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光變現象,或許是白矮星正在撕碎行星

2020-12-05 十輪網

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奇怪的天體,是名為WD 1145+017的白矮星,位於室女座離地球約570光年。這顆星有特殊的光變模式,會多次變暗且光變深度不同,周期都在4.5~5小時,以光譜分析大氣也看到巖石行星的元素汙染現象。因此天文學家認為是白矮星的重力正在粉碎和吞噬周圍物體。儘管白矮星劇烈誕生過程會彈出很多物質,但行星還是有機會倖存。為了解WD 1145 + 017,天文學家進行一系列模擬,以研究潮汐力擾動對行星的影響,論文發布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

WD 1145+017質量估計為太陽60%,直徑僅太陽2%,天文學家模擬出36個不同大小核心和地函、組成物質(巖石或冰)都不相同的行星,再設置100個周期為4.5小時的不同軌道,最後將每個天體與軌道被潮汐力破壞後產生的遮光現象與WD 1145+017的真實光度比較。

模擬結果表明,最有可能的天體核心較小且地函密度低,類似小行星如灶神星。研究人員認為這顆天體質量相對較低但密度夠高,可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結構,但密度也夠低,甚至於地函破壞殆盡,與其他觀測缺乏小顆粒的現象一致,因會迅速被升華。

其實,這次模擬還可能提供其他特殊天體一些線索,如著名的KIC 8462852,不一致的變光現象困惑天文學家許久,另外還有21顆奇怪的暗淡恆星也可能是相同因素。天文學家表示利用光譜、光度觀測及潮汐力破壞模擬,或許可以解決這些難題。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設想白矮星可能還在繼續吸取周圍外行星和小行星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是在白矮星激烈的形成階段被甩到行星系統內部,並被其強大的引力撕碎的。現在這個研究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此類過程。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在《自然》科學期刊發布最新天文圖像,顯示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處女座星團中,有行星碎片在一顆白矮星約83.7萬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 冥行星學: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奇怪的天文學領域
    文章介紹了2015年發現的一顆奇特的調光模式、距地球570光年的白矮星WD 1145+017,通過對WD 1145+017的分析,對行星體進行法醫重建,以了解它們是什麼樣的,以及它們是如何死亡的。 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想像一下一個昏暗的,後期階段的恆星,它大約與地球大小一樣,每34小時繞其運行一個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這將是一個奇異的景象,較小但較密的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不匹配的天體。白矮星可能適合木星的「大紅色斑點」,讓您感覺到這顆恆星系統看起來多麼奇怪。
  • 科學家發現罕見一幕:白矮星的周圍,竟然也有行星存在
    而中等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中子星,小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白矮星。白矮星的周圍有行星存在嗎?宇宙中的恆星系統數不勝數,當一顆恆星的周圍出現行星圍繞著它運行,即使是僅有一顆行星,恆星系統也正式建立。一般來說,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的恆星,由於個頭很小,所以它們的壽命都普遍較長,一般都在百億年以上。
  • 帶奇怪「戒指」的白矮星被「Sleuths」發現!
    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的天文學家約翰德貝斯(John Debes)在一份聲明中說:博科園-科學科普:這顆白矮星太老了,無論向它的環中輸送物質的過程是什麼,都必須以10億年的時間尺度進行,科學家為解釋白矮星周圍的光環而建立的大多數模型只能模擬1億年左右,所以這顆恆星確實在挑戰我們關於行星系統如何演化的假設
  • 太陽變成一顆白矮星是否成立?其中又會有什麼奧秘呢?
    當太陽變成一顆白矮星時,在太陽系裡的內行星、矮行星、氣體行星和小行星會發生什麼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位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正在建立一個模型來模擬當我們的太陽失去質量,猛烈的變成一顆電子退化的恆星時,我們的太陽系會如何演化。約翰·德布斯博士(John Debes)的研究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暗示。
  • 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殘骸旋轉卻完好無損,距地球80光年
    於是,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恆星,它的亮度大約每一天半變暗一半,這表明有個大傢伙正在它前面繞著一個很窄的軌道經過。但是很難解釋這些數據,因為附近一顆恆星的強光幹擾了「苔絲」的測量。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們利用高解析度地面望遠鏡來補充「苔絲」數據,其中包括三個業餘天文學家運行的地面望遠鏡。
  • 恆星坍縮後,行星依然能生存,科學家首次發現這一罕見現象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並不認為當恆星變成白矮星後,周圍仍然會有行星存在。,而且在此前的研究中,也並不認為白矮星的周圍仍然會有行星存在。WD 1586b作為一顆大質量的恆星,通過建模分析,發現它應該是處於遠離主恆星的位置,不過奇怪的是,WD 1586b如今和白矮星之間的距離,卻在1個天文單位之內,僅有水星和太陽距離的20分之一。科學家們猜想,或許是WD 1586b原本就處於所在恆星系統的內側,也可能WD 1586b是在主恆星變成白矮星後,才抵達內側軌道的。但是,WD 1586b究竟是如何抵達這裡的呢?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在1910年首次發現了白矮星光度的異常微弱現象。白矮星這一天文名詞是由威廉·盧伊滕(Willem Luyten)在1922年錄入的。這樣以來就會導致一顆恆星脫離外層並形成行星狀星雲,最後該恆星只會留下一個核心,即殘存的白矮星。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有些恆星在生命周期結束時,會以更猛烈的能量爆發形式來結束自己的角色,如超新星爆發、形成黑洞或脈衝星,而其他恆星則會不斷向外擴張,釋放出大量的氫氣,直到最後只剩下一顆白矮星。此外圍繞矮恆星運行的星子可能會相互碰撞,這增加了它們合併形成一顆新行星的可能性。該研究對於確定行星是如何圍繞年輕白矮星的微星形成之謎,已經擺放出了第一塊拼圖的位置。
  • 或許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白矮星上
    我們知道,生命可以出現在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我們也知道,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壽命結束時,會變成白矮星(小而密實的恆星,是恆星核心的殘餘,大小與行星類似)。所以,或許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尋找白矮星上。
  • 白矮星與行星狀星雲
    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 距地410光年之處,出現奇怪現象,科學家感嘆:它是地球的未來
    如果不是看了這部電影,我可能不會想到太陽有一天也會出現衰老的現象,並且會對地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但就和「紅豆」裡面的歌詞:並不是所有的都能永垂不朽,所表達的一樣,生物尚且有生老病死,作為星球,自然也有能源耗盡的時候,可是這種情況,距離人類還遠嗎?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恆星如果變成了白矮星,會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經過數千億年的漫長歲月,年老的白矮星將漸漸停止輻射而死去。長久以來,天文界普遍認為,恆星在瀕臨死亡中掙扎時,其附近的行星難逃毀滅的命運。恆星瀕臨死亡時,會像氣球一樣不斷向外膨脹,並逐漸接近或超過周圍行星的軌道,進而將行星「收入囊中」。因此,科學家此前從未在白矮星周圍觀測到過行星的存在。
  • 白矮星附近可能是人類最後的避難所
    經過許多許多萬萬億年,慢慢的死去,但是它確實會發生,從宇宙尺度來看,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從出生到消亡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幸運的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還是有永久存在的地方,恆星的屍體,白矮星,他們可能是宇宙的死亡之前,人類最後的家園,這是些什麼奇怪物體,當他們最終死去時,會發生什麼?
  • 白矮星與黑洞
    這時太空人要返回已經來不及了,雙腳引著他向黑洞飛去,頭和腳之間巨大的引力差使他如同坐在刑具臺上,遠在「地平線」以外3000英裡,引力就把他撕碎了。由於無限大的密度,崩坍了的星體具有不可思議的引力,附近的物質都可能被吸進去,甚至光線都不能逃脫……這是看不見它的原因。這個深不可測的洞,就被稱為「黑洞」。
  • 物理學家的『寶藏之地』:不可思議的白矮星
    因此,科學家們正在修建一座用於探測太空引力波的引力波天文臺——LISA(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太空雷射幹涉儀天線)。LISA就監測到一對白矮星可能是引力波的主要來源。
  • 白矮星揭示了宇宙中碳起源
    大約90%的恆星以白矮星的形式結束它們的生命,白矮星是一種非常密集的恆星殘餘物,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逐漸變冷變暗。然而,在它們崩潰前的最後幾次呼吸中,這些恆星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它們通過富含化學元素的恆星風將它們的灰燼擴散到周圍的空間,這些化學元素包括碳,是在恆星死亡前的最後階段在恆星內部深處新合成的。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在分析了ZTF的一小部分數據後,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之外發現了一個閃爍的光點。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 這對」食雙星「每6.91分鐘繞對方一周:當較大、較冷的白矮星從較小、較熱的白矮星前面經過時,較小的那顆白矮星的光會被擋住。對觀測這一系統的天文學家來說,這對恆星在日食階段會消失大約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