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可有效節約能源、資源

2021-01-18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釗

實習生 詹楚芳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1月10日,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這標誌著我國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

據介紹,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點。

海底數據艙揭幕

海底數據中心從去年初開始打造

10日揭幕的海底數據艙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海蘭信從2020年初開始進軍海底數據中心研發,和廣船國際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底,由海蘭信和廣船國際聯合建造的首個綠色海底數據中心示範項目罐體在廣船國際成功建成並開始進行相關水下性能測試。

廣船國際主要承擔了保護數據中心並能承受海底高壓的圓筒形罐體建造和起到關鍵作用的冷卻系統的管路設計和製作,並負責完成了整個海底數據艙的安裝。

圓筒形罐體是海底數據艙的「胎盤」,其密封性能是確保數據中心能否在海底正常運行的根本,罐體下沉至海底之後,將要長期承受巨大的海水壓力,因此必須確保其製造精度和強度。

而冷卻系統則是海底數據艙實現降溫功能的「散熱器」,是海底數據艙完成熱交換的核心環節,其建造難點主要在於要在圓筒形罐體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管路的設計優化。

海底數據艙

作為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該項目在此前沒有任何經驗可循。項目伊始,廣船國際就組建了一支由各部門經理擔任項目組成員的專業項目團隊和海蘭信技術團隊聯合進行技術攻關。

在罐體鋼結構製造中,專門挑選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焊接技師負責施工,並從材料和焊接工藝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層層把關質量,最終一次性通過壓力密閉試驗。

在冷卻系統的設計製作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設備的結構形式後,廣船國際利用其造船管路設計的豐富經驗,不斷優化布置,最終確保了該罐體冷卻系統的綜合性能一流。

在數據中心安裝階段,項目團隊聯合海蘭信技術人員,在短短20天內就完成了鋼結構、電氣、液壓和冷卻等集成系統的安裝和調試任務。

海底數據中心前景可期

大數據中心是新基建的重點內容之一,目前的大數據中心主要建設在陸地,年經濟體量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但大數據中心建設在陸地上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冷卻時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和冷卻水資源。而中國沿海發達省市數據中心增長迅猛,導致類似資源矛盾尤為突出。

為此,推動科技創新,加強海洋空間利用,將沿海省市的數據中心布放到近海海域是一種最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2015年開始,微軟公司等就已在部署海底數據中心,將大量伺服器安裝在多個機架中的密封潛水器中,利用海洋中較低的水溫,解決數據中心散熱的難題,以節省大量能源和資源消耗。

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點。據測算,海底數據中心的故障率是陸地的1/8。

海蘭信副總裁徐坦

海蘭信副總裁徐坦表示,海底數據中心對岸上土地佔用極少,沒有冷卻塔,無需淡水消耗,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場、漁業網箱等生態類活動,又可與海上風電、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活動互相服務。

將數據中心部署在沿海城市的附近水域可以極大地縮短數據與用戶的距離,不僅無需佔用陸上資源,還能節約能源消耗,是完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目前,海蘭信已與海南移動、聯想信息、中通服、奇安信籤署綠色數據中心(海底數據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合作開展海南離岸數據中心方案論證。

未來3至5年,計劃在中國近海包括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協同地方政府、金融、企業、網際網路用戶建設系列海底數據中心項目。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謝哲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翁東偉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揭幕 可有效節約能源、資源
    中新網珠海1月10日電 (記者 郭軍)1月10日,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的中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標誌著中國大數據中心走進海洋時代。
  •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1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月10日,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廣東省珠海市高欄港揭幕
  • 海底數據艙在珠海揭幕
    本報珠海1月11日電(記者李剛)10日下午,在廣東珠海高欄港舉辦的海底數據中心階段性測試發布會上,我國首個海底數據艙正式揭幕。海底數據中心項目是將伺服器等網際網路設施安裝在帶有先進冷卻功能的海底密閉的壓力容器中,用海底複合纜供電、並將數據回傳至網際網路;海底數據中心通過與海水進行熱交換,利用巨量流動海水對網際網路設施進行散熱,有效節約了能源、資源。大數據中心是新基建的重點內容之一,目前的大數據中心主要建設在陸地,冷卻時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和冷卻水資源。
  • 中國大數據中心邁進綠色海洋時代,每年節約能源數百億!
    1月10日,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廣東珠海高欄港揭幕,標誌著國內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
  • 海蘭信:自主研製了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並發布第一階段測試報告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海蘭信11日早間公告,公司於2021年1月10日在珠海市舉辦了「海底數據中心(UDC)階段性測試發布會」,展示了公司自主研製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並發布了公司海底數據中心測試樣機第一階段測試(以下簡稱「本次測試」)的測試報告。
  • 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數據揭曉,達世界先進能效水平
    1月10日,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公布,該公司日前完成了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測試報告顯示,該海底數據中心PUE值可達1.076,達到世界先進數據中心能效水平。數據中心由於集成了大量伺服器,如何控制散熱能耗是其必須面對的問題。
  • 三天拿下三個「第一」,請收下來自海陸空的央企好消息!
    2021年伊始科技創新領域中央企業已經捷報頻傳最近幾天三個來自海陸空的「第一」刷屏了他們分別是世界首臺!國內首飛!海底首個!今天小新帶你一起認識他們世界首臺!作為中國航天科工先進無人機裝備的拳頭產品,是目前國際少有、國內唯一的一款高空高速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將開創無人機作戰使用的新樣式。後續完成各項系統級試驗驗證後將正式投入作戰應用。此次首飛成功驗證了該無人機系統設計的正確性、合理性及各系統工作的協調性邁出了無人機產品化的堅實一步必將為國內無人裝備的發展突破提供重要支撐海底首個!
  • 國內首個吸力筒導管架風機基礎在廣州交運 原理就像在海底「拔火罐...
    7月31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廣東分公司投資、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總承包、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建造的國內首臺吸力筒導管架風機基礎在廣州南沙成功發運,並將在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沙扒灣海域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中首次亮相,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省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支撐。
  • 國內首個「電池日」 蜂巢能源憑什麼?
    當然,此「電池日」並非特斯拉9月22日舉辦的「電池日」活動,而是中國一家電池企業即將舉辦的國內首個「電池日」發布會。脫胎於整車企業,擁有車企基因的蜂巢能源,計劃將於12月2日在無錫舉辦「蜂巢能源電池日」發布會,這或將是國內企業首個電池日活動。作為全球電動汽車領導品牌,特斯拉引領了電動汽車全球發展的熱潮。
  • 首個P2+貨櫃核酸檢測實驗室長這樣,機場檢測可節約2小時
    儘管國內新冠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疫情仍在持續蔓延。隨著出入境秩序逐漸恢復,後續秋冬季即將來臨,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壓力依然不小。 8月7日上午,上海應急科技攻關項目「上海移動式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下稱「實驗室」)在浦東國際機場正式交付。
  • 首個省級能源計量中心(電力)通過驗收(能源計量)
    本報訊  11月24日,由國網江蘇營銷服務中心建設的江蘇省能源計量中心(電力)通過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的審查驗收,標誌著國內首個省級能源計量中心(電力)建成。
  • 節約資源的多維意義
    因此,離開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同時,節約資源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證。我國人均資源量偏低,資源稟賦較差。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而與這一進程相伴隨的必然是資源需求的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不通過「節流」和合理利用資源,就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節約資源還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基礎。糧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本身就是戰略性資源。
  • 白鶴灘水電站:國內首個100%國產機組大型水電站
    專家表示,白鶴灘水電站不僅是世界首個單機容量機組突破100萬千瓦的水電站,而且是國內首個100%國產機組的大型水電站。這意味著,我國水電建設能力又跨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在世界能源變革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背景下,意義重大。  技術跨越實現兩個「100」  雲南省昆明市向北300公裡,水流澎湃的金沙江下遊,一片沿江綿延10餘公裡的區域正在緊張有序施工。
  • 國內最大!大連灣海底隧道首個單項工程投入使用
    4月20日大連灣海底隧道乾塢子項工程臨時圍堰開始拆除標誌著乾塢子項工程全面具備沉管預製條件大連灣海底隧道首個單項工程正式全面投入使用乾塢子項工程是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的沉管預製場,是國內最大的沉管「加工廠」,主體面積約16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包含東、西兩個塢室,每個塢室可同時預製3個沉管。
  • 我國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初戰告捷 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
    我國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初戰告捷 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23日 16:57 A-A+ 近日,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正式提交至國際海底管理局。  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富鈷結殼區面積為3000km2,位於目前已知的地球上富鈷結殼資源分布最為富集的西太平洋海山區域。《報告》顯示:我國科研人員在該區域共圈定礦化區15個,並初步揭示了該區域和周邊生物多樣性以及種類分布、海山流場結構的特徵。
  • 風電和光伏發電有望成為廣東省發電裝機量增長比率最大的兩種能源
    為有效補齊能源需求增長量與煤炭消費減量之間的差距,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成為重要工作。廣東首個海上風力電場桂山電場風能廣東首個海上風力電場 去年31颱風機併網發電在珠海伶仃洋蔚藍的海面上,31臺銀白色風機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望無垠的洋面上,成為伶仃洋裡獨特的「海上風光」。
  • 全球首個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 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了全球能源開發再利用的關鍵研究方向。據外媒報導,德國公司SINN Power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可同時利用波能、風能和太陽能生產電力,成為一個完整的海上離網能源解決方案。該平臺可為島嶼提供可再生能源,有助於部署海上風電場。
  • 李燦院士:發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從根本實現碳減排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文丨本報記者 朱妍「要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實現對煤炭等化石資源的逐步替代,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途徑、不二之選由於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我國這樣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更應加倍重視可再生能源、加大減排力度。」其次,出於對能源資源優化利用的現實需求。「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體系中佔據主導。但從煤炭資源總量和人均佔有量來看,我國僅僅是相對富煤,人均佔有量排在世界後面,化石能源日漸枯竭是不爭的事實。」
  • 地球一小時,全世界究竟能節約多少能源
    雪梨政府和居民用行動向全世界發出強烈聲明:我們可以減少使用可造成地球暖化的煤燃電力!然而僅僅一年以後,2008年3月29日,「地球一小時」已成為一項全球性並持續發展的活動,超過35個國家多達5000萬人參與其中。2009年,「地球一小時」來到中國,讓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加入到這一小時中,進一步在緩和氣候變化問題中扮演重要角色。
  • 創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寶豐能源開建電解水制氫綜合應用項目
    來源:紅刊財經4月17日,高端煤基新材料領軍企業寶豐能源(600989)開工建設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該項目是大型國產制氫設備的首次大規模實證應用。同時,也是我國煤制烯烴行業首個引入「綠氫」的項目,將實現制氫與現代煤化工有效整合,綜合實現降本增效和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