的。
  • 黑洞力量到底有多大,能夠撕碎原子嗎?裡面物質是什麼形態?
    很多人對黑洞的力量完全一無所知,總幻想著黑洞中還有物質存在,那麼這種物質是什麼形態呢?甚至有人問:黑洞裡的原子被撕碎了嗎?答案是肯定的,黑洞不但撕碎了原子,還撕碎一切最小的粒子。宇宙中存在著三種緻密天體,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三種天體都是以破壞原子結構為存在依據的。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看到什麼?科學家:有可能是宇宙!
    表達了人們對於真理的執著,而實際上也正是如此,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抱有類似的想法:如果能夠參透宇宙的本質,那麼即使是馬上死亡也是幸福的!美麗的宇宙那麼,宇宙究竟是什麼呢?單單這兩個問題,以目前的科學來講根本無法解答(宇宙大爆炸只是適合宇宙膨脹的一種設想,它更像是一種可能性)!事實上,科學家對宇宙的認知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瓶頸:宇宙是有限的嗎?如果是有限的,那麼它究竟在什麼地方?如果是無限的,那無限的東西又是怎麼存在的呢?
  • 如果將顯微鏡無限放大,會看見什麼?每個原子都藏著宇宙!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存在總有它的道理,宇宙是非常浩瀚的,人類探索宇宙這麼長時間,都未找到宇宙的盡頭。很多科學家一直認為,宇宙其實就在人類的身邊,將任何一個物體放大之後,都是一個宇宙,這種說法看似有些荒謬,但並不是無跡可尋。
  • 原子能大到什麼程度?也許有整個宇宙這麼大!
    我們的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元素組成的,而保留元素基本物理及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非常小,原子的直徑大約只有10的負十次方米,也就是0.1納米,而我們所觀測到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自身,全部都是由這些微觀粒子組成的!
  • 把太陽系比作一個原子的話,應該算什么元素或者同位素?
    玻爾的原子模型是最接近太陽系行星結構的,儘管波爾的模型已經被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所代替,但在我們的印象中,玻爾的原子模型是最容易理解的,假設太陽系是一個原子系統,那麼它最接近哪種元素?元素的種類是什麼為區分標準的?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四元素說和原子論的來歷
    知識就是力量,曾幾何時,我們每個人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它大能大到多大,小能小到多小呢,從今天開始,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咱們去微觀領域瞧一瞧,探索一下人類對於基本粒子的發現歷程,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 科學家們的又一個重大發現,含水星球再次出現,會有生命存在嗎?
    這麼多年來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一直都沒有停止,人類這個種群之所以能夠進步如此飛速,完全是因為好奇心,人類一直著力於研究這個世界上是否有和我們一樣的智慧型生物。古代的時候人們好奇海洋裡有什麼,好奇山的那一邊,好奇海的那一邊,於是人類上山下海,發現了很多新奇的事物,那麼當人類將目光投向天空的時候,航空航天事業也就應運而生了。
  • 如果將65億個太陽壓縮成原子大小,它會形成什麼?黑洞還是宇宙?
    文/仗劍走天涯如果將65億個太陽壓縮成原子大小,它會形成什麼?黑洞還是宇宙?宇宙太空中有很多的天體,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僅僅只是一顆行星而已。行星在地球在外太空當中非常的普通。就算是在太陽系當中,也有很多的行星。不過很顯然,地球這顆行星和其他行星相比,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而相信這個特殊性,人類也都非常的清楚,那就是有生命。
  • 宇宙來源的判斷
    一直以來人類對宇宙的來源不斷地探索,大家也對宇宙的來源十分的好奇。下面僅僅是本人對宇宙來源的判斷。雖然萬有引力對宇宙的來源不能夠解釋,但是引力公式確實是得到驗證。牛頓引力公式(F=GMm/r2)。物體與物體之間是存在引力的 。
  • 科學家拿氧氣來判斷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難道外星人也需要呼吸?
    眾所周知,宇宙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存在形式,這當中有我們知道的,也有我們不知道的。比如說;碳基氫基生命、矽基生命等等,它們所具備的核心元素也大不相同。宇宙這麼大,不依賴氧氣的生命形態肯定是存在的,就單單在地球上面就存在不少不需要氧氣的生命,有些微生物就是討厭氧氣的,它們一見到氧氣,輕則生活不能自理,重則立刻死亡!比如「破傷風桿菌」就屬於這當中的一類。所以說並不能拿有沒有氧氣來定義生命的有和無。
  • 原子內部有什麼秘密?科學家:原子內部隱藏著宇宙的秘密
    經過科學家幾百年的研究,從道爾頓原子模型到波爾原子模型,再到現代量子力學模型,可以說,原子定義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物理學水平。在高中化學裡,我們學習到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所有物質都有原子組成。而原子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每一種元素的質子數量和相對原子質量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