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之後微軟「海底數據中心」被打撈出水,故障率僅為陸地1/8

2020-09-16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作者:張倩

「我們的水下數據中心故障率只有陸地的 1/8」,在微軟的實驗成功之後,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或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

近日,微軟宣布,他們從蘇格蘭的一處海域打撈起了一個數據中心:

這個巨大的圓柱形數據中心包裹著 864 臺伺服器,可以存儲 27.6PB 的數據,2018 年被沉入了蘇格蘭奧克尼群島的一片海域。

兩年之後的打撈結果表明,該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陸地上的 1/8。這一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這個密封在海底容器中的數據中心來說,伺服器的維修要比在陸地上困難得多。超低的故障率表明,「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的想法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種環保、經濟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要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

首先,陸地上的數據中心面臨著諸多挑戰,氧氣和水汽帶來的腐蝕問題、溫度變化、更換損壞部件時的顛簸和碰撞都會對其造成損害。但在一個溫度受到嚴格控制的無人防水環境中,問題就要少得多。為了營造這樣一個環境,研究人員將伺服器密封,並在其中充入氮氣,隔絕了氧氣、水汽,同時遠離人類幹擾。

其次,一個數據中心往往包含上千臺伺服器,冷卻所需的電力成本驚人。因此,有些公司會選擇高緯度的寒冷地區來安置機房。但這些做法也會面臨房租、地租、人工維護等各種成本。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微軟將數據中心放置在蘇格蘭東北部的奧克尼群島。這個區域主要採用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海水溫度也偏低。

從想法到實驗

水下數據中心的想法誕生於微軟 2014 年的 ThinkWeek,這是一個讓員工分享奇思妙想的活動。想法的初衷是為沿海用戶提供閃電般的雲服務,同時儘可能節約能源。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線 120 英裡以內的地方。如果能將數據中心沉入沿海城市附近的海域,數據就能在短距離內傳輸,從而實現網頁的快速瀏覽,視頻和遊戲也更加流暢。此外,持續低溫的海水也有利於數據中心的節能。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2015 年,微軟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次為期 105 天的實驗,這也是整個項目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於 2018 年開始實施,當時的設計宗旨是在不需要任何維護的情況下保存數據和處理信息長達 5 年時間。兩年之後,微軟已經驗證了項目的可行性。

將數據中心沉入水底聽起來有點古怪,但長期擔任數據中心顧問的 David Ross 表示,這一項目擁有巨大的潛力。

他認為,面對自然災害或恐怖襲擊的組織可能會覺得它很有吸引力:「你可以成功地將一些東西搬到更安全的地方,還不用花錢去建大樓。這種方法非常靈活、經濟」。

至於這種水下數據中心何時會被商用,微軟持謹慎態度。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證明了這一想法的可行性。這一證明也促使該團隊與微軟的 Azure 團隊進行商討,幫助客戶部署戰略或關鍵數據中心。

「我們認為我們已經超越了科學實驗的階段,」這一水下項目的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想要把它設計成什麼樣——小一點還是大一點。」

微軟表示,他們下一步的任務是表明這些伺服器在壽終正寢之後能夠輕易拆除並回收。

參考連結:

https://www.theverge.com/2020/9/14/21436746/microsoft-project-natick-data-center-server-underwater-cooling-reliability

https://news.microsoft.com/innovation-stories/project-natick-underwater-datacenter/

相關焦點

  • 被撈起的「海底數據中心」,故障率僅為陸地1/8,微軟新型數據存儲模式又有新進展
    「水下數據中心」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至少微軟是這樣認為的。近日,微軟將已經沉入海底兩年的數據中心打撈出了水面,經研究人員評估,其各方面的性能要優於傳統的數據中心。微軟研究員本·卡特勒(Ben Cutler)說,「實驗的結果顯示,數據中心在水中的故障率是在陸地的八分之一」。
  • 微軟兩年的海底數據中心實驗結果超出預期,水下伺服器故障率極低
    微軟的Natick項目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海岸,將一個自我維持的數據中心沉入海底。兩年後的今天,數據中心被從海底打撈上岸,公司的研究人員從這項實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首先,研究人員發現密封艙中伺服器的故障率是他們通常在陸地上看到的1 / 8,部署的855臺伺服器中只有8臺在兩年的時間裡出現故障。
  • 微軟打撈出在海底沉睡兩年的伺服器,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有很多人提出過解決的辦法,比如說尋找環保新能源,兼顧科技發展的同時照顧地球環境,也有人認為我們要不計後果的大力發展科學,等科技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再來反哺環境問題,因為屆時的科技水平可以輕易的照顧好環境。
  • 微軟水下數據中心在兩年之後浮出水面
    兩年前,>微軟將一個數據中心沉入奧克尼群島海岸變的海床上。兩年之後,它將該數據中心從海床上撈了回來,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評估。他們的第一個結論是該圓柱體數據中心的伺服器故障率比傳統數據中心更低。855 個伺服器中只有 8 個發生了故障,故障率為陸地的八分之一。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可能是數據中心是無人維護的,裡面充滿了氮氣而不是氧氣,減少了腐蝕性。 行動的巨人。
  • 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數據揭曉,達世界先進能效水平
    PUE是國際公認的數據中心能耗評價指標,是數據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設備消耗能源的比值,最理想情況數值為1,也就是所有電力都用在伺服器上,但現實情況是每個數據中心都不得不將很多能源消耗在伺服器冷卻上。根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2019年編制的《綠色數據中心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數據中心的平均PUE值在2.2至3.0之間。
  • 那864臺沉入海底的伺服器,被撈上來了
    當864個伺服器沉入蘇格蘭海底……打撈出水丨Microsoft兩年後,它們又在一個美好的陰天被打撈上岸,也宣告著微軟「水下數據中心」實驗的成功:與待在陸地上的同類們相比,在水下安靜了兩年的伺服器,故障率只有前者的1/8。
  • 大幹新基建|山洞海底北極,為何數據中心會有這些特殊選址
    PUE是國際公認的數據中心能耗評價指標,計算方法是數據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設備消耗能源的比值,最理想情況是1,也就是所有電力都用在伺服器上,但現實情況是每個數據中心都不得不將很多能源消耗在伺服器冷卻上。
  • 微軟發現水下數據中心是可靠、實用和可持續使用能源的
    今年夏天早些時候,海洋專家們從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捲起了一個貨櫃大小的數據中心,上面覆蓋著藻類、藤壺和海葵。這次取回啟動了長達一年的努力的最後階段,證明了水下數據中心的概念是可行的,以及在後勤、環境和經濟上的可行性。
  • 來自潛艇退伍老兵的靈感:微軟把數據中心「泡」在冰冷的海底
    現在,微軟的科學家們正在實踐這句話。他們將數據中心從陸上搬到了海洋深處,用寒冷的海水冷卻伺服器,用海浪為伺服器提供電能。減少了能耗的同時,這種方式也減少了數據傳輸的延遲性,因為許多大城市都處在靠近海洋的位置。
  • 衛星數據現已加入 Azure 豪華套餐,在太空向女神表個白?
    近日,微軟特別項目研究小組剛剛宣布把2年前沉入蘇格蘭北部冰冷海底的小型水下數據中心打撈上岸,這個像縮小版「潛水艇」的數據中心裡有 864 臺伺服器、27.6 PB的數據存儲。潛過水的人都知道,海面下並不是像水族館裡看到那樣清新神奇的海底世界。暗流和強壓,海水腐蝕性,環境比陸地數據中心更險惡。
  • 中國大數據中心邁進綠色海洋時代,每年節約能源數百億!
    1月10日,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廣東珠海高欄港揭幕,標誌著國內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
  • 微軟正在海裡搞的最新黑科技
    我們已經在這個「大傢伙」上設置了兩個直播攝像頭近距離觀察,這是個很大的金屬圓柱體而且,圓柱體上還印有「田牌」商標?!!Cortana:這是微軟創新突破,微軟海底數據中心。微軟Natick項目,來Pick一下吧1850年,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在英吉利海峽鋪設。168年後的今天,微軟把數據中心也搬到海底去了。Natick是微軟的一種嘗試,目前已進展到第二階段。
  • 微軟發布計劃:馬斯克SpaceX星鏈加持,讓雲服務遍布全球
    SpaceX 和 SES 展開合作:與 SpaceX 的「星鏈」StarLink 網絡展開新的合作,為全新的 Azure 模塊化數據中心(Modular Datacenter在今年的活動中,馬斯克曾表示 Starlink「網絡連接的體驗會非常好,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將延遲降至不到 20ms。」在衛星數量足夠多之後,用這個網絡打競技遊戲也是非常順暢的事。
  • 德軍王牌U艇打撈出水後內部探秘,滿目瘡痍,「末世」氣息撲面
    二戰中,德軍的閃電戰在陸地上讓世界為之震驚;在海上,德軍U艇組成的水下「狼群」也給盟軍以及海上交通生命線帶來了相當沉重的打擊。有資料顯示,德軍U艇總數約1188艘,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取得了擊沉約3500艘艦船的輝煌戰果。
  • 這才叫「老不死」!日本科學家成功「喚醒」海底 1 億歲老細菌!
    1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事?而這群沉睡 1 億年的細菌,向諸野教授證明了生命的潛力。這 1 億年裡,它們伴隨白堊紀的恐龍生存、死亡,經歷恐龍滅絕,看著哺乳類動物的祖先出現、努力求生,一直到人類祖先出現,直到今天。超長的壽命就連科學家也摸不著頭緒,諸野教授說:「沒有任何微生物學理論可以解釋,但我們就是發現了。」
  • 「愛情就像脂肪,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微軟小冰造句天馬行空,三大...
    作為一款主業為「陪聊」的對話機器人,微軟小冰近幾年來不斷解鎖其他副業的進階之路,受到了不少關注。然而為什麼要讓微軟小冰唱歌、寫詩、作畫以及現在為什麼還讓她開啟了「造 比喻句」技能?微軟小冰這些技能的背後又有哪些技術支撐?伴隨著前不久第七代微軟小冰的誕生,各位心中的這些疑問想必又被放大了不止一倍。
  •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可有效節約能源、資源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釗實習生 詹楚芳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1月10日,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這標誌著我國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據介紹,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點。
  • 從「帶屏音箱」到「智能屏」,小度在家的兩年進化史
    以小度為代表的賽道玩家,經歷了這一新物種從摸索到確立的完整過程。最新發布的旗艦級產品小度在家智能屏 X8,重新定義了「帶屏音箱」,並開啟了「智能屏」時代。而愈發智能的小度助手,在過去近兩年的時間內,其語音交互能力被越來越多的設備所搭載。據百度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搭載小度助手的智能設備從 5 千萬臺增長到 4 億臺,兩年間增長了近 8 倍。 無論是智能音箱還是帶屏音箱,最核心的用戶體驗始終圍繞語音交互展開。其背後需要過硬的 AI 智能交互和 AI 智能理解能力。
  •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
    據悉,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該次數據艙測試樣機,於2020年11月29日在珠海市中海福陸碼頭完成布放,2021年1月8日起撈上岸並進行數據分析,標誌著我國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場、漁業網箱等生態類活動,又可與海上風電、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活動互相服務。據測算,海底數據中心的故障率是陸地的1/8。
  • ...招聘高級區塊鏈開發工程師;微軟翻譯軟體「中譯英」比「英譯中...
    (來源:新浪科技)G 點評:不止是阿里,開曼群島上的百度、京東公司回歸 A 股之日同樣可期B 站將啟動「青少年防火牆」計劃B 站昨日宣布將啟動「青少年防火牆」計劃,通過大數據分析、關鍵詞管理等措施,從嚴識別並過濾對青少年的不良信息。「青少年防火牆」計劃分為兩部分:1、加強身份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