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網站訊當前,房地產企業怎樣踐行高質量發展?如何探尋第二曲線?產融對接和REITs現狀如何?9月17日,金融界機構投資者論壇暨中國房地產企業峰會(2020)在滬隆重舉辦。多位重磅嘉賓、行業領袖等百家機構投資者、重要房企經營者、創新數智化企業家齊聚一堂,就此熱議。本次峰會由金融界主辦,全聯房地產商會擔任指導單位,戰略合作為道瓊,金融界上市公司中心、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金融界房地產工作室承辦。
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在峰會中,發表了題為《信息社會與未來城市》的主旨演講,以城市發展的獨特視角,圍繞城市整體格局變化,以及內部結構變化兩個方面同與會嘉賓進行了分享。
圖為: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 胡剛
城市格局變化:「一極多中心」概念興起「城市群」、「城市圈」成為中國城市發展主要形態
胡剛認為,中國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波是外向型經濟發展帶動沿海城市興起,如廣州、上海、深圳、廈門、蘇州、寧波、青島、大連等;第二波是前幾年區域中心城市崛起,如成都、重慶、南京、武漢、西安、鄭州、長沙等,目前還處在發展階段;第三波是在數字經濟主導下,科技創新企業集聚,帶來了城市超常規發展,如深圳、杭州、成都等。
基於此,興起了「新城市(未來城市)」概念。胡剛表示:「未來城市是以5G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佔據較大比例,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現代建築佔主導,人們崇尚科學,科技創新氛圍濃厚,人口多元化、年輕化,視野全球化,文化上初步形成了不同與傳統文化的一種新時代的「科技文化」。以杭州為例,其已提出了「未來城市實踐區」,對未來城市的探索均是基於數位化的布局。
在一線城市概念逐漸淡化的背景下,胡剛還提出了「一極多中心」的新城市概念,「一極指北京,北京在資金、人才總量、500強企業數、獨角獸數量、上市公司數量、科教文衛事業均遠遠超過上海等其它城市,隨著「內循環」經濟發展,北京的地位愈發突出。」
如今,新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城市群」、「城市圈」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主要形態。胡剛指出,隨著人口的逐步集聚,未來會形成23個城市群,規模達到500010000萬,其中最主要將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遊等5大城市群。「城市群基本在國土上均衡分布,武漢處在中心位置。因此,武漢今後的發展將處於有利位置。」胡剛繼續補充道。
城市內部結構變化: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緊密結合 「站城產」一體化、立體化
對於未來城市的發展,胡剛認為,將出現三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城市向二維空間發展。胡剛提出,未來城市將由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緊密結合。以雄安新區為例,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實現了快捷連通,包括一個路燈就可以感知到很多信息,以及車的定位、人的定位、虛擬空間之間的聯通。「所以說現在看一個城市,如果單單看實體,不知道它虛擬空間上的流量和交流,就不能很好預測城市的發展。」胡剛如是說。
第二個變化是「站城產」一體化、立體化。胡剛表示,隨著高鐵、城際軌道、地鐵、有軌電車快速發展,城市交通、產業和居住將圍繞軌道交通站點進行布局,集中在以站點為圓心,半徑為1000米的範圍內,城市呈現疏密相間的形狀。如上海虹橋樞紐己呈現了站城產一體化形態,有機場、高鐵、進口博覽會等。
「高鐵給城市帶來了更新格局的變化,由於多條高鐵、城際、地鐵、公交相交,往往成為城市交通樞紐、成為城市商務、產業、居住中心。」胡剛補充道。
第三個變化是中心城區向高密度立體城市發展。胡剛稱,隨著「城市群」、「城市圈」的對外拓展,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域密度會越來越高。一方面城市向空中拓展,另一方面向地下發展,如地下商場、地下立體交通等。
在發言的最後,對於如何判斷中心城市的競爭力,胡剛表達了看法,「中心城市的核心不在於人口與GDP的多少,而在於核心區域的人才密度、信息密度、建設密度、資金密度。」人才的聚集與交流才能帶來創新,如果城市密度較低,人員較為分散,則缺乏創新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