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星:存在的意義在於改變

2021-01-18 星空天文

變化是宇宙永恆的主題。

NASA / ESA


「存在的意義在於改變。」——威拉德·奧曼·奎因


恆星之所以被稱為恆星,是因為人們以為它們是永恆不變的。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它們都以相同的速率,有條不紊地消耗著核燃料。只有當生命接近尾聲時,恆星才會變成巨星,開始燃燒新的燃料,並最終死去。


但是對於很多恆星來說,「變化」是它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這段由歐洲空間局發布的視頻,展現了著名的變星「船尾座RS」——在一段時間內的發生的變化。通過周圍物質反射形成的「回光」,我們可以對「變星」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



變星的歷史


古人認為,天上的星辰都是永恆不變的光點。只有偶然的災難性事件——如新星或超新星爆發——才會產生一個暫時出現的明亮天體。這類事件是極其罕見的。通觀人類歷史,裸眼可見的新星或超新星屈指可數。因此絕大部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是不變的。


然而也不盡然。



紫外波段上的蒭藁增二(Mira)。NASA / GALEX


1596年,德國天文學家大衛·法布裡修斯相信自己發現了一顆新星。8月,他在天空中發現了一個亮點;10月,這個亮點消失了。但是1609年這個亮點又再次出現了。這令他十分震驚,因為這不像一般新星的表現。


法布裡修斯發現的不是新星,而是蒭藁增二,一顆變星。


對於變星,起初人們認為是極其罕見的。兩個世紀發現的變星加起來不超過10顆。但是當天文攝影術出現後,變星的數量開始猛增。天文學家通過比較恆星在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內的視亮度變化,可以對它們進行相當精確的測定。


安妮·坎農(左)和亨麗愛塔·勒維特(右)。哈佛大學天文臺


十九世紀90年代早期,有一位就讀於當時的「女性大學教育協會」,亦即後來的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女性。這位名為亨麗愛塔·勒維特的年輕女性在1893年受僱於哈佛大學天文臺,對記錄恆星亮度的感光板進行測量和分類。她用了20年時間,在小麥哲倫雲內發現和收錄了各類變星1000多顆。


NASA / ESA


勒維特發現,變星中的一種似乎相當有意思。這些名為「造父變星」的傢伙平均亮度越高,變化周期就越長;亮度越低,變化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說,它們的平均亮度和變化周期間存在著明確的對應關係。


這種關係後來被稱為「周光關係」,在天文學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NASA / ESA


科學上的意義


由於這些小麥哲倫雲中的造父變星離地球非常遙遠,而且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可以認為它們與地球的距離是相同的。因此它們的視亮度可以直接反映它們的固有光度。


假如變星的周期和亮度有關,那麼只要測定周期,就可以獲知它們的固有光度。由於亮度與距離有關,因此只要測定視亮度,就可以獲知它們的距離。


造父變星因而被稱為「標準光源」。


卡內基天文臺


由於有勒維特的貢獻,我們才有能夠對浩瀚宇宙進行測量的標準光源。由於有埃德溫·哈勃1920年代在「旋渦星雲」中發現的許多變星,我們才有機會獲知這些遙遠星系的距離。


NASA


變星還可以根據顏色和亮度分為許多類型。除了勒維特發現的造父變星外,還存在著許多低質量、短周期的天琴座RR變星,紅巨星變星(如蒭藁增二)和脈動白矮星等。


大部分變星的周期和絕對星等間存在著明確的對應關係,因此無論它在哪裡,我們都能夠精確地計算出它和地球間的距離。


物理成因


變星亮度的變化並不是核聚變反應的變化導致的。光子從恆星內核產生,到抵達表面,差不多要用去10萬年時間。所有已知變星的核聚變反應速率都是恆定的。變星形成的原因,在於它們的外層結構。


Fahad Sulehria


光子從恆星的光球層離開恆星,從物理學角度來講,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對於一棵穩定的恆星來說,光球層也必然是穩定的。恆星產生的輻射壓,能夠抵消引力作用。我們的太陽就幾乎如此。但是即便是太陽這樣「乏味」的傢伙,這種「平衡」也並非十全十美。


Michael Richmond


所有恆星的外層都處於對流之中。物質不停地上升和下沉,這樣的體系永遠無法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


G. Scharmer / 洛克希德-馬丁太陽天體物理實驗室


在這樣的循環中,恆星會因為輻射壓過大而發生膨脹,物質由此向外遠離恆星中心。物質的離開導致引力下跌,但輻射壓下降得更快,於是膨脹停止。當引力大於輻射壓後,恆星開始向內收縮。恆星一旦收縮,輻射壓又將佔據上風,恆星再次膨脹。如此周而復始。


對於太陽來說,這種變化的幅度僅在0.1%左右。但是對於變星來說,變化的幅度可以達到90%以上!在每個循環周期內,蒭藁增二固有亮度的變化可以達到一千倍,半徑的變化可以達到數百萬公裡,溫度的變化可以達到幾千至幾十萬度。


這就是變星產生的物理原因。


Ethan Siegel / 老孫
商業轉載須獲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譯者

相關焦點

  • 天琴座RR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對宇宙學意義非凡
    ,沙普利在球狀星團中發現有天琴座RR型變星的存在,球狀星團是環繞著銀河系運動的緊密結合的恆星群,通過記錄恆星亮度的波動,然後將其測量到的亮度進行比較,它可以計算出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螺旋星系是一種遙遠的天體,遠在銀河系的邊界之外。
  • 對「激變變星」進行光度觀測,卻發現其中的白矮星,存在強磁場!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PTF1J2224+17的激變變星(CV)進行了光度觀測,正如之前研究所表明的那樣,觀測結果證實了該天體是一個極性天體,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
  • 變星的生命,是無休無止的輪迴?還是曇花一現的絢爛?
    簡介: 亮度會發生劇烈變化的恆星被稱為變星。其分為兩種類型——內部變星和外部變星。內部變星通過恆星周期性的膨脹和收縮改變亮度,外部變星不改變恆星亮度但其被遮擋。餘文列舉了幾個作者喜愛的北半球肉眼變星。什麼是變星?在宇宙中有大量的恆星,這些恆星中大多數恆星的亮度在很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然而,有恆星的亮度在短時間內變化非常大,這種恆星我們稱其為變星。
  • 科學家捕捉變星的磁活動
    在銀河系中存在大量變星,變星是一類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恆星,包括類太陽磁活動星、耀星,脈動變星,超新星等。
  • 什麼是變星?這種恆星的亮度為何為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變星(variable star)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當我們仰望夜空中的星星,我們一般認為這些恆星的亮度是相對穩定的,以幾十億年如一日的速度燃燒著它們的核燃料。只有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恆星外觀才會發生改變,成為紅巨星,最終結束其生命。
  • 努力的意義在於成長,在於長遠的人生
    從表面上來看,努力的意義在於從一無所有的人變成了擁有名和利的人,這是比較浮於表面的看法,但是其實這也算是一種成長。不過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說,你努力的意義從來都不在於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東西,而在於你自己的內心得到成長,這種成長是無價的,不管多少錢都買不來。這是需要你自己親身經歷、親身體驗之後才能夠悟出來的心靈財富。這種成長很多時候更加有價值、更加有意義。
  • 宇宙星神:設定比較尷尬的阿波羅,存在的意義就是成為蓋亞的配件
    宇宙星神之中的角色,每一個星神都有著存在的價值,但有一個星神很特殊。這個星神還是正義星神的首腦,他就是太陽星神阿波羅。蓋亞還沒有變成烈焰星神之前,阿波羅可以說是為一個可以和邪星神對抗的人,正義星神這邊只有阿波羅的實力可以看,其他人的實力非常弱。
  • 歷史存在的意義,在於被銘記
    歷史,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永遠都是神秘的存在,連同這片土地。作為一名中國人,生長在這片富饒的土地深知中古的文化歷史悠長深厚,卻不似西方人所說的神秘之極。但是要了解中國,不能盲目的去了解當下的社會主義,而是要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西方或者其他古國不同的是,中國的文明一直沿著歲月長河傳承,乃到至今還一直影響著現代人的思維。
  • 生命的價值在於燃燒,生活的意義在於奮鬥(哲思好文)
    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這是一個人生的終極之問。其實,只要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存在,每一種生活也都是有意義的體驗。特別是人的生命,由於智力的支持、反思的習慣和自我更新、自我成長的能力,一旦經過切實的努力,人人都會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 採用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出銀河系的大小
    RR型變星完成一次亮度變化,所需要的時間通過一個數學公式與它的平均固有亮度聯繫起來,沙普利在球狀星團中發現有天琴座RR型變星的存在,球狀星團是環繞著銀河系運動的緊密結合的恆星群,通過記錄恆星亮度的波動,然後將其測量到的亮度進行比較,它可以計算出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螺旋星系是一種遙遠的天體,遠在銀河系的邊界之外。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物理系統的行為會受到宇宙所引導的潛在物理定律的控制,研究變星可以告訴得出這些恆星的物理特性,並且通過擴展,知曉所有恆星的物理特性。因此,而研究變星也是學習恆星的最好方法之一。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恆星是變星?在恆星進化的過程中,變星又會如何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的宇宙。
  • 造父變星「定位」銀河系附近矮星系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大圓盤面的遠側發現了群集的年輕脈動變星,新的發現有助於他們尋找以往未曾看到的也許由暗物質構成的矮星系,很多的矮星系躲藏在銀河系外側的塵埃雲團,天文學家一直未能確定它們的位置。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蘇坎雅·查克拉巴爾蒂組建了一支天文團隊,他們分析了從歐洲南方天文臺收集的近紅外線數據,4顆年期恆星大約距離地球30萬光年,它們是天文學家極力尋找的造父變星,造父變星被天文學家看成是測量天空距離的「標準燭光」,它們被用來測量天體的距離。查克拉巴爾蒂解釋說,他們發現的四顆年輕恆星是迄今為止在靠近銀河系圓盤面區域出現的最為遙遠的造父變星,《天體物理學通訊》刊登了科學團隊的探測成果。
  • 《K星異客》:生命的意義,在於心存希望
    《K星異客》是一部由伊恩·索夫特雷執導的美國科幻電影,於2001年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不同於傳統的科幻電影。沒有外星人的描述,沒有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間的戰鬥場景,甚至連外星人的樣子都沒出現過。他聲稱自己來自K-PAX星,一顆距離地球1000多光年的天琴座附近的恆星,並以超光速來到地球進行研究。然而,警方懷疑他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並把他送到曼哈頓精神病院,接受馬克醫生的治療。當馬克醫生第一次接觸並治療普羅特時,普羅特也告訴了他外星人的身份,但是馬克醫生認為他有嚴重的妄想症。
  • 盾牌座delta型變星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首次給出了數百顆這類變星的光譜型及恆星參數,發現一百多顆處於盾牌座delta型變星脈動不穩定帶紅邊界以外的特殊新變星,首次揭示了這類變星的各種統計規律和關係,並發現幾十個含盾牌座delta型變星的雙星系統候選體。   盾牌座delta型星是位於赫羅圖中經典脈動不穩定帶下部和主序交叉區域的一類短周期脈動變星。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中國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一閃一閃亮晶晶——變星(一)
    (如下圖)這種恆星被稱作「變星」。(數據來自wiki)然後解釋幾個科學名詞:光變曲線:就是以時間為橫軸,恆星的光度為縱軸的函數圖光度:可以不嚴謹地理解為對恆星自身有多亮的衡量,只由其自身決定,不由我們在多遠看它等因素決定(因此不同於亮度)光變周期:顧名思義,周期性變化的變星完成一次完整光變過程所需時間。
  • 探索深空—變星
    不規則變星是最後一種易於觀測的變星其中包含了多種特殊的恆星,一些通常較為明亮,偶爾會變暗;另一些通常較為暗弱,偶爾會變亮。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變星,其亮度會在數月或者數年內發生小幅度變化,變亮或者變暗十分之幾個星等。參宿四就屬於這一類。      最劇烈的變星是新星,它們的外層物質會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爆炸,使其亮度飆升12~15個星等。
  • 人生的意義在於什麼,人生有何意義,或者說人生是不是無意義的?
    人生的意義在於什麼,人生有何意義,或者說人生是不是無意義的?我有一個非心理學專業的朋友,他有一個讓我有一點煩惱的習慣,就是問我:「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其實我可以用存在主義的論點來回答他,但使我苦惱的是,如果我不加解釋的跟他說,「存在的本身就是意義啊「之類的,我怕他陷入人生的虛無空洞中不能自拔。我們先不去思考對我們本人來說人生中什麼才是意義,對大學生來說,維持社會關係和獲得更好的教育,是兩件普遍接受的、有意義的事情。追求良好的社會關係和更高的學位,這樣的人生就會有意義。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
    一般的物體是不存在主觀能動性的,它的存在是早就被規定好了的。就比如汽車製造出來功能和意義是為何運輸和行駛;冰箱製造出來的功能和意義是冷凍和保鮮;抽油煙機製造出來的功能和意義是抽取油煙。他們的功能和意義是既定的,不會自主的去發生什麼變化。而大自然也是遵循著其變化規律,晝夜交替、四季變化,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不會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發生變化,不存在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