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寶」藏|富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人均收入增長超百倍

2021-01-21 中國山東網

  藏曆新年和農曆春節將至,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社區一派繁忙景象。

  這個距山南市區僅十幾分鐘車程的城郊社區,被稱作「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60多年前,這裡率先進行民主改革,並進行了西藏歷史上第一次由被解放農奴參與的民主選舉,先後誕生了西藏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第一個農民協會和第一個人民公社。

  記者日前從克松社區居委會了解到,當地年人均純收入目前已達22301元,約為1978年的111倍,40餘年間增長超百倍。

  制度飛躍和持續的政策支持,是克松實現翻天覆地變化的動力。

  民主改革之前,克松「谿卡」(莊園)有農奴302人。今年78歲的老人索朗頓珠記得,那時自己全家和牲口住在一個棚子裡,每天啟明星還沒升起就要起床幹活兒,遲到了就要挨鞭子。

  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社區(原克松村),索朗頓珠老人在家中給花澆水(2018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餘剛 攝

  1959年3月,中央領導西藏各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昔日農奴當家作主。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釋放了高原農民的創新活力。農奴的後代土多買了村裡的第一臺東風卡車,成了村裡第一個萬元戶;達娃次仁興辦了遠近聞名的粉條廠,帶動鄉親們共同增收。

  克松社區第一個經營蔬菜大棚的居民白瑪央宗在自家承包的蔬菜大棚裡採摘蔬菜(拼版照片,2020年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克松迎來巨變:國家投資近4000萬元,啟動「生態文明小康示範點」建設,整修排水、照明、綠化系統,修建便民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學習室、娛樂室,人居環境煥然一新;社區農機化作業率已達98%,糧食畝產量比民主改革前翻了近三番;201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超3800萬元,其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加工業等非農產業佔比已超八成;全村共有45輛運輸和旅遊車,445名勞動力中七成外出務工,80餘畝土地實現流轉,300餘畝土地與公司籤訂飼草收購合同;村裡成立了12個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年純利潤達36萬元……

  無人機拍攝的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社區(原克松村)(2018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餘剛攝

  如今的克松社區裡建起了克松陳列館,開放黨支部舊址和克松莊園遺址供遊客參觀。「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產黨」的標語刻在社區大門兩旁,這是歷史的寫照,也是人民的心聲。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偉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在修築川(康)藏公路中,群眾認識到修路不是給解放軍支烏拉差役,也不是給老爺們當牛馬,而是真正為自己和子孫後代造福。覺木(現林芝市巴宜區境內)、則拉(現米林縣境內)等宗(縣)的民工說:「解放軍個個都像活菩薩,那些說解放軍壞話的人,是披著羊皮的豺狼,是混在我們藏族中的魔鬼!」
  • 數說寶「藏」丨給力!5年近350億元資金支持助西藏發展
    在此基礎上實施的經濟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業援藏、就業援藏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有力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5月8日,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來自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的援藏教師馬丹(左三)指導學生練習校園啦啦操。
  • 西藏紀錄片《極地通途》9日首播 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圖為橫跨在高原江河之上的公路(12月9日 紀錄片截屏圖) 紀錄片製作方供圖據介紹,《極地通途》紀錄片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獻禮片,該片以數條縱橫交錯的交通公路,展示西藏公路從無到有、從簡易到立體的跨越式發展與變化。
  • 《西藏的現代化發展》(2001年11月)
    據統計,農奴和奴隸在民主改革中共分得土地280多萬克;到1960年民主改革基本完成時,西藏全區的糧食總產量比1959年增長12.6%,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長17.7%;牲畜存欄頭數1960年比1959年增長9.9%。  ――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為西藏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民主改革以後,西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一樣,享有了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切政治權利。
  • 高原上盛開「格桑花」——西藏邊境縣發展觀察
    日喀則市亞東縣有「喜馬拉雅小九寨」的美譽,是去年底西藏脫貧摘帽的5個縣區之一,也是平均海拔達3300多米的邊境縣。海拔4360米的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當地農牧民草上掘金,積極發展犛牛、藏雞等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49歲的達瓦過去靠養牛和打零工為生,年入約萬元。
  • 西藏拉薩市城關區藏熱奶牛養殖小區告別傳統養殖模式 群眾錢袋子鼓...
    2016年,在城關區納金鄉藏熱村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城關區農牧局)的幫扶下,投資450多萬元成立的藏熱奶牛養殖小區,讓藏熱村養殖戶告別了傳統養殖模式,為該村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小區實行統一管理,分戶飼養,利益到戶。同時,合作社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加強與「高原之寶」等牛奶加工龍頭企業與個體戶的聯繫,為會員養殖戶拓寬牛奶銷售渠道,大大提高了會員養殖戶家庭收入。
  •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巾幗夜校」持續開展
    在西藏拉薩市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就有這麼一群婦女,她們白天是田地裡辛勤的勞作者,是周邊工地上的務工者;晚上,她們是好學不倦、挑燈夜讀的莘莘學子。  同時,熱堆村為了進一步豐富夜校的課程內容,除了教雙語之外還加入了學習愛國歌曲、朗誦美文等內容,不僅增加了農牧民婦女學習雙語的興趣,也提高了雙語水平。在熱堆村「巾幗夜校」裡,記者看到這裡的「學子」一邊抄寫一邊跟讀,像小學生一樣認真。
  • 治國必治邊 治邊先穩藏
    在領導西藏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進程中,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把握西藏工作規律,成功制定了指導西藏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方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形成了系統的治藏方略,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推動西藏實現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 廣袤的西藏地區竟然也隱藏著那麼多的美味
    中國美食體現了廣袤的西藏地區廣大、深邃、頑強的精神。有著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以上的自然環境特徵,沒有交通壓力,沒有汙染;即使在較高海拔,依然可以實現藏地天空的觀光旅遊,讓人們探究藏地的歷史人文地理,自然美景、民俗風情,以及生活習俗等等。
  • 「華東第一村」的過去與未來
    由於積極興辦工業,分享市場經濟的紅利,這些村莊在較短的時間內積累了大量財富,發展成為一批「億元村」。旗忠村曾是這些村莊中的明星。依靠村辦企業的發展,旗忠村的財富增長速度令人驚訝:1990年底,旗忠村工業產值實現2.3億元,利潤2126萬元,村級經濟實力居華東地區首位,被譽為「華東第一村」。與此同時,旗忠村興辦學校、文化中心,村民們也都住進了別墅。
  • 藏漢互譯軟體藏譯通打磨核心競爭力 用戶穩健增長至百萬
    當下人工智慧與信息化發展為打破藏漢地域語言區隔、傳播信息和技術創造了更多的可能,通過網際網路和智能翻譯功能及教育功能的融合,能夠降低傳統地域語言溝通的軟硬體成本,而對於用戶的成本而言,網際網路工具的出現是性價比更高的渠道。西藏高馳作為國內領先科技驅動的信息化公司,基於促進藏漢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目標,於2019年成立了深挖AI智能語言服務能力的藏語智能語音技術研發實驗室。
  • 國網西藏電力:當好電力先行官 服務雪域高原脫貧攻堅
    2018年起,隨著「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的推進,西藏農牧區電網供電能力不斷增強。「現在我們開足馬力生產,產量成倍增長。今年我們又招收了19名農牧民。」王愛民說。  近年來,西藏電網步入歷史上發展最快、投入最大、成效最明顯的時期,繼青藏聯網、川藏聯網工程後,又開工建設了藏中電力聯網工程和阿里聯網工程;先後投資約224億元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工程,惠及近230萬人。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希勤村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西部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6800元,希勤村黨總支現有黨員61名(11名女黨員)。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近年來,希勤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圍繞打造希勤村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歷史文化品牌,初步建成了紅色旅遊基地。希勤村的合作化歷史,真實反映了我黨探索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的歷史,是我國億萬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艱苦奮鬥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縮影,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 出生幾點鐘的人,天生命中藏富,十人有九富,正偏財旺盛
    俗語說「命帶財庫十有九富」,命中帶有財庫的人,不一定都是大富翁,但是總體帶到財庫的人,一生衣食無憂,錢財比較豐足。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哪些時辰出生的人,天生命中藏富,十人有九富呢?在事業上總能先人一步登高峰,憑藉自身的能力和外來的幫助,事業一年比一年發展得快,到了中年開始,事業發展如日中天,十人有九富,憑藉他們的「野心」,年齡越大越是走運發達,日子必定越來越富。申時出生(下午3點-5點)申時,指的是下午三點到五點的時間。
  • 林芝,西藏旅行的第一站
    西藏的朋友送我一句「暢遊西藏,從『林』開始」,把林芝推薦為西藏之旅的始發站,而這「高原江南」、「東方瑞士」確實沒讓人失望,它為我打開了走進西藏的天堂之門。林芝美景酣暢淋漓林芝美景「酣暢淋漓」,高山峽谷多重美景,依次排開,井然有序,人們細數這片土地上的景致,感嘆「林芝步步是景、處處似九寨溝」,仿佛大自然的造物主在這裡酣暢淋漓地作了一幅油畫。
  • 西藏這一地級市——「日光城」 人口不到百萬,GDP竟超百億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一個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教育中心,也是西藏佛教的聖地,位於西藏高原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地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的中流河谷平原,拉薩河經過這裡,向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 西藏林芝藏著神秘的世界第一大峽谷,雪峰日照金山銀河能一次看完
    【西藏林芝藏著神秘的世界第一大峽谷,雪峰、日照金山、銀河都能看見】世界第一大峽谷根本不在國外!跟你說了多少次,怎麼就是記不住呢?跟我來!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峽谷,它就在我們西藏林芝地區。你不用踏出國門,只用去西藏林芝,就能一眼目睹世界級的大峽谷。從秋冬季開始,西藏旅遊逐步進入淡季,人少又小眾的網紅景點一抓一大把。你還在等什麼?
  • 修文,5個困難村的變遷|獼猴桃|龍山村|天生橋村|修文縣|三合村|龍...
    隨著村裡的產業不斷發展,龍山村的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裡人均收入達到了12920元。D天生橋村:建好通途拔「窮根」天生橋村因橋聞名,卻因地處深山峽谷,條件惡劣,一度是貴陽市的市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3戶61人。「在村路未建好前,村民到縣城賣蔬菜,有15公裡的路程,天不亮就得背起蔬菜朝縣城趕,天黑了才能到家,大半時間耗在路上。」
  • 駐村第一書記白雲:一手老繭 攪熱山村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鎮文溝村駐村第一書記白雲憨笑著說。   在村裡行走時,村民見到白雲都會熱情地打招呼。3年前,自治區民委(宗教局)教育文化處副處長白雲剛駐村時,很多村民投來的卻是不信任的目光,入戶時常聽到「你幹啥的」「有啥可看的」。   「我們來到文溝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信於村民。」白雲說,村民感到特別苦的是路難走,全村幾乎都是土路,硬化路不到1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