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計算一個行星的質量?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這其實是件相當酷的事情。

牛頓憑藉著他萬有引力的理論而聞名世界。他證實了兩個物體間的吸引力是可以通過兩個物體的質量、他們距離的平方以及萬有引力常數計算得出的。當你把一個蘋果放在天平上,你其實是在測量蘋果和地球之間的力。蘋果的質量是取決於它和地球兩者的質量,如果地球的質量不同了,蘋果在地球上的質量也會改變。

所以,一旦我們測出了蘋果的重量,就可以回過頭來。我們可以很容易轉換蘋果的重量來找到它的質量。我們也知道蘋果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離,因為我們知道地球有多大(我們先測出地球有多大是另一個故事了,當然也是有趣的一個)。有了這些數據,我們不知道的就是地球的質量和萬有引力常數了。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我們就可以利用牛頓的方程來計算出另一個了。

卡文迪許是一位聰慧且富有的,但卻內向又古怪的十八世紀的科學家。他在科學領域有著相當多的突破性發現,但許多都沒有被發表出來。但是他發表了的發現中就有一個是萬有引力常數。這就看到啦,重力意味著所有物體間都存在著吸引力,並不只有行星和星星。所以你把一個大的沉的金屬球放在另一個大的沉的球體旁邊,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吸引力。

當然了,相比於行星,對於350磅的金屬塊來說,這個吸引力是極其極其微小的,但它仍然是客觀存在的。一位叫John Michell的業餘科學家兼職牧師,他發明了一套相當精緻的裝置來測量這種微小的吸引力,並且死後將它留給了卡文迪許。在經歷了許多挫折和錯誤之後,卡文迪許設法開始了一個精確測量一對金屬球間引力的實驗。知道了引力、球的質量、它們之間的距離,卡文迪許能精確計算萬有引力常數。(以防好奇寶寶追問,萬有引力常數就是6.67*10-11m2/kg*s2)

知道了這個數字,我們就能為全世界解決質量等式。每次你站在浴室裡的稱上,你就可以測量行星的質量。如果我們知道你距離地球中心的距離,然後我們就能用牛頓的萬有引力等式算出來你所在的行星的質量。更進一步,一旦我們知道地球的質量,我們就可以用軌道觀測來計算月亮和太陽的質量,然後我們用它們的質量也能得到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質量。這切的測量第一次可能成為現實是通過一位200年前的英國人 留下的瑣碎而精緻的遺產實現的。

行星質量是對類似行星物體的測量。在太陽系中,行星通常以天文系統單位測量的,質量單位是太陽質量(M☉)。在研究太陽系外行星時,對於大量氣體的巨型行星通常是以木星(MJ)做測量單位,對於較小的巖石地上行星通常以地球(M⊕)做測量單位。

在太陽系內行星的質量是在準備星曆表時校正後的參數。在如何計算行星質量中有三個變量:

如果一個行星有天然的衛星,它的質量可以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從而得出克卜勒三定律的概括內容,其中包括行星及其衛星的質量。這樣可以用太陽質量當單位來預先測量木星質量。

從一個行星對其他行星軌道的影響可以推斷出它的質量。在1931-1948年,這個方法的錯誤應用導致了對冥王星質量的錯誤計算。

可以使用從太空探測器軌道收集的數據。例如旅行者號對外行星的探測和信使號對水星的探測。

另外,許多其他方法也能給出合理的近似值。例如,瓦魯納這一潛在的矮行星,和豪邁這一矮行星一樣,在它的軸上快速旋轉。豪邁必須要有很大的密度,以防被離心力撕成碎片。通過一些計算,可以對物體密度設置限制。因此,如果已知一個物體的大小,一個對於質量的極限可以被確定。更多有關的詳細信息,請參看連結。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他在狂笑-forbe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可能很多朋友認為這是不可能算出來的,畢竟銀河系太大了,而且裡面包含了無數個天體,但是科學家還是算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出銀河系的質量的!我們知道在世界上有很多物體都是靜止質量,比如說石頭,樹木,房子這些的質量都是靜止質量,我們很容易就能夠計算出來,一個物體的總質量就是它的體積和密度確定的,在地球上,質量最大的物體可能就是地球本身了。
  • 行星的質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科學家給出了幾種方法,每種都實用
    行星是巨大的天體,所以在物理上稱它們的重量是幾乎不可能的,我們並沒有像一個地球或木星大小的秤。因此,實現這一任務的唯一方法是通過理論方法來測量。聽起來有點難……有多少求知慾強的人自願承擔這個宇宙任務?行星越重,它的引力就越大,所以科學家可以通過測量地球對另一個物體的引力來測量地球的重量。圖解:萬有引力使行星按照自身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轉首先,我們來確定地球的質量。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之積除以它們質心之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 「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哈嘍艾瑞巴蒂,時隔多日,我們終於又推出新一期的【科學有道理】欄目了。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我們知道,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決定著一個天體的很多數據。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說起來,計算這些恆星參數的原則,和尋找系外行星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距離導致無法直接測量的情況下,就找其他參照物來輔助測量。
  • 萬有引力與航天之計算中心天體質量和密度
    ok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萬有引力與航天專題中如何計算中心天體的質量和密度。上圖中,我們給出了這兩個公式。那麼根據這兩個公式,我們就可以計算出中心天體的質量和密度。如下圖的公式推導,如果我們已知了一個天體的繞轉半徑和他的周期,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中心,天體的質量。其次,應用黃金代換公式,如果我們知道了天體本身的半徑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中心天體的質量。你可以去找一道題試一試。
  • 行星間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通過測量行星的距離我們發現了什麼?
    浩瀚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數的天體,有質量和密度巨大的恆星,它們能夠發光發熱,就像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還有圍繞著恆星在固定軌道之上運行的行星,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一顆行星。還有圍繞行星而運行的衛星,地球擁有唯一的一顆衛星,也就是月球。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量日地距離?八大行星的距離又如何計算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地球直徑的方法。今天,咱們把視野放遠一點,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太陽系各個天體的距離的。1619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三定律的最後一條。克卜勒第三定律指出: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的平方與它們軌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由於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但是相對比較接近正圓,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大概把這個半長軸看做是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即可。這個定律的重要意義中包括一條:由於每顆行星的公轉周期都是肉眼觀測就可以得到的,所以不同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比例,也就確定了。
  • 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科學界出現兩種假說,第九行星或是一個黑洞
    他們在論文中提出第九行星的另一種假說,即太陽系原來可能是一顆雙星系統。他們以奧爾特雲的存在作為依據,指出如果太陽系起初只有太陽這一個恆星,那麼與太陽相距甚遠的奧爾特雲是難以形成的。其次,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5~15倍,如果只有太陽這一顆恆星,它是無法束縛住如此重的行星,因此他們認為太陽曾經有個伴星。
  • 如果一個衛星是行星質量的十分之一,還能圍著行星轉嗎?
    能不能圍著行星轉跟衛星的質量沒有關係,這是因為衛星繞著行星轉本質上是衛星離心力和受到來自行星引力之間的平衡,而離心力和物體受到的引力作用都是跟物體質量成正比的,所以物體的質量放在方程的兩端會被消去。當然了,隨著衛星質量的增大,衛星反過來對行星的引力作用也不得不考慮了,這個時候行星和衛星之間不再可以被近似地看作衛星繞著行星運動了,而是兩顆星球互相運動【如下圖所示】。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
    相比之下,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0個天文單位)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賽德娜的軌道平面與其他八大行星的軌道具有很大的夾角。考慮到它距離木星與海王星都很遙遠,已經幾乎不受木星與海王星的引力影響,那麼它的大軌道傾角是如何產生的?隨後,天文學家又發現大量類似於賽德娜的小行星都具有很大的軌道傾角(幾乎與地球公轉軌道面成50度)。
  •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居然有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然而前段時間國外研究指出,有天文團隊在一個黑洞附近發現了行星的存在,而且行星的數量還不少,這是怎麼回事呢?按照人類對黑洞的現有認知,這些行星是不可能穩定地出現在黑洞附近,因為黑洞會將它們吞噬掉。這種奇特的現象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在了解該發現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黑洞有一定的了解。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黑洞主要分為恆星級黑洞、超大質量黑洞和原初黑洞三種。
  • 大質量行星和褐矮星的界線是什麼?
    棕矮星比行星更大更熱,但缺少成為恆星所需的質量。圖片版權:NAS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天文學家認為他有更好的方法來對這些天體進行分類,而不是僅僅基於質量,而是基於對天體的存在情況以及物體是如何形成的。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凱文·施勞夫曼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它可以幫助解決一些關於哪個物體是氣體行星或褐矮星的爭論。
  • 太空「哥斯拉」被發現 新行星質量超地球17倍
    近日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行星類型——一個質量可重達地球17倍的巖石行星。理論學家認為這樣的世界無法形成,因為如此重的天體在生長過程中將吸引氫氣並變成一個類似木星的氣體巨星。然而,這顆行星是個固體行星且比之前發現的「超級地球」還要大得多,因此被稱為特級地球(mega-Earth)。
  • 重量和質量有什麼區別,如何確定地球質量?
    10^24千克,我們好像經常把質量和重量弄混了。所以,我認為這位小夥伴實際上是在問地球的質量是如何確定的。這有就稍微有點複雜了,不像重量的問題,它有一個直接的答案。但物理學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個相當複雜的東西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程很好地描述。在引力作用下,方程為: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 如果衛星的質量超過了行星,會發生什麼?
    衛星和行星的概念是相對的,這取決於它們的質量差異,而不是某物是絕對的衛星或行星。兩個通過引力被綁在一起的天體, 它們環繞著恆星運動,如果a的質量比b小得多,則兩個物體的共同質心將接近b的質量,甚至在b內部。所以它看起來像a環繞b運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a是衛星而b是行星。地球和月球就是這樣,地球的質量是月球的81倍。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小東西,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曾經的太陽系有九大行星,而如今的太陽系卻少了一個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之所以如何,那是因為冥王星被科學家放出了行星之列。冥王星首次在1930年的時候被科學家所觀測到,它是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的一顆天體,由於它太小了,完全匹配不了行星的身份。
  • 無質量粒子如何體驗重力?
    考慮到巨大的宇宙距離和巨大的質量在起作用,圖像之間的到達時間可能相差幾個小時,也可能相差幾十年,但光本身顯然正在經歷引力的影響,儘管它本身沒有質量。當牛頓第一次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時,它標誌著我們第一次認識到,支配物體如何落到地球上的同樣規律,也支配著它們如何在整個宇宙中運動和相互吸引。
  • 為什麼地球的質量是火星10倍,我們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
    為什麼地球的質量是火星10倍,我們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豔豔,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行星的形成都是一些大背景的條件下形成的,距離不太遠的位置上,這能出現一個地球,那他旁邊很可能也會出現一個類似的身體,不應該在質量上有這麼大的差距才對,可是為什麼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1/10呢?
  • 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內核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 大質量行星都是氣態,小質量行星都是巖質,兩者質量界限是多大
    類似地球這樣的有巖石表面的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比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而像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星球,由於它們沒有巖石表面,而本身大氣層又特別濃厚,最下面的氣體甚至都被壓成了液體,所以這類行星又被稱為氣態行星,或者叫做類木行星。類木行星的質量通常都比較大,比如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太陽系四顆氣態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天王星的質量也是地球的1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