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一男孩死於新型克雅氏症

2020-12-05 央視網
  荷蘭一男孩死於新型克雅氏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7日 17:39 來源:

  新華網布魯塞爾11月16日電(記者尚軍)一名荷蘭男孩16日被證實死於新型克雅氏症,這是荷蘭近兩年來第二位死於該病的患者。

  據荷蘭媒體報導,這名16歲的男孩今年7月發病後入院治療,10月底不治身亡,但荷蘭衛生部門與死者家屬達成協議,一直未公布此事。目前,尚未確定這名男孩是如何染上這種致命的神經系統疾病的。

  去年,一名26歲的荷蘭婦女也曾死於這種疾病。

  新型克雅氏症是狂牛症在人類身上的表現形式,是普裡昂毒蛋白變異引起的海綿狀腦病。患者腦部會出現海綿狀空洞,並出現腦功能退化、喪失記憶、精神錯亂等症狀。食用狂牛症病牛的肉和腦髓,有可能染上新型克雅氏症。

責編:霍筠霞

相關焦點

  • 繼英等國之後 美首現新型克雅氏症死亡病例
    東方網6月23日消息:美國佛羅裡達州一名新型克雅氏症患者於20日去世。這是美國迄今出現的首例與狂牛症的人類表現形式相關的死亡病例。   美國《邁阿密先驅報》網站21日報導說,這位名叫查 倫·辛格的25歲女性兩年前被診斷感染了新型克雅氏症。辛格身上曾表現出一些與該病有關的症狀,比如易怒、健忘等。這些症狀使辛格意識到自己可能生了病。
  • 義大利出現首例新型克雅氏症病人死亡事件
    義大利出現首例新型克雅氏症病人死亡事件【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羅馬8月7日電 義大利國內主要報紙7日新聞摘要如下:  《晚郵報》:義大利一位患「新型克雅氏症
  • 葡萄牙確診一女性感染克雅氏症 此病不具傳染性
    新華網裡斯本2月21日電(記者童炳強)葡萄牙衛生總局21日發表的一份新聞公報說,一名葡女性被確診感染克雅氏症,這是葡萄牙在近幾年內發現的第二例克雅氏症病例。  公報說,衛生部門是在19日對病人進行化驗時發現這一病例的,但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保密。
  • 荷蘭發現第二位克雅氏症患者
    新華網布魯塞爾6月22日電(記者 田帆)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22日宣布,該國發現了第二位克雅氏症患者。  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在一份聲明中說,去年死去的克雅氏症患者曾經食用過牛肉,而這名新患者很有可能也食用過同一批牛肉。2005年4月,荷蘭中部城市烏德勒支一名26歲的婦女被確診患有克雅氏症,並在一個月後死亡。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
  • 為何孩子上課發出怪聲小動作多,奇怪的妥瑞氏症你了解嗎
    後來問了女孩媽媽,才知道孩子是「妥瑞氏綜合症」,老師說平時不敢提問這個孩子,因為她不敢主動發言,提問時她因為更加緊張,打嗝現象會更加嚴重。小女孩的這種特殊行為表現,專業名詞叫妥瑞氏症候群,是一種慢性聯合性抽動障礙,是一種突然的,迅速的,重複性的、無節奏的機械動作,伴隨這些異常的抽動,經常還會出現無法自我控制的發聲。
  • 巴金森氏症(老年失智)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腸胃
    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gut bacteria),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 【社區減壓】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 --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
    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進入
  • 香港一男子證實染上克雅二氏症 今年香港第四宗
    據文匯報報導,證實患上克雅二氏症病人於10月8日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至11月4日病人才被證實患上典型克雅二氏症。不過醫院仍會調查其病源,暫未有結果,  克雅二氏症主要分為典型與非典型兩種,前者主要由遺傳、自發性病發,而後者俗稱瘋牛症,相信由動物如牛隻傳染,至今醫學界未確定病人的感染途徑,但沒有證據會人傳人。患者腦部出現變異,令腦部組織呈海綿狀,最終可能會死亡。而典型克雅二氏症在港也並不常見,這是本年以來的第四宗。
  • Nature:線粒體自噬對帕金森氏症的影響
    影響在受損線粒體的清除(線粒體自噬)中所涉及的兩種酶(泛素連接酶parkin和蛋白激酶PINK1)的「功能喪失突變」與家族性帕金森氏症有關。這項研究表明,USP30 (一種局限於線粒體的去泛素酶)通過去除由parkin放置的泛素標籤來對抗線粒體自噬。
  • 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星形膠質細胞能從神經元之間的空間中清除所謂的β澱粉樣蛋白,而數十年的研究證據表明,如果該清除過程出現問題,澱粉樣蛋白會堆積在神經元周圍,並導致特徵性的澱粉樣蛋白斑和神經細胞變性,而這成為破壞記憶的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標誌。
  • 原來帕金森氏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兩種
    近日《Brain》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帕金森氏症其實是兩種疾病,根據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的不同起源,可以分為腦優先型(自上而下)和身體優先型(自下而上)。帕金森氏症的特徵是存在異常的神經內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它可能以一種類似朊病毒的方式在細胞間傳播。
  • 割了患帕金森氏症風險變高
    帕金森氏症是無法治癒的神經系統疾病,全球患者逾1000萬;美國每年約30萬人割除盲腸,最新研究表明,其中近2800人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研究人員分析了6220萬人的資料,發現其中48萬8190人割除了盲腸;而割除者中的4470人後來患上帕金森氏症,比重近1%;但在沒有割除盲腸的6170萬人中,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重僅為0.29%。
  • 十大症狀辨別帕金森氏症,生活飲食與復健改善生活
    檢驗報告出爐後,醫生診斷出王伯伯是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那是什麼?他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怎會突然得病呢?」王阿姨不解。1為什麼會出現帕金森氏症?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叫做「黑質」的區塊。帕金森氏症患者腦部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受到破壞或死亡,數目減少,能協調動作訊息的多巴胺就變少,因此動作變慢,變得不協調,而產生運動障礙。這些神經元的死亡不是一夕之間產生的,而且要到喪失將近八成神經元以後,患者才會開始產生症狀,因此帕金森氏症的症狀通常是緩慢漸進式地發生。
  • 藉助MRI與PET-CT,早期診斷克雅氏病不犯難_克雅氏病_CJD_PET-CT...
    朊蛋白病歸於少見病、罕見病,有人畢其一生可能未見一例,只出現自己的教科書裡。朊蛋白病臨床異質性很大,尤其發病早期症狀不典型,常常難以早期識別。如果有幸碰到並能及時識別,應該蠻有成就感。然而,現在臨床診斷朊蛋白病,似乎仍過於依賴腦脊液14-3-3蛋白檢測或腦電圖(EEG)檢查。
  • 帕金森氏症機制之新見解
    目前,全球約有41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僅在德國就有30多萬人受到影響。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是緩慢的運動,僵硬,頻繁的搖晃和逐漸駝背。其原因是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持續死亡,這些中樞神經細胞產生信使物質多巴胺。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導致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損失的機制。到目前為止,人們對人類免疫細胞是否對帕金森氏症起重要作用還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