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已成生醫界熱門話題,那它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在實驗室養細胞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時時刻刻的關注細胞的變化,而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細胞在培養的過程中,會吐出許多的小泡泡,這樣的現象,科學家原以為是細胞倒垃圾的過程。
但因為太好奇這些被吐出來的東西是什麼,所以就有科學家把這些小泡泡收集起來,結果才發現,裡面居然存有好多的物質,後來科學家稱呼這群小泡泡為外泌體(Exosome),而它具備的功能有下列 3 點:
1. 分子夠小
外泌體的平均大小,大約是在 30 ~ 100nm,屬於柰米等級,因為分子小,所以有容易被吸收的特性。
2. 脂質雙層
因具有脂質雙層的構造,所以和其它細胞易兼容,可對身體帶來一些再生修復的作用。
3. 傳遞細胞間的訊息
外泌體存在的最大功能,就是傳遞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傳令者,舉例來說,像是當皮膚細胞出現異常情形時,就會釋出外泌體,去跟其它的細胞傳達需要救援的訊息,讓健康的細胞到有問題的地方,進行再生修復的作業。
臺灣長達7年研究,攻克失智、腦損
臺灣衛生研究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李華容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歷經7年的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之活性物質。若對大腦受損的小鼠注射幹細胞外泌體,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以上研究的成效,都顯示幹細胞外泌體應用在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治療上,是很有希望的!
本技術已取得臺灣專利,且同步申請美國、英國、日本專利。
外泌體是對抗發炎利器
未來有望治療多種「不治之症」
李華容表示,身體的過度發炎反應導致身體損害,不過「抗發炎」就是外泌體的專長。這個研究顯示幹細胞外泌體較間質幹細胞更具有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幹細胞外泌體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