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報導
作者:張倩
「我們的水下數據中心故障率只有陸地的 1/8」,在微軟的實驗成功之後,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或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
近日,微軟宣布,他們從蘇格蘭的一處海域打撈起了一個數據中心:
這個巨大的圓柱形數據中心包裹著 864 臺伺服器,可以存儲 27.6PB 的數據,2018 年被沉入了蘇格蘭奧克尼群島的一片海域。
兩年之後的打撈結果表明,該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陸地上的 1/8。這一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這個密封在海底容器中的數據中心來說,伺服器的維修要比在陸地上困難得多。超低的故障率表明,「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的想法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種環保、經濟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要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
首先,陸地上的數據中心面臨著諸多挑戰,氧氣和水汽帶來的腐蝕問題、溫度變化、更換損壞部件時的顛簸和碰撞都會對其造成損害。但在一個溫度受到嚴格控制的無人防水環境中,問題就要少得多。為了營造這樣一個環境,研究人員將伺服器密封,並在其中充入氮氣,隔絕了氧氣、水汽,同時遠離人類幹擾。
其次,一個數據中心往往包含上千臺伺服器,冷卻所需的電力成本驚人。因此,有些公司會選擇高緯度的寒冷地區來安置機房。但這些做法也會面臨房租、地租、人工維護等各種成本。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微軟將數據中心放置在蘇格蘭東北部的奧克尼群島。這個區域主要採用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海水溫度也偏低。
從想法到實驗
水下數據中心的想法誕生於微軟 2014 年的 ThinkWeek,這是一個讓員工分享奇思妙想的活動。想法的初衷是為沿海用戶提供閃電般的雲服務,同時儘可能節約能源。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線 120 英裡以內的地方。如果能將數據中心沉入沿海城市附近的海域,數據就能在短距離內傳輸,從而實現網頁的快速瀏覽,視頻和遊戲也更加流暢。此外,持續低溫的海水也有利於數據中心的節能。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2015 年,微軟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次為期 105 天的實驗,這也是整個項目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於 2018 年開始實施,當時的設計宗旨是在不需要任何維護的情況下保存數據和處理信息長達 5 年時間。兩年之後,微軟已經驗證了項目的可行性。
將數據中心沉入水底聽起來有點古怪,但長期擔任數據中心顧問的 David Ross 表示,這一項目擁有巨大的潛力。
他認為,面對自然災害或恐怖襲擊的組織可能會覺得它很有吸引力:「你可以成功地將一些東西搬到更安全的地方,還不用花錢去建大樓。這種方法非常靈活、經濟」。
至於這種水下數據中心何時會被商用,微軟持謹慎態度。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證明了這一想法的可行性。這一證明也促使該團隊與微軟的 Azure 團隊進行商討,幫助客戶部署戰略或關鍵數據中心。
「我們認為我們已經超越了科學實驗的階段,」這一水下項目的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想要把它設計成什麼樣——小一點還是大一點。」
微軟表示,他們下一步的任務是表明這些伺服器在壽終正寢之後能夠輕易拆除並回收。
參考連結:
https://www.theverge.com/2020/9/14/21436746/microsoft-project-natick-data-center-server-underwater-cooling-reliability
https://news.microsoft.com/innovation-stories/project-natick-underwater-data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