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事大!今天,我們如何和孩子講生與死?

2020-12-0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導讀

&nbsp&nbsp&nbsp&nbsp時下,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人類繼黑死病、腺鼠疫、天花、霍亂、非典等疫情後,再遭新疫。死生事大,在此期間,與體悟生死、感悟生命有關的生命教育成為許多學校的開學第一課。對此,不少專家指出,恰逢其時的生命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補課上,而應常態化、系統化設置,成為學生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nbsp&nbsp&nbsp&nbsp疫情下,生命教育補課忙

&nbsp&nbsp&nbsp&nbsp年幼女兒哭著擋住即將奔赴前線的軍醫媽媽、小區門口負責檢查體溫滿身落雪的保安、摘了口罩滿臉紅印的醫生……在班主任布置的關於疫情的作文中,北京小學生李韞澤如此描述多張刷爆朋友圈的照片。這些照片讓她熱淚盈眶,令她感受到,疫情這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真善美。

&nbsp&nbsp&nbsp&nbsp「疫情雖然超級難對付,卻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教材,孩子從中得到全面成長,懂得感恩,了解了生之不易。」李韞澤的母親欣慰地說。

&nbsp&nbsp&nbsp&nbsp與北京類似,全國各地小學均給學生布置了此類作業,海南一些小學要求學生通過書畫、手抄報、寫慰問信等形式學習防疫知識、為武漢加油、致敬白衣天使,小學生們紛紛用稚嫩的畫筆和真摯的語言,表達出他們對疫情的認知和對白衣戰士的敬佩。

&nbsp&nbsp&nbsp&nbsp熟悉教育和醫衛工作的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表示,此次疫情是大規模開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在這種面對生死的大事件中感受生命,孩子們能記一輩子。海南省教育廳還緊急發文,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醫護人員講授關於心臟的常識,教育孩子們珍愛生命王曉攝

&nbsp&nbsp&nbsp&nbsp儘管生命教育受到如此重視和推動,但各地學校的生命教育活動仍幾近「自學」。半月談記者採訪海南一位高中數學名師,詢問他疫情防控期間如何與學生討論生命教育的話題。他回覆說:「生命教育太沉重,主要還是靠家庭教育引導和學生自己體會。」海口學生家長王女士說:「讓老師們搞生命教育,比讓他們在線上教好語數外更難,因為他們平時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

&nbsp&nbsp&nbsp&nbsp高質量的生命教育資源十分匱乏。海南省電教館相關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門想找一些生命教育資源供學生在線學習,但發現相比於已然不足的優質語數外課程資源,生命教育資源是個更大的短板,「比較少,不系統,也缺乏頂層設計」。

&nbsp&nbsp&nbsp&nbsp教育要義: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nbsp&nbsp&nbsp&nbsp「我們今天和孩子講生與死,決定了他們未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生命。」從事生命教育研究20多年的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袁衛星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對生命的尊重、理解也很重要。

&nbsp&nbsp&nbsp&nbsp袁衛星說,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為中心和原點,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教育,旨在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有限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nbsp&nbsp&nbsp&nbsp海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教授段會冬認為,生命教育是相對於科學教育等概念提出來的。科學教育關注的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人類如何了解世界。但人類在了解世界、徵服自然的同時,還需要叩問心靈,因為人類如果只關注如何認識世界、探索世界,有可能帶來自身人性的迷失,並產生很多社會問題。

&nbsp&nbsp&nbsp&nbsp「當下青少年學生,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消極對待生命、遮蔽生命意義的人群日益增多,生命困惑、生命障礙的問題堪憂。因此,生命教育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袁衛星說,生命教育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方向。

&nbsp&nbsp&nbsp&nbsp常態化、系統化推進生命教育

&nbsp&nbsp&nbsp&nbsp下一步,如何開展生命教育?專家認為,開展生命教育,應遵循認知、體驗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學校、家庭與社會相結合原則;發展、預防與幹預相結合原則;與青少年身心發展一致的原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採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nbsp&nbsp&nbsp&nbsp段會冬提出,任何時候,人總要認識自我,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對生命有所了解,但不同年齡段在教育難度、範圍、方式上應有所區別。低齡學生應從小動物的具象上去學習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針對初高中生的生命教育則可變得抽象,站位更高、思考更深。

&nbsp&nbsp&nbsp&nbsp致力於推廣自然教育的海口松鼠學堂創始人高高十分贊同段會冬的觀點。但她同時認為,目前給小學生講好生命教育課是一個普遍的難題,因為小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不適合一上來就觸及沉重的死亡話題。

&nbsp&nbsp&nbsp&nbsp「難,但不代表沒辦法。」高高打比方說,她曾帶孩子們野外觀鳥,不幸的是,孩子們發現一隻死亡的白頭翁雛鳥變成了螞蟻的食物,孩子們都為那隻雛鳥感到心痛,並認為螞蟻十分殘忍,竟然以白頭翁為食。這時,她引導孩子們換位思考,將自己想像成螞蟻,這時孩子們感嘆:「這真是一頓美味啊」「如果不是白頭翁雛鳥,我們也許要餓死」……

&nbsp&nbsp&nbsp&nbsp「諸如此類的觀察和引導,是對低齡孩子開展生命教育的好方法。」高高說,然而可惜的是,很長時間以來,人們普遍過多關注知識學習,而忽視對自然和生命的觀察和探尋。「無限延長的假期的確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好時機,但現實中由於既往準備不足,生命教育往往無法得到很好落實。」

&nbsp&nbsp&nbsp&nbsp「在探討如何開展生命教育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為什麼缺少生命維度,因為我們已經選擇性地遺忘或者忽視這個命題很長時間了。」段會冬認為,生命教育應該成為常態化存在,而不僅是突然需要,或者重大災難發生後的臨時需要,學校應該把生命教育系統融入各個學科,潤物細無聲地把生命教育的理念帶給學生,使之終生受益。

&nbsp&nbsp&nbsp&nbsp袁衛星建議多種途徑開展生命教育,如學科滲透、專題教育、節氣教育、校園文化等,「疫情之下,學生到校,最應該學的一門課就是生命教育」。

&nbsp&nbsp&nbsp&nbsp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7期 原標題:《成為最好的自己, 繼續生命教育就對了》

&nbsp&nbsp&nbsp&nbsp半月談記者:趙葉蘋

相關焦點

  • 死生關懷:儒家的生命意識是「尊重生命」,向死而生
    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當時他的門徒中,子路非常好勇,他經常告誡子路要尊重生命,不要暴虎馮河,不要去無畏地犧牲。子路最後是死於衛國的內亂,孔子聽說他去了,就知道他可能回不來了。子路被人亂箭射了以後血流滿面,死之前他還端正了自己的帽子。
  • 關於生命的那些事,該如何講給孩子聽?有三點一定要告訴孩子
    母羊生下小羊後,眼睛就閉上了,再也沒睜開。二、生命奇蹟教育帶給孩子的啟發我正在和六六講關於生命奇蹟的故事,爸爸卻打斷我,他這麼小,你講這些有什麼用?有什麼用?作用可大了。1.教會孩子敬畏生命人是生命,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也是生命,但人有智慧、天生佔優勢,不加以教育,人肯定會肆無忌憚的傷害其他的生命。
  • 宇宙的「盡頭」,生與死的神秘規則,連星系和恆星都逃不過
    生存就是不斷從我們身上排除趨向死亡的東西。——德國哲學家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中國古代哲學家 ,莊子人類關於生死的哲思人類字誕生的時候就一直在談「生與死」,因為以人類短暫的生命是如何也比不過自然和天的。古往今來的哲人和聖賢皆是如此,他們不斷的悟出來生就是不斷地走向死亡的過程,似乎這就是宇宙的真理,或者稱之為規則。
  • 《擱淺的鯨魚》背後,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今天是10月15號,在推薦圖書之前,先講個題外話,今天是一個國際日,叫作「全球洗手日」。這個節日是世衛組織在2005年倡導訂立的,目的是呼籲全世界通過「洗手」這個簡單但重要的動作,加強衛生意識,防止傳染病。在今年疫情之下,這個呼籲還真的挺必要的。好了,下面進入我們的童書閱讀時間。上個月,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附近海域,大約470頭領航鯨擱淺。
  • 親悅讀|《擱淺的鯨魚》背後,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今天是10月15號,在推薦圖書之前,先講個題外話,今天是一個國際日,叫作「全球洗手日」。這個節日是世衛組織在2005年倡導訂立的,目的是呼籲全世界通過「洗手」這個簡單但重要的動作,加強衛生意識,防止傳染病。在今年疫情之下,這個呼籲還真的挺必要的。好了,下面進入我們的童書閱讀時間。上個月,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附近海域,大約470頭領航鯨擱淺。
  • 從10首詩中看古人對生與死的深刻感悟
    馬東在《奇葩說》總結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真是如此嗎?《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死亡觀: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說人死了,但是人的名聲、精神、人格沒有在人世間消亡,這才是真正的長壽。不把生命物質的終點當成是終點,而是有更高的追求。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本期情感老師:閆笑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當心愛的寵物走失或者死亡的時候,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情感老師:閆笑在這裡,我們先要討論的是關於,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還是其實大人接受不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今天,家長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危害大、死亡率高、會傳染、目前不能根治、尚無有效疫苗,性接觸、血液、母嬰等渠道可傳播……是的,這就是愛滋病。今天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我國「世界愛滋病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為「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對於愛滋病,許多人害怕它、恐懼它,但或許從未真正了解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家長們不妨將這些關於愛滋病的知識講給孩子。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今天講一個,關於託夢的故事
    很長一段時間,國人都被認為是沒有信仰的,但中國人其實是有自己的信仰,我們信仰祖先,我們有祖先崇拜。 所以每到這些節日,我們就要到祖墳前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這是我們的習俗也是我們表達孝順悼念的方法。 今天要講的是一位畫家朋友給我說的,不算故事,閒聊而已。 朋友是廣東客家人。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什麼在橋上奔跑10來米跳進河裡面的17歲男孩啊,什麼打破學校玻璃不敢和爸爸媽媽說最後以死謝罪的9歲男孩,還有被媽媽大了兩個耳光直接跳樓的初二男生啊,這些林林總總發生的孩子們輕生的新聞,確實是像一把大錘子敲打著每個爸爸媽媽的心。
  •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老師家長可以這樣講給孩子|節日我知道
    老師家長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 不妨將這些關於愛滋病的知識講給孩子 一 愛滋病究竟從何而來? 引導孩子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事實上,當下呼籲將防艾教育引進課堂、把性教育搬上講臺,並不只是單純告訴學生如何預防性病、愛滋病,而是要讓青少年在了解愛滋病的情況下,學會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
  • 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講生物鏈?九家媒體聯合推薦你這本書
    周末帶孩子在小區樹蔭下玩,看到一隻死去的蝙蝠,上面趴著幾隻螞蟻,最先發現的是兒子,他哭著跑過來對我說:媽媽媽媽,蝙蝠被螞蟻吃掉了,你快救救它。我走過去,告訴兒子小動物死了,被螞蟻昆蟲吃是很正常的,他卻還是很難過。之前也有發生過類似這樣的事,講故事講到老虎去吃小動物,他就很抗拒,還說要把老虎獅子統統打跑,不讓它吃小動物。
  • 故事:不知所以然的生,無可奈何的活,身不由己的死
    沒有辦法,張大爺只能摸索著前進,此時耳邊傳來的是那女鬼和小孩子笑聲。這裡的地形十分熟悉,張大爺摸索著往前進,有時會突然撞到什麼東西,把頭碰個大疙瘩,可是現在顧不得這麼多了,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怎麼走出這個暗處。用手摸索著,忽然手摸到了一個石臺子,張老漢知道,這個石臺子是在街當中間,自己沒事時經常來這裡坐坐,與村裡人聊天。
  • 「未知生,焉知死」的英文怎麼說?
    今天我想跟你探討的關鍵詞是Life & Death生和死在《論語》裡曾經記載著這麼一個對話,弟子季路問孔子,什麼是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鬥膽來翻譯一下大神的古文。那又何必去想人死了以後的事情呢。既然如此,我們人類究竟是怎麼活的呢?關於這個話題,我在The Subtle Art今天的泛讀章節裡面讀到了一段很震撼我的話,我想分享給你:
  • 今天,老師家長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如果母親是感染者 可能會通過懷孕、分娩 和哺乳將病毒傳染給孩子 不過,愛滋媽媽也可能生出健康寶寶 2000年,深圳率先啟動了 預防愛滋病傳播工作的試點
  • 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裡斯朵夫」
    而我們這個時代恰恰不需要英雄,而是缺乏具備英雄主義的凡人,李文亮醫生便是一個世紀之前的約翰·克裡斯朵夫。這位令人尊敬的平凡醫生,在滾動的時代潮流遇到兇險礁石時,秉著職業良心吹響了尖利的哨聲,警示了危險的到來。
  • 【大家】蘇格拉底如何證明靈魂不死?
    蘇格拉底是微笑著、帶著希望赴死的,因為他想通了那個大問題。他證明了死亡不是終結,靈魂永遠不死,所以走向死亡,或許是走向了一個更好的所在。楊絳在八十八歲高齡時,翻譯了這一段,即《柏拉圖對話錄之一:斐多》。證明有100頁,一步一步清清楚楚。但過一段時間,我就會失憶,忘掉其中一些步驟。所以,這裡做一個簡縮本,爭取幾頁紙能把這個論證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