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撈起的「海底數據中心」,故障率僅為陸地1/8,微軟新型數據存儲模式又有新進展

2020-09-16 雷鋒網

「水下數據中心」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至少微軟是這樣認為的。

近日,微軟將已經沉入海底兩年的數據中心打撈出了水面,經研究人員評估,其各方面的性能要優於傳統的數據中心。

微軟研究員本·卡特勒(Ben Cutler)說,

「實驗的結果顯示,數據中心在水中的故障率是在陸地的八分之一」。

水下數據中心或許聽起來很奇怪,不過,微軟的水下實驗已經證實該項目具有巨大的潛力。那麼,微軟為什麼要開展這項實驗呢?

一種全新的海底數據存儲方式

數據中心行業的迅速發展意味著能源使用的爆炸式增長,同時也意味著數據維護高昂成本的增加,針對這一問題,微軟研究團隊認為,將數據中心置於海底或許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式。

從理論上講,通過將數據中心置於水下可以降低冷卻計算機的成本,而且,如果將這些中心與離岸可再生能源並置,它們也可能產生零排放。同時,水下數據中心也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決因氧氣和水蒸氣而帶來的腐蝕問題。

更重要的是,全球50%人口居住於海岸附近(200公裡以內),海上中心將有助於減少數據傳輸的時間。

因此,2018年,微軟團隊決定開展「水下數據中心」項目測試。他們選擇了奧克尼(Orkney)群島,將裝有855臺伺服器的白色圓柱形高壓密封艙沉入了海底。

之所以選擇奧克尼,因為它是可再生能源研究的主要中心,歐洲海洋能源中心(EMEC)已經對這裡的潮汐能和波浪能進行了14年的試驗。另外一個原因是,該地區氣候寒冷,有助於降低數據中心的冷卻成本。

此次數據中心的投放點在距離海床不足1公裡的地方,白色的高壓密封艙內設置了環境傳感器,可以對其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另外,其電力需求通過海底電纜來獲得,並可以將數據傳輸到海岸以及更廣泛的網際網路中。

需要說明的是,與陸地存儲相比,水下數據中心存在一個明顯的局限性,即如果計算機出現故障,則無法進行修復。

但這次被打撈上來的數據中心,在855臺計算機中只有8臺出現了故障,其故障率比陸地要低。

研究人員推測,其原因可能與氮氣和寒冷的環境有關。卡特勒表示,為了減少可能出現的腐蝕情況,我們在管體中抽離了氧氣並泵入了氮氣。

這項小規模的測試,進一步驗證了海底存儲的可能性和價值。卡特勒表示,不僅故障率低,數據中心的所有電力供應都來自風能和太陽能,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資源。

另外,在管理成本方面,海底存儲無需承擔巨大基礎設施的建造費用,還可以有效應對自然災害或恐怖襲擊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與陸地存儲相比,它既靈活又具有成本效益。

不過,也有相關專家對此方式提出了質疑。如一位在數據行業從業近30年的教授伊恩·比特林(Ian Bitterlin)表示,數據中心產生的熱能會影響海水環境,而且相比於海岸地區,大的城市中心更需要數據中心。他說,

「最終您只會得到溫暖的海水和更大的魚」,「歐洲90%的數據中心位於倫敦和馬德裡等大城市,這是更需要的地方」。

卡特勒(Ben Cutler)對此回應稱,導致海水變暖的影響是非常小的——「僅下遊幾米的水最多會變暖幾千分之一度」,但它對奧克尼數據中心的整體環境影響是積極的。

應對數據中心的挑戰,科技巨頭們一直在發力

早在2015年,微軟已經開啟了海底數據存儲模式的實驗,當時這個研究項目被稱為Project Natick,他們選擇加州海岸部署了有史以來的第一臺潛水艇伺服器,該伺服器被命名為Leona Philpot,取自遊戲Halo裡面的角色名字。

據說,該想法最早開始於2013年,由微軟數據中心的一名員工提出,而這名員工曾經有過海軍潛水艇的經驗。當時該數據中心在海底沉沒了5個月之後被撈出,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之後微軟便開始籌劃在海底部署更大規模的實驗。

也就是2018年開始的奧克尼數據中心計劃。這項計劃還受到了歐洲海洋能源中心(EMEC)的支持。EMEC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具備更專業知識,同時,對奧克尼群島周圍海域也有足夠的了解。

該項計劃中將數據中心連接到海岸的海底電纜也是由EMEC提供的。

如今奧克尼計劃成功收尾,進一步驗證了水下數據中心的有效性。微軟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依然處於小規模的測試,未來會擴展到到更大規模的應用中。

事實上,除了微軟,不少科技巨頭也在想辦法如何應對數據中心建設和維護帶來的挑戰。不同的是,Google、Facebook等選擇把自己的數據中心建設在高緯度的地方,利用環境來散熱。

比如2013年,Facebook在瑞典最北部的採礦小鎮呂勒奧(Lulea)開設了一個數據中心,可容納數萬臺計算機伺服器。該中心距離北極圈80多公裡,完全依靠附近水力發電計劃產生的可再生能源運行。

引用連結: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44368813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54146718

https://www.bbc.com/news/av/technology-44382659

相關焦點

  • 兩年之後微軟「海底數據中心」被打撈出水,故障率僅為陸地1/8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張倩「我們的水下數據中心故障率只有陸地的 1/8」,在微軟的實驗成功之後,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或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兩年之後的打撈結果表明,該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陸地上的1/8。這一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這個密封在海底容器中的數據中心來說,伺服器的維修要比在陸地上困難得多。超低的故障率表明,「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的想法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種環保、經濟的解決方案。
  • 微軟兩年的海底數據中心實驗結果超出預期,水下伺服器故障率極低
    的Natick項目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海岸,將一個自我維持的數據中心沉入海底。兩年後的今天,數據中心被從海底打撈上岸,公司的研究人員從這項實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首先,研究人員發現密封艙中伺服器的故障率是他們通常在陸地上看到的1 / 8,部署的855臺伺服器中只有8臺在兩年的時間裡出現故障。
  • 大幹新基建|山洞海底北極,為何數據中心會有這些特殊選址
    為了降低在散熱方面所消耗的能源,不少網際網路企業選擇將數據中心建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阿里巴巴的千島湖數據中心,微軟甚至直接將數據中心放在了海底,有的公司則將數據中心放置在高緯度地區,如臉書有數據中心位於北極圈附近,騰訊貴州七星數據中心則選址在了貴州陰涼的山洞之中。
  • 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數據揭曉,達世界先進能效水平
    據介紹,數據艙樣機為長5.76米、直(外)徑3.05米的圓柱體結構,艙內裝有4個機櫃,單機櫃功率35KW,在海底運行了約40天,於2021年1月8日,完成第一次打撈上岸並進行數據分析。在該公司舉辦的「海底數據中心(UDC)階段性測試發布會」上,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李震代表清華大學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重點實驗室發布了《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能效測試報告》。
  • 微軟水下數據中心在兩年之後浮出水面
    >兩年前,微軟將一個數據中心沉入奧克尼群島海岸變的海床上。兩年之後,它將該數據中心從海床上撈了回來,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評估。他們的第一個結論是該圓柱體數據中心的伺服器故障率比傳統數據中心更低。855 個伺服器中只有 8 個發生了故障,故障率為陸地的八分之一。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可能是數據中心是無人維護的,裡面充滿了氮氣而不是氧氣,減少了腐蝕性。 行動的巨人。
  • 那864臺沉入海底的伺服器,被撈上來了
    當864個伺服器沉入蘇格蘭海底……打撈出水丨Microsoft兩年後,它們又在一個美好的陰天被打撈上岸,也宣告著微軟「水下數據中心」實驗的成功:與待在陸地上的同類們相比,在水下安靜了兩年的伺服器,故障率只有前者的1/8。
  • 中國大數據中心邁進綠色海洋時代,每年節約能源數百億!
    1月10日,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廣東珠海高欄港揭幕,標誌著國內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
  • 來自潛艇退伍老兵的靈感:微軟把數據中心「泡」在冰冷的海底
    「如果有一個方法能做得更好。那就找到它。」這是愛迪生說的話。現在,微軟的科學家們正在實踐這句話。他們將數據中心從陸上搬到了海洋深處,用寒冷的海水冷卻伺服器,用海浪為伺服器提供電能。減少了能耗的同時,這種方式也減少了數據傳輸的延遲性,因為許多大城市都處在靠近海洋的位置。
  • 微軟發現水下數據中心是可靠、實用和可持續使用能源的
    今年夏天早些時候,海洋專家們從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捲起了一個貨櫃大小的數據中心,上面覆蓋著藻類、藤壺和海葵。這次取回啟動了長達一年的努力的最後階段,證明了水下數據中心的概念是可行的,以及在後勤、環境和經濟上的可行性。
  • 微軟將《超人》電影存在一小塊玻璃上 未來數據存儲還有哪些黑科技?
    雷射通過在多個深度和角度創建三維納米光柵層來對玻璃中的數據進行編碼。根據微軟的說法,機器學習算法通過解碼偏振光穿過玻璃時產生的圖像和模式來讀取數據。新聞稿指出,這種玻璃可以使用數百年,不需要在恆溫環境下保存,也不需要經常刷新。  數據存儲空間有限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數據存儲變得越來越容易。
  • 衛星數據現已加入 Azure 豪華套餐,在太空向女神表個白?
    近日,微軟特別項目研究小組剛剛宣布把2年前沉入蘇格蘭北部冰冷海底的小型水下數據中心打撈上岸,這個像縮小版「潛水艇」的數據中心裡有 864 臺伺服器、27.6 PB的數據存儲。潛過水的人都知道,海面下並不是像水族館裡看到那樣清新神奇的海底世界。暗流和強壓,海水腐蝕性,環境比陸地數據中心更險惡。
  •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
    據悉,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該次數據艙測試樣機,於2020年11月29日在珠海市中海福陸碼頭完成布放,2021年1月8日起撈上岸並進行數據分析,標誌著我國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場、漁業網箱等生態類活動,又可與海上風電、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活動互相服務。據測算,海底數據中心的故障率是陸地的1/8。
  • 泡在水裡的數據中心和永不沉澱的數據價值
    泡在「水」裡的數據中心在數據中心的成本之戰中,Capex顯然是最好下手的地方。拜摩爾定律和新出現的眾多GPU、FPGA、ASIC等算力來源所賜,數據中心單位計算力的成本始終在降低;而NAND等新型存儲介質的出現也打破了限制數據中心算力發揮的隱形桎梏。但面對Opex,數據中心可選擇的路徑就不多了。
  • 以聲波形式存儲光波信息,為大型數據中心帶來福利?
    如果可以將光波轉化為聲波,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降低了光束的傳輸速度,由此可使光波存儲更容易。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可將光波轉化成聲波,實現以聲波形式存儲光波信息。優勢在於有利於消除處理器間的某些電子連接,進而幫助數據中心節能。該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上。
  • 微軟正在海裡搞的最新黑科技
    Cortana:這是微軟創新突破,微軟海底數據中心。微軟Natick項目,來Pick一下吧1850年,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在英吉利海峽鋪設。168年後的今天,微軟把數據中心也搬到海底去了。Natick是微軟的一種嘗試,目前已進展到第二階段。
  • 數據同享到數據感知,軟體界說的存儲是雲數據中心的中心
    此外,HF 5000運用3D NAND,這將可用存儲容量增加5倍,並支撐單個體系中的1.8 PB容量,然後降低成本和能耗。它還可以通過一整套功用軟體供給更好的數據運用功率,例如快照、克隆、長途仿製容災、自動簡化、緊縮/重新刪去、SSD緩存、群集等。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10月16日發布兩則地震海嘯消息:北京時間8時28分、9時3分,洛亞蒂群島東南新喀裡多尼亞海域接連發生6.6級、6.8級淺源地震,觀測結果表明未引發海嘯。半個多月前的9月28日,同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印度尼西亞發生7.5級地震,並在震中南側70公裡的帕盧灣引發強烈局地海嘯,造成嚴重傷亡。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舉個簡單的例子,1克DNA不到指尖上一滴露珠大小,卻能夠儲存700TB的數據,相當於1.4萬張50GB容量的藍光光碟,或233個3TB的硬碟(差不多151KG重)。再則,非常節能。現有存儲方式,比如說一個數據中心,要消耗大量的單晶矽,還要消耗大量的電。而DNA物質只需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就可以,基本不需要額外的人工維護。就算需要把DNA冷凍起來,消耗的資源和能源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臨水入海 能耗大戶數據中心的「水時代」
    在5G、雲計算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中國,藉助新基建的東風,數據中心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控制能耗更成為數據中心建設的核心要素,2021年以來,國家電網的緊水灘項目、海蘭信的海底數據中心項目,都呈現出了臨水而建的行業新特性——臨湖、臨河甚至建在海底、極地,數據中心正大跨步邁入「水時代」。
  • 1公斤DNA就能存儲全球數據!未來人體就是行走的超級「硬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數據單位從小到大分別為KB、MB、GB、TB、PB、EB再到ZB,如果將1ZB文件加載到1TB硬碟中,則需要轉換大約10億個1TB硬碟。如果它是連接的,那麼繞地球旋轉兩次都足夠了!然而目前的存儲技術卻完全滿足不了未來的需求。正是在新一輪數字洪流噴薄而出的背景下,DNA存儲數據這一思路被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