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老年失智)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腸胃

2021-02-13 生命之本

(Caltech)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gut bacteria),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的腸道細菌(Caltech)實驗顯示:腸道菌群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症狀

結果發現,無菌實驗鼠不僅沒有表現出巴金森氏症的症狀,而且在跑步、爬桿等運動機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明顯好得多。

研究人員隨後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餵食由腸道菌群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巴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了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某些腸道菌群可能導致運動機能惡化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腸道微生物是巴金森氏症的重要推手。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或者腸道細菌本身的變化,可能促使甚至導致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另一方面,75%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有腸胃問題,最常見的症狀是便秘。

領導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馬茲馬尼恩(Sarkis Mazmanian)說,對於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傳統治療方法都是讓藥物在大腦中發生作用。而新發現意味醫生可能要從腸道著手治療巴金森氏症,比如調節短鏈脂肪酸水平、服用益生菌或清除有害的微生物。相比現有療法,新的治療策略要容易得多,而且更加安全,副作用更少。

馬茲馬尼恩指出,周邊神經系統(PNS)的神經元有70%聚集在腸胃,而且腸胃的神經系統透過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連結中樞神經系統(CNS)。就巴金森氏症而言,腸胃問題通常比運動神經元早出現許多年,而且巴金森氏症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綜合各種因素來看,腸胃細菌很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致病因子。巴金森氏症症狀:四肢顫抖、肌肉僵硬、運動緩慢

巴金森氏症與腦中風、老年失智症並稱老年人的三大腦病,發病年齡以50至79歲最常見。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有三:四肢顫抖(震顫)、肌肉僵硬、運動緩慢或動作完全消失。到最嚴重的第5期,患者無法自行走動,需靠輪椅或躺在床上,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顧。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主要靠藥物治療,也可考慮外科手術,但兩者都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

巴金森氏症患者在美國約有100萬人,在全世界超過1000萬人。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世紀拳王阿里(Muhammad Ali)、喜劇泰鬥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知名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臺灣知名音樂家李泰祥等人,都罹患巴金森氏症。

相關焦點

  • 中醫:吃藥膳蒸蛋、頭皮針刺激活化腦部
    患者主要症狀包括:四肢發抖、走路小碎步、吞咽困難、不常眨眼等。中醫認為帕金森氏症多與肝腎不足、體內痰瘀相關,可以採取針灸治療的頭皮針、體針刺激活化腦部,以及推薦食用藥膳蒸蛋、水果穀物優酪乳調理。 帕金森氏症成因:多與腦內多巴胺減少,影響身體肌肉運動有關 帕金森氏症可分為:成年輕型及典型的巴金森氏症,前者發病年齡在45歲前,大多與基因異常有關,而後者則多在55-60歲左右發病,原因尚不明。經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是大腦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或是死亡,使得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減少。
  • 失智、帕金森藥物無效?「外泌體」修復腦損、促進腦神經再生,已成醫界熱門話題
    臺灣長達7年研究,攻克失智、腦損臺灣衛生研究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李華容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歷經7年的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之活性物質。
  • 十大症狀辨別帕金森氏症,生活飲食與復健改善生活
    最近,她發現王伯伯在看八點檔時,擱在腿上的手指開始不自覺地抖動,至於每天例行性的散步運動,王伯伯也越走越慢,昨天傍晚甚至在河堤上跌了一跤,額頭險些撞到路旁的座椅。隔日一早,王媽媽越想越不對,便拉著王伯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檢驗報告出爐後,醫生診斷出王伯伯是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那是什麼?他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怎會突然得病呢?」王阿姨不解。
  • 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救星,發現清除腦部有毒蛋白的方法
    由於控制果蠅睡眠周期的神經元,與人類神經元相似,而有毒蛋白是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的元兇。換言之,好好睡一覺無疑是維持大腦健康、防止前述疾病的重要關鍵。根據研究團隊發表於《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論文,現有文獻已證實,睡眠不足將損害學習、記憶、免疫能力與傷口癒合。然而,睡眠如何達到這些功能,卻仍不清楚。
  • 科學家:皰疹病毒、披衣菌…微生物可能導致失智
    這些科學家也認為,微生物可能導致失智的理論,應該獲得更多尊重,也應該收到更充裕的研究經費,畢竟循腦部病變路線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研究,經過多年探索之後,還是沒能為這項疾病找到有效解藥。
  • 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其細胞一般不可再生,因此其損傷也是不可逆轉的。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D)、阿茲海默症(AD)、多發性硬化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小腦萎縮症等。 另外,神經退行性病變可分為老年骨關節病風溼及類風溼、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骨質疏鬆、老年黃斑病變、青光眼、白內障及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及尿失禁等。
  • 荷蘭一男孩死於新型克雅氏症
    荷蘭一男孩死於新型克雅氏症   據荷蘭媒體報導,這名16歲的男孩今年7月發病後入院治療,10月底不治身亡,但荷蘭衛生部門與死者家屬達成協議,一直未公布此事。目前,尚未確定這名男孩是如何染上這種致命的神經系統疾病的。
  • 葡萄牙確診一女性感染克雅氏症 此病不具傳染性
    新華網裡斯本2月21日電(記者童炳強)葡萄牙衛生總局21日發表的一份新聞公報說,一名葡女性被確診感染克雅氏症,這是葡萄牙在近幾年內發現的第二例克雅氏症病例。  公報說,衛生部門是在19日對病人進行化驗時發現這一病例的,但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保密。
  • 義大利出現首例新型克雅氏症病人死亡事件
    義大利出現首例新型克雅氏症病人死亡事件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羅馬8月7日電 義大利國內主要報紙7日新聞摘要如下:  《晚郵報》:義大利一位患「新型克雅氏症
  • 【社區減壓】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 --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
    21世紀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之相關的很多問題也日益凸顯,比如,許多疾病的發生與老齡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認知症以及更為人們熟知的阿爾茲海默氏症就是其中之一。認知症,也就是常被大家俗稱為老年痴呆症,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會在有生之年發病。
  • 香港一男子證實染上克雅二氏症 今年香港第四宗
    據文匯報報導,證實患上克雅二氏症病人於10月8日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至11月4日病人才被證實患上典型克雅二氏症。院方已經根據既定的程序,將有關的18件手術儀器銷毀,並強調可能感染的機會極小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該病人近期沒有外遊記錄,而典型克雅二氏症為自發性病變,不一定經由外物傳染,情況就如老人痴呆症般,並會有精神錯亂,暫時沒有藥物可作治療,大部分患者會在1年時間內死亡。
  • 【銀康新聞】我想更懂你——老年失憶症的預防、早期發現、治療和護理公益講座
    ,有幸特別邀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阿爾茨海默病診治中心的李霞博士來為我們開講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公益課,生動地為我們講述了失憶症老人的各種早期症狀表現、篩查及診斷方法、藥物幹預和非藥物幹預措施,如何預防老年失憶症以及該類老人的照護方法等,讓我們受益匪淺。
  • 原來帕金森氏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兩種
    近日《Brain》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帕金森氏症其實是兩種疾病,根據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的不同起源,可以分為腦優先型(自上而下)和身體優先型(自下而上)。帕金森氏症的特徵是存在異常的神經內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它可能以一種類似朊病毒的方式在細胞間傳播。
  • 同陳敏學基因之:透納氏症候群
    缺少的X染色體多來自於父親遺傳自發性/非遺傳性l  多數的透納氏症候群都不是由遺傳而來,無論是否是原發性或是鑲嵌性染色體預期壽命較正常人壽命較短原因缺少或是X染色體結構改變l  在行減數分裂時造成染色體異常,遺失的基因片段會依據不同時期發展而有不同的表現l  大約一半的病人是屬於原發性透納氏症候群(monosomy  X),也就是說這些患者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只有一套X染色體l  大部份的患者是屬於鑲嵌性染色體
  • 研究稱經常打電玩遊戲太激動 晚年易失智_網路遊戲新聞_17173.com...
    許多年輕人熱愛充滿廝殺的電玩遊戲,加拿大研究人員警告,經常打暴力電玩者,晚年易患失智症。加拿大蒙特婁大學 (University of Montreal)研究人員進行對照研究,26人打激烈的電玩,另外一組33人則不打電玩,再對他們的腦波及眼睛移動情況 進行記錄,研究人員以虛擬的迷宮,請參與者找回迷宮中的樹木和山。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
  • 化療中使用的強效藥物可減輕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幻覺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世界首例雙盲臨床試驗將調查一種用於治療化療患者噁心的強效藥物是否能緩解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幻覺。 帕金森氏症英國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帕金森氏症研究慈善機構,該公司正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投資100萬英鎊進行一期開創性的二期臨床試驗,以探索昂丹西酮(ondansetron)藥物對幻覺是否安全有效。 目前,英國有14.5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75%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視覺幻覺。
  • 繼英等國之後 美首現新型克雅氏症死亡病例
    美國《邁阿密先驅報》網站21日報導說,這位名叫查 倫·辛格的25歲女性兩年前被診斷感染了新型克雅氏症。辛格身上曾表現出一些與該病有關的症狀,比如易怒、健忘等。這些症狀使辛格意識到自己可能生了病。   辛格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女兒可能是十多年前在英國吃了患有狂牛症牛的肉而染病的。他們一家人1992年前曾在英國居住。
  • 老年健康第3殺手帕金森症,醫生:沒這5種表現就不「帕」!
    全世界帕金森症患者中國佔一半,迄今為止,帕金森症已是中老年人第三大疾病,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元兇,並且正將魔爪伸向年輕人。儘管已經發現200多年了,禍害中國兩三百多萬人,但它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國內一半的人分不清霍金是患上了漸凍症還是帕金森病,更多人把老年痴呆症誤認為是帕金森症。老人手抖就是帕金森?帕金森症又叫震顫性麻痺(以下簡稱PD),是一種緩慢進行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會發生手抖等進行性功能紊亂。
  • 解讀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怎麼一悶棍砸出個天才?
    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帕吉特的腦傷強迫他的腦部「過度補償」一般人通常使用不到的區域。布洛加德解釋道,帕吉特頭部受傷後患有「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因此在特定領域特別聰明。帕吉特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所受的腦傷。 其實,早在2012年就有關於帕吉特的報導,這次適逢他的回憶錄出版,又成為媒體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