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紅利持續釋放 經濟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2021-01-15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南沙自貿片區公布年度十大創新成果

  在掛牌5周年之際,南沙自貿片區發布5周年回顧和全國首個突破性改革創新程序規定。4月21日上午,廣州市第85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五周年重大制度創新成果專題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市新聞中心舉行。南沙自貿片區2019-2020年度十大創新成果出爐,充分釋放自貿區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創新引領帶動效能。

  十大創新成果

  全域推行「一支隊伍管執法」綜合行政執法南沙模式

  打造規劃和自然資源審批服務新模式

  打造首個「無證明自貿區」

  構建全域數位化稅收服務機制

  搭建首個全球商品溯源標準體系

  打造智能保稅分撥監管新模式

  構建「1辦法+3平臺」智慧財產權工作新體系

  構建粵港澳司法規則銜接機制

  首創海洋公益訴訟新模式

  打造「境內資產抵押、境外資產保理」跨境融資新模式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 全面深化改革

  掛牌5年來,南沙自貿片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國家、省、市各項試點任務實施率100%。

  21日,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副主任潘玉璋正式發布南沙自貿片區2019-2020年度十大創新成果。這十大集成創新成果也全面體現了南沙的改革方向與經驗。

  同時,南沙還正式發布全國首個突破性改革創新程序規定《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突破性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程序規定》(以下簡稱《程序規定》)。據南沙開發區創新工作局局長劉家君介紹,為鼓勵幹部大膽創新,對失誤進行容錯,《程序規定》明確按照程序規範推進的突破性改革創新雖未取得預期效果但符合「三個區分開來」容錯情形的,將最大限度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

  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南沙推動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國家、省、市提供了一大批可複製推廣的新經驗。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南沙自貿片區掛牌5年來,累計形成658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2個「南沙經驗」走向全國,正逐漸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充分釋放自貿區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創新引領帶動效能,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打造大灣區「買全球、賣全球」貿易大通道

  數據顯示,南沙貿易便利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累計形成180項改革創新成果,其中40項為全國首創,正打造國際貿易規則新高地。

  「智能保稅分撥監管新模式」、搭建首個全球商品溯源標準體系分別獲評南沙自貿試驗區年度十大創新成果,助力南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買全球、賣全球」貿易大通道。

  智能保稅分撥監管新模式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落地,讓眾多企業受益。

  南沙海關副關長鄧濤表示,智能保稅分撥監管新模式是廣州海關推出的一項系統性制度創新,該模式創新「1+N」保稅監管理念。這是廣州海關支持南沙國際分撥業務發展,助推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又一創新舉措。

  「企業系統現在與海關管理系統對接聯網,海關可以實時查詢我們的貨物進出、理貨、庫存等數據,實施順勢監管,我們則無感通關,非常方便。」廣州市品成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海新說。

  創新驅動之下,企業紛至沓來。「海關推出的新模式不僅有助於我們降低成本,還吸引了同類型客戶入駐,為企業帶來了可以預期的發展紅利。」

  目前跨境電商、冷鏈食品、文化藝術品、生物醫藥等各產業樣板項目紛紛落戶南沙自貿試驗區,形成了多元化的國際分撥產業生態環境。在國際分撥業務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南沙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買全球、賣全球」貿易大通道。據統計,2019年南沙保稅港區進出口達734.6億元人民幣,增長14.5%。涉及企業305家,增長12.96%。

  打造全國「無證明自貿區」南沙樣本

  為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全面提升行政審批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南沙自貿片區著力清理煩擾企業和群眾的各種複雜證明,打造全國首個「無證明自貿區」。

  南沙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行政審批局)圍繞解決煩擾企業和群眾的各種「奇葩」證明、循環證明等問題,創新推出數據查詢、部門核驗、告知承諾三種方式實施改革,最大限度取消、調整本層級設定的證明事項,徹底將從前需要申請人通過各種途徑出具證明的成本轉變為政府的工作程序。

  按照計劃,第一階段改革南沙直接取消證明22項,通過創新手段取消證明60項,2020年底將全面實現企業和群眾依法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無須申請人再到區內相關單位開具證明,最大程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全國「無證明自貿區」南沙樣本。

  南沙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10%

  「南沙自貿片區的制度創新紅利逐漸顯現,輻射帶動效應後勁十足。」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表示,根據發布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南沙自貿片區制度創新總體得分連續三年名列前茅,其中「貿易便利化」指數連續排名全國第一,口岸管理、通關環境、貿易功能轉型、輻射帶動效能四個評價維度均領先其他自貿試驗區。

  數據顯示,南沙創新紅利持續溢出,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2014至2019年,南沙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4%;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3%;稅收總額年均增長13.2%;南沙港區貨櫃吞吐量年均增長8.4%;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4%;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年均增長13.2%;註冊企業年均增長71.4%;累計引進172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

  過去5年,南沙基本構建起與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南沙開展多項全國首創的金融創新和試點項目,上線全國首個在線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地區最大飛機船舶租賃集聚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加快建設。

相關焦點

  • 王一鳴: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七大特徵
    來源:新華網思客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多項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8%。如何評價我國經濟上半年的運行情況?下半年如何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繼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就上述問題發表了看法。
  • 幣碼翁區塊鏈研究院:數字經濟正在釋放眾多「新紅利」 大數據賦能...
    疫情期間,從中央到國家部委,再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強調數字經濟的重要性,發布各項行動方案,為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了政策利好,也將帶動萬億級的數字科技大市場。數字經濟不可替代數字經濟是通過對數位化的知識與信息的分析和使用,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多年來隨著世界數位化的進程,數字經濟一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推動動力變革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動力呈現「要素動力主要依靠資本積累拉動、需求動力主要依靠消費投資推動、產業動力主要依靠二產三產帶動、制度動力主要依靠改革開放驅動」等特點。
  • 華為彭紅華:釋放700M頻段紅利 圍繞網絡性能和業務能力持續創新
    作為中國廣電戰略合作夥伴,彭紅華分享了在5G超高清時代,華為圍繞網絡性能和業務能力兩個方面創新,助力中國廣電建設一張廣覆蓋、高質量、有內容的極簡、安全的智能化網絡。  彭紅華認為,國內5G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廣電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備2x30MHz以上700MHz優質頻譜資源的5G網絡運營商,在相關國際標準制定,新技術開發、產業鏈推動以及業態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績,並攜手華為創造全球多個第一,比如:業界首個端到端全國產化SA核心網;首個700M 2x30MHz終端性能驗證;首個700M 5G SA VoNR高清視音頻通話的打通;首個低頻中頻疊加組網覆蓋與業務測試
  • 中國人口紅利動力轉換及其發展策略
    我國人口與勞動力基本形勢判斷我國經濟已經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發生了深刻變化。數量型人口紅利的消減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引發了對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進一步思考。
  • 上半年山東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定
    數據發布上半年山東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定山東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千方百計穩住經濟基本盤,上半年經濟呈現回升向好、好於預期的總體運行態勢
  • 2020雲天大會|俞大鵬:中衛雲計算產業將呈現出加快發展的態勢
    俞大鵬發表演講。人民網 高嘉蔚攝 俞大鵬表示,中衛立足自然資源稟賦,「無中生有」大力發展雲計算產業,點沙成「金」、借「數」轉型,成功地將黃沙戈壁變為創新發展新熱土,雖然存在著發展不足的問題,但也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更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比如,建設西部雲基地(寧夏)一體化大數據中心被寫入寧夏「十四五」規劃,銀西高鐵、中蘭客專的開通,都將為中衛今後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來自二〇一九央視財經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圍繞「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 ...精神解讀②丨2021: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央提出明年要「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表明2021年中國經濟具備了恢復到合理增長區間的條件,經濟增長的確定性大為提高,這與2020年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因而2021年提出具體目標也是順理成章的。由於受基數影響,2021年同比的經濟增長會呈現前高后低且大幅波動態勢。
  • 持續釋放「磁吸力」,提升總部經濟「乘數效應」
    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江蘇「總部經濟」持續釋放著「磁吸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計認定跨國企業地區總部與功能性機構258家,總量居全國前列,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功能形態不斷完善。
  • 西安航空基地綜合保稅區釋放外向型經濟發展新活力
    作為中西部地區首個以航空製造為特色的綜合保稅區,西安航空基地綜合保稅區自去年11月正式封關運行以來,充分發揮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的政策紅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通關服務持續優化,與陝西航空產業契合度進一步加強。
  • 河南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來自哪裡
    □薛世君    年末歲尾,各級各地都在盤點今年的「收成」,衝刺最後一個月,展望明年的經濟發展。對明年和未來河南經濟怎麼看?大家都很關注。近日,我省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和1—10月統計信息相繼發布,提供了審視我省經濟發展態勢的依據。
  • 政策紅利加持健康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推動健康經濟中非醫療產業的發展,建立非醫療健康產業鏈,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經濟發展,既能夠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同時將成為中國消費的新增長點。  政策紅利加持健康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預防上多投入1元錢,治療費可減支8.5元錢,並節約100元的搶救費。
  • 用電量持續攀升 折射經濟新動能
    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勾勒出了一條總體上揚的曲線,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日子,百姓生活用電量實現較快增長,一季度增速為3.5%。1月至10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持續較快增長,用電量同比增長5.9%,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 量值重新定義世界 互認釋放國際紅利
    20日是第20個「5.20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根本性飛躍」。為宣傳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促進科技、產業界及早認知變革的影響、機遇和挑戰,充分利用國際計量互認制度的高效便利,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5月20日下午,「計量單位制變革與國際互認」宣貫研討會在下沙檢測基地隆重舉行。研討會由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主辦。全省50餘家儀器儀表重點骨幹企業代表100餘人參會。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在全球疫情蔓延情況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從2020年3月份開始,月度宏觀經濟數據呈現逐月向好態勢,二、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同比增長3.2%、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長0.7%,扭轉了上半年下降局面,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3%、0.9%、0.4%,全部為正值。
  • 江東觀潮|持續釋放「磁吸力」,提升總部經濟「乘數效應」
    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江蘇「總部經濟」持續釋放著「磁吸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計認定跨國企業地區總部與功能性機構258家,總量居全國前列,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功能形態不斷完善。今年以來,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我省南京、蘇南等地,「總部經濟」顯示度不斷提升,隨之釋放出的「總部效應」,愈發堅定了各地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創新鏈核心的決心。  後疫情時代,如何把握優勢,加強規劃引導,不斷提升總部經濟的「乘數效應」,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記者近日對三位業界專家進行了專訪。
  • 【矚目的答卷 嶄新的徵程】升級高質量發展新生態系統 廣東進軍...
    科技創新 築起新開局硬底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十三五」期間,廣東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19年,全省年研發投入總量為3098.5億元,R&D佔GDP比重超過2.88%,比2015年提高0.45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 越南經濟呈現 J型復甦態勢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2020年4月份,越南採取全社會隔離措施結束後,疫情得到較好控制,為經濟復甦創造了前提條件。越南隨即提出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並重的目標,並對國內中低風險地區採取相對寬鬆的防控措施,儘量避免對全社會經濟、生活造成更多衝擊。  為使除國際旅遊業外的各行業生產逐步恢復增長,越南陸續推出了多項經濟刺激措施。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