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海日:氣象條件是確定航線和制定航海計劃的重要依據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網上流行的小禮物——「天氣瓶」竟然是氣象學家船長為航海發明的傑作。雷暴、大霧、颱風、寒潮等氣象條件與海浪、海冰等的多年特徵成為確定航線和制定航海計劃的重要依據。今天(3月17日)是國際航海日,小編為您介紹航海與氣象這對親密的小夥伴吧。

  影響航海的主要氣象條件:

  雷雨

  雷暴和大雨容易同時出現。雷暴會使船舶的電子設備受損甚至失效,甚至會造成主機停機,舵機失效,嚴重危害行駛安全。暴雨天氣會使能見度減低。

  海上霧

  航海上將霧分平流霧、降水霧、蒸發霧和輻射霧四種。霧造成能見度降低,對船舶駕駛有很大影響。在霧區航行,即使有雷達導航,船舶碰撞情況仍有發生。

  颱風颶風

  颱風颶風引起的大風浪和湧浪對船舶航行、停靠和避風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容易改變船舶原有運行狀態,導致碰撞、擱淺、觸礁甚至是翻倒。颱風颶通常通過伴隨他的大雨、風暴潮也會影響航海。

  寒潮大風

  寒潮大風到達海上時,由於海面摩擦因素小,風力一般可達7、8級,陣風甚至達到11、12級,大風會導致港口封航。寒潮大風可以製造海上風暴潮,形成數米高的巨浪,對海上船只有毀滅性的打擊。

  上述氣象條件與海浪、海冰等的多年特徵成為確定航線和制定航海計劃的重要依據。(來源:中國天氣網)

  船舶在航海過程中主要探測的氣象要素:

  

  霧

  氣壓

  氣溫

  溼度

  我國積極推進航海氣象探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章第十七條中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海上鑽井平臺和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在國際航線上飛行的航空器、遠洋航行的船舶,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氣象探測並報告氣象探測信息。

  隨著航海、漁業捕撈事業的發展,對海上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國一直重視運用船舶、航空器上觀測所獲得的資料,在為保障海上、空中安全提供氣象服務方面承擔著相應的義務,並確定了一批船舶、航空器進行觀測提供資料,並將其納入世界天氣監視網的全球觀測系統。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項工作還十分薄弱,觀測資料缺乏。因此,通過貫徹實施本條規定,進一步加強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本條規定的「遠洋船舶」是指承擔遠洋航空任務,超過500噸以上的船舶;遠洋航行,是指在公海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管轄的海域航行。(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航海氣象趣聞

  網上流行的小禮物——「天氣瓶」是氣象學家船長的傑作

  在「天氣瓶」誕生之初,一位名叫羅伯特·菲茨羅伊氣象學家船長為其確定配方,並用來觀測天氣。在19世紀中葉,氣象學主要應用於航海業或漁業,氣象學在避免風暴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時得到了認可。「天氣瓶」誕生之初其名稱就叫「風暴瓶」(Storm Glass)。神奇的「天氣瓶」曾在達爾文與「小獵犬號」那次著名的航行中被使用。「天氣瓶」溶液的基本配方,它包括蒸餾水、乙醇、樟腦、硝酸鉀與氯化銨。隨著環境的變化,溶液確實會產生結晶,且結晶形態不斷變化,變幻莫測而富有美感。當溫度下降到30℃以下時,樟腦就有可能結晶了。而降溫速率可以極大地影響結晶形狀。結晶在降溫快的時候會變成雪花狀,而降溫慢時則傾向於針狀。「天氣瓶」中晶體的變化能反映氣溫的變化。(來源:中國氣象報)

  千名志願者轉錄古老航海日誌有助於預言氣候

  澳大利亞發起號召數千名志願者幫助轉錄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期間進入澳大利亞海域的船隻的古老航海日誌,有助於預言氣候。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海水溫度,將被錄入計算機化的氣候記錄資料庫中,以期能有助於短期的氣候預測。這一線上活動還有助於促進科學家對惡劣天氣的理解,和對天氣類型的預測,例如厄爾尼諾現象期間的天氣類型。這些航海日誌記錄了詳細的天氣因素,如氣壓、水溫、雲量和浪潮等。(來源:中國日報)

  國際航海減排達共識 兩項船舶能效標準2015年起施行

  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62次會議(簡稱MEPC62),通過了《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汙染公約》附件六修正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該修正案將於2013年1月1日起生效,並確定了「新船設計能效指數」(以下簡稱EEDI)和「船舶能效管理計劃」(以下簡稱SEEMP)兩項船舶能效標準,這兩項標準並於2015年起施行。

  這既是IMO歷史上首次通過適用於所有國家船舶的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強制性能效標準,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國際海運的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文件。(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國際航海日由來

  國際航海節日即「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現在1978年,由於當年3月17日正值《國際海事組織公約》生效二十周年,1977年11月的國際海事組織第十屆大會通過決議,決定今後每年3月17日為「世界海事日」,因此1978年3月17日成為第一個世界海事日。

  (新氣象網綜合 責任編輯:顏昕)

相關焦點

  • 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圓滿完成第31次南極科考極地航海保障任務
    在南極,科考人員在中山站、維多利亞地新站共執行6項極地航海保障任務,前後歷時162天,先後完成 「雪龍」號科考船專用AIS移動基站、北鬥AIS船載終端及單人AIS示位儀(AIS-MOB)極地航行環境測試、維多利亞地新站附近海域海底掃測及水深測量等工作,首次運用無人智能測量艇在南極羅斯海水域發現新錨地,並製作完成該水域1:5000大比例尺專題海圖,為維多利亞地新站建設提供了至為關鍵的基礎數據資料
  • 講座︱麥哲倫環球航線五百年:大航海中的生與死
    2019年5月10日下午3時,由北京大學歷史系舉辦的講座16世紀大航海中的生命與死亡,於北京大學人文學苑5號樓歷史學系B113室舉行。該講座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專題系列講座中的第二講。埃爾卡諾做了一個重要而危險的決定:堅持麥哲倫制定的航線,繼續航行至印度洋,再從非洲回到西班牙。當船隊最終回到塞維亞港口時,船隊的情況已經十分糟糕,損失慘重,僅有十三名船員和四名印第安人,以及一艘名為維多利亞號的船倖存下來。而這艘船在回到塞維亞港口時已經不能繼續航行。
  • 航海遙感:開啟海天 觀測「第三眼」
    「借力衛星遙感技術,形成天地一體化的信息數據傳遞,將有效作用於海洋領域,服務海洋生態和經濟發展。」在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航海遙感——遙感和大數據應用」主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龔健雅如此評價海洋遙感和大數據應用。「遙感可以運用於海洋環境監測,包括海溫、洋流、風暴等,也可以用於航海,包括港口及船隻、冰山等,尋找最優航線。」
  • 2020年中國航海日公告
    今天是我國第十六個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為進一步弘揚絲路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全民的航海和海洋意識,促進「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建設,經交通運輸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等25個中國航海日活動組委會成員單位同意,發布以下公告:2000多年前,張騫篳路藍縷,走過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600多年前,鄭和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
  • 航海遙感:開啟海天觀測「第三眼」—新聞—科學網
    「借力衛星遙感技術,形成天地一體化的信息數據傳遞,將有效作用於海洋領域,服務海洋生態和經濟發展。」在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航海遙感——遙感和大數據應用」主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龔健雅如此評價海洋遙感和大數據應用。   「遙感可以運用於海洋環境監測,包括海溫、洋流、風暴等,也可以用於航海,包括港口及船隻、冰山等,尋找最優航線。」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航海是人類的壯麗旅行,是恢弘的長徵,更是對未知世界的追夢。 7月11日,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這也是現在一年一度的中國航海日——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全國性法定活動日,既是所有涉及海洋行業人員和海軍官兵的共同節日,也是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海權意識,服務國家戰略的全民族文化活動。 這是固定的節日,更是節日的紀念。
  • 航海更安全簡單 「海上高德」開啟智能航海時代
    「易航海」是一家新航海技術創新型企業,主營海上移動智能導航、船舶避碰、專業氣象服務、船載智能通信導航終端、海上立體通信系統、海洋船舶安全監管雲平臺、海上遇險救助指揮控制系統。「其實,我們就是要做海上的眼睛。」吳德仁介紹。有了這雙「眼睛」,用戶再也不用擔心「前方有沒有障礙,船到底該怎麼開」等問題了。
  • 中國航海家郭川創造人類探險北冰洋新紀錄
    原標題:中國航海家郭川創造人類探險北冰洋新紀錄  據來自郭川團隊的消息,在北冰洋東北航道危機四伏的海面上航行9天後,由中國航海家郭川船長駕駛的「中國·青島」號距離衝 過終點線,創造人類歷史上首次東北航線不間斷航行世界紀錄已不到一千海裡了。據專家預計,郭川和他的國際團隊將在15日到達終點,創造人類帆船航海史上的新紀錄。
  • 世界各國航海日(節)情況簡介
    在航海節這一天,日本的海運經營者、港口碼頭公司、海上旅遊業主和日本航海教育界人士會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或齊聚一堂,認真總結日本在國內外航海實踐中的經驗與教訓,誓言日本必將全力以赴掃除來自於國際社會、地球環境和大自然等方面的一切障礙,確保周邊航海通道暢通,太平無事,以便日本保持持續的繁榮強大。
  • 視頻 |「格林威治」開啟「大航海時代」
    1675年,英國人在格林威治山頂建立皇家天文臺,尋找確定航海經度的辦法,到1767年終於製成世界上首張海圖,不僅結束了海上航行僅憑日月星辰來判斷船隻緯度的歷史
  •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極東北航道通信保障工作研究取得四方面成效
    2015年至2017年與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聯合開展理論研究,編制了《北極航線船岸短波通信方案》《天津海岸電臺北極航線(東北段)短波通信天線系統方案》。2016年、2017年兩次組織實船通信測試,初步掌握北極東北航道船舶與國內海岸電臺短波通信效果。2017、2018年兩年,在前期理論研究和實船測試基礎上,根據收集的國內外相關資料編制完成《北極東北航道通信指南》。
  • 《航海圖的世界史》
    ,意思是沒有航海圖的航海,即在沒有道路的地方行走。 雖然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有些誇大其詞,但是請仔細地想一想,那些被描繪在羊皮紙和紙片上的海圖,它們完全改變了人類固有的以地面為基準的視角,是使人們意識到要從宏觀角度觀察地球的特殊地圖。 原本誕生於陸地之上的文明,之所以無法認識整個地球,就是因為被佔地表70%的海洋所阻礙。如果不開拓海洋上的航線,就無法將遙遠分離的兩塊大陸連接起來。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古代航海,雖然可以通過調整風帆角度和船舶航向以利用不同方向的風力,順風航行是古代航海最理想的條件。操縱木帆船在中低緯度的海上航行,季風的作用非常重要,航海者需要對風向的季節性變化規律非常熟悉,按照不同的季節做不同方向的航行,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季節的盛行風(又稱信風),儘量達到順風航行的目的。
  • 郭川52歲生日仍無蹤跡 他激勵國人擁抱航海
    1月5日是「中國航海第一人」郭川52歲的生日,這位航海家至今下落不明。去年10月25日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聯,當時他正在挑戰單人不間斷跨太平洋航行的世界紀錄。郭川是青島人,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在國際知名帆船賽事中獲得諸多「第一」,被譽為「中國的哥倫布」。他一生酷愛航海,還給自己的小兒子取名「郭倫布」。
  • 氣象航海類專業畢業生走紅 當船員月薪高於一萬
    昨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各自舉辦了2012屆畢業生供需洽談會,因為供不應求,氣象類、航海類特色專業的畢業生都被用人單位瘋搶。  在招聘會現場轉悠了不到半個小時,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技術學生黃遒傑的工作就有了著落。黃遒傑和中國山東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籤約,單位表示,轉正後月薪為2100~2900美元,折合人民幣的話最低也超過1.2萬元。「我們班四十多人,1700~1800美元的月薪就是低的了,大多數都2000美元以上。」他說,低於一萬元的月薪沒人會去的。
  • 秦皇島:氣象海事共商航海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吳麗俠報導 近日,河北省秦皇島市氣象局與市海事局召開航海氣象服務聯合座談會。會議就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達成共識。氣象、海事兩部門將在應急協作、信息共享、科技研發、設施建設等方面積極展開合作。  據悉,雙方前期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數據共享、科普宣傳、專業培訓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5年開展雙方籤署協議,在海事航標站及燈塔上共建2套自動觀測設備;建設1套海洋實景監測系統,實現與海事部門實景監測、海洋觀測、AIS船舶定位等數據共享。
  • 「海e行智慧版」移動智能導航開啟新大航海時代
    2018-07-11 16: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餘若望 通訊員 董餘發布會現場7月11日,由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和浙江易航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海e行智慧版」APP發布會在舟山召開
  • 《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開啟航海旅程前的他,為什麼拋棄葡萄牙
    而這部《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是由他翻閱多種文獻,做了多次採訪之後才寫出來的作品,我們可以看成這是文學先驅對航海先驅的一種文字致敬。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主要是想解析一下哥倫布在第一次航海前在葡萄牙的經歷,正是由於有了這些經歷,強烈的好奇心,對海洋澎湃的熱情以及周到縝密的計劃,還有得到了教會支持,他才能開啟他的第一次航海旅程。01.
  • 遠望人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中國航海日 跟隨遠望號船隊「蹈海探天...
    背海而弱、向海則興,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航海事業密不可分,中國航天與航海命運交織,其間的紐帶便是「遠望」。向海而生、逐夢奔跑,遠望人自信馳騁浩瀚大洋,盡情瞭望無垠星空,將祖國的飛天夢想和崇高榮譽鐫刻在星辰大海。
  • Garmin攜航海設備亮相上海國際遊艇展
    4月11日-14日,第十八屆中國(上海)國際遊艇展將於上海世博展覽館隆重舉行,應主辦方的邀請,Garmin(佳明)將攜旗下各類航海產品參加本次展會,歡迎廣大代理商、經銷商、採購商及消費者到現場參觀、了解、洽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