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而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激變變星、Ia型超新星、核坍縮超新星三種天象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新星,又稱「激變變星」一顆白矮星和另一顆恆星組成了「密近雙星」,在白矮星的引力作用下伴星的物質會流向(物質傳輸)白矮星,這樣的雙星系統稱為「激變變星」。由於這兩顆恆星在做軌道運動,所以傳輸的物質具有一定的角動量,因此會在白矮星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中國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何為中子星了解中子星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何為脈衝星,脈衝星是變星的一種,脈衝星首次發現在一九六七年,脈衝星又稱波震,也是中子星的一種,脈衝星能夠周期性的發送脈衝信號,自轉非常的快,最初我們對於恆星的認識,一直認為恆星是恆久不變的星球,但是隨著對恆星研究的發現,恆星並不是恆久不變的,因此有時候對恆星發展過程形成的星球稱之為變星,脈衝星就是恆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變星
-
奇怪的光變現象,或許是白矮星正在撕碎行星
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奇怪的天體,是名為WD 1145+017的白矮星,位於室女座離地球約570光年。這顆星有特殊的光變模式,會多次變暗且光變深度不同,周期都在4.5~5小時,以光譜分析大氣也看到巖石行星的元素汙染現象。因此天文學家認為是白矮星的重力正在粉碎和吞噬周圍物體。
-
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顆被人們發現的白矮星,那你又了解白矮星嗎?
你知道白矮星嗎?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變星:存在的意義在於改變
對於變星,起初人們認為是極其罕見的。兩個世紀發現的變星加起來不超過10顆。但是當天文攝影術出現後,變星的數量開始猛增。天文學家通過比較恆星在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內的視亮度變化,可以對它們進行相當精確的測定。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脈衝星」首先是通過觀測發現這類特殊天體,然後通過研究去證實它們是中子星。脈衝星的發現純粹是一個偶然,1967年由劍橋大學「穆拉德射電天文臺」的研究生傑瑟琳·貝爾·伯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利用他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建造的射電望遠鏡,觀測行星際閃爍現象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會周期性地發生光度上的變化,變化對應的周期是1.3373秒,後來通過更加仔細的研究發現這個信號應該是來自於一個中子星的自轉所導致的
-
這顆白矮星將在2083年爆炸成為超新星!
這是科學家前幾天剛剛發現的距離我們100光年外的一顆紅矮星,科學家發現它的亮度神秘變暗,猜測它可能即將爆炸成為超新星,但是這一切還需後續觀測。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科學家觀測到一顆V形射手星可能在本世紀內成為超新星!也就是說它將在本世紀內爆炸!據數據預測,天文學家認為V矢狀星爆炸的時間在2083年左右。
-
造父變星脈動周期和恆星本身的光度之間遵循一個正比例的關係
,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就是「安妮·坎農」女士,坎農是光譜分類的一個重要貢獻者,其實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也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她就是「 亨麗愛塔·勒維特」,勒維特跟坎農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她們幾乎都是聾子,所以當時皮克林交給勒維特的工作是研究「變星」,變星就是亮度會發生變化的恆星,而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變化的幅度非常的小,但是在恆星世界裡面有那麼一些恆星的光度會有比較大的起伏,勒維特的工作就是研究這些變星,
-
科學家發現高速旋轉的白矮星,像吸血鬼一樣吸食伴星物質
白矮星是宇宙中比較奇特的星球。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當燃料殆盡,它的剩餘物就成為了白矮星。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白矮星,它每秒旋轉2圈,像吸血鬼一樣,吸食附近伴星的物質.這一事件,科學家稱為災變變星。中介偏正星是個什麼東東?近期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災變變星,取名為CTCV J2056-3014或J2056。這個雙星系統離地球850光年,它被稱為災變變星中,特殊的中介偏正星。為了理解其形成過程,我們需要了解下它的磁場。
-
一閃一閃亮晶晶——變星(一)
「…………………」行了行了別鬧了,趕緊進入正題~~今天呢,要介紹的是一種會「閃」的星星,不過它不同於平日裡咱們看到的星光的閃爍(這是由於地球大氣氣流的不斷擾動造成的),而是恆星自身光度較明顯地不斷變化(物理變星)或由於雙星掩食等原因(幾何變星)的結果,且大多有規律、周期性地明暗變化。
-
科學家捕捉變星的磁活動
它們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特殊的物理過程,比如非熱輻射和磁場等。 天文學家通常利用國內外的測光數據和光譜數據,確定恆星物理參數、挖掘新的活動變星、發現特殊類型變星等前沿課題。 日前,一支來自國內外的科研團隊合作利用LAMOST(郭守敬望遠鏡)中解析度時序光譜和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測光數據,對恆星的磁活動進行了系統研究,確定了它們的色球活動強度和演化情況。
-
造父變星的光周關係怎樣理解?恆星的光度為何會周期變化?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造父變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燈塔,為我們指明了遙遠星系的距離。下面我將通過歷史(如何發現),科學(光周關係,有什麼用)和物理(光度為何會變)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
最新觀測發現:這顆變星比太陽還要亮18倍,距離我們才700光年!
文章來自:(www.bokeyuan.net)利用馬拉加天文學和天體物理研究所(RIAAM)的天文臺,伊朗天文學家對變星V2455 Cyg進行了新的光度觀測。新觀測結果表明,研究對象是一顆高振幅的Delta Scuti變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有許多證據可以表明我們目前對恆星演化的理解,其中一個是對核物理的理解,這個理論闡釋了為什麼恆星會發光,以及恆星有大量、但有限的燃料來源可產生熱量;而另一個證據,則是對恆星星團的觀測研究,恆星群在同一時間和地點誕生,以及星團的性質取決於它們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