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可引起帕金森病變,華山醫院揭示背後具體機制

2020-12-04 生命科學最前沿

帕金森病是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之一,其發生發展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α-syn 作為帕金森病理變化中重要的致病蛋白,其朊蛋白樣播散特徵提示要重視 α-syn 「種子」的細胞間傳遞。

小膠質細胞作為中樞最重要的免疫反應細胞,除炎症反應外,小膠質細胞具有強大的吞噬功能和外泌體釋放能力。但是小膠質細胞的外泌體在α-syn細胞間傳遞及其在帕金森病變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崔梅團隊在神經科學領域頂級期刊Brain雜誌(IF=11.814)發表了題為:Microglial exosomes facilitate α-synuclein transmi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描述了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在介導α- syn細胞間播散中的作用以及炎症反應與外泌體介導的α-syn擴散之間的協同作用,表明含α-syn的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可引起帕金森病的典型病變,提示未來研究中要更加重視小膠質細胞的作用,以及外泌體作為潛在幹預途徑的可能。

研究亮點:

1.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可介導α-syn在體外及腦內多腦區的播散,並且炎症因子可促進外泌體引起的α-syn病變,提示小膠質細胞外泌體作為潛在的帕金森病幹預靶點。

2.首次證實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內高表達PELI-1介導LAMP-2 通過泛素蛋白酶體系統的代謝, PELI-1與 LAMP-2 的相互作用可影響小膠質細胞內自噬通路,進而影響小膠質細胞外泌體生成。

3. 首次證實PELI-1是調控小膠質細胞外泌體生成及外泌體內裝配α-syn的調節靶點,通過siRNA幹擾降低PELI-1的表達水平,可以起到減輕外泌體介導的α-syn播散的作用。

4.首次分離腦脊液中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並且證明這些外泌體內含有α-syn單體及寡聚體,並可引起神經元內源性α-syn 的異常聚集。

使用PFF(α-syn pre-formed fiber) 幹預後小膠質釋放的外泌體以及腦脊液中純化的小膠質/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CD11b+)內含有α-syn寡聚體。將這些含有α-syn 外泌體幹預健康神經元,可誘導神經元內源性α-syn聚集為TX-100不可溶的大分子量α- syn,並產生病理性磷酸化的α-syn聚集。炎症因子與外泌體同時幹預,可促進這一病理 過程。

將含α-syn的外泌體立體定向注射至小鼠腦紋狀體,可在腦內多腦區檢測到磷酸化α-syn聚集隨時間延長而加重;180 天后小鼠注射同側出現黑質紋狀體系統病變以及步態異常,說明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具有引起帕金森病變的能力

此外,這項研究描述了小膠質細胞外泌體介導α- syn病變的機制。PFF 幹預後小膠質細胞內高表達泛素連接酶 PELI-1,介導溶酶體蛋白 LAMP-2 通過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代謝, 導致溶酶體功能異常;溶酶體功能障礙,導致自噬小體與多囊泡體向溶酶體轉歸代謝減少,從而自噬小體與多囊泡體融合增加,走向外泌體途徑,小膠質細胞分泌外泌體增加。

分泌至細胞外的外泌體以及炎症因子,共同作用於神經元,外泌體內的α-syn 寡聚體作為「種子」誘導神經元內源性α-syn產生異常聚集,而炎症因子加劇這一過程。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描述了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在介導α- syn細胞間播散中的作用以及炎症反應與外泌體介導的α- syn擴散之間的協同作用,表明含α- syn的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可引起帕金森病的典型病變,提示未來研究中要更加重視小膠質細胞的作用,以及外泌體作為潛在幹預途徑的可能。

該論文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敏王堅,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崔梅董強

相關焦點

  • 華科在線|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目前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的特色、治療病種、手術規模等情況如何?未來在手術量、病種和技術、科研等方面有什麼新的規劃呢? 近日,就上述問題,神外前沿新媒體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負責人、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胡杰教授,以下是訪談主要內容: 功能神經外科發展概況 神外前沿:之前我們報導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和膠質瘤等相對多一些,對貴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不是很了解
  • 華科在線 | 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近日,就上述問題,神外前沿新媒體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負責人、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胡杰教授,以下是訪談主要內容: 功能神經外科發展概況 神外前沿:之前我們報導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和膠質瘤等相對多一些,對貴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不是很了解,請您介紹下,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的基本概況和悠久的歷史
  • 名院周報 | 多家醫院科研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本系列研究先以兩篇摘要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18.639),並在2019年3月美國舉行的第68屆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科學年會上進行大會口頭交流,引起了強烈反響。
  • 小身材,大作用——外泌體的臨床應用前景
    大多數細胞(包括正常細胞和病變細胞)都會向胞外和體液中釋放具有雙分子膜結構的納米級囊泡。外泌體廣泛存在於體液中,如血清、唾液、乳汁、腦脊液、尿液和精液等體液中。其生物學功能雖然還未完全解析清楚,但科學家們在許多領域均已對其展開了研究。   外泌體主要經細胞核內體途徑生成,在進入外環境後,可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被細胞吸收,也可經循環系統被遠距離靶組織或器官所吸收。而且,不同細胞來源外泌體表面可攜帶相似的保守蛋白,這些蛋白可作為外泌體標誌物對其進行分析和鑑定。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的研究中從最初主要集中在口腔腫瘤和自身免疫性口腔黏膜疾病,到現在已經擴展到口腔上皮間充質轉化、牙周免疫和口腔組織再生等方面,這說明外泌體在口腔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正在被引起重視。同時,miRNA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主要調節者,有研究從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等細菌中分離了miRNA,並且這些miRNA可通過外泌體被傳遞到真核生物,這提示外泌體可以參與介導細菌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為牙周致病機制提供新的見解。
  • 解讀BRAIN亮點文章︱復旦華山醫院崔梅/董強合作報告小膠質細胞外...
    神經元中α-核突觸蛋白(簡稱αSyn)的聚集是帕金森病(PD)的一個顯著特徵。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異常αSyn的聚集會在細胞間進行傳播(transmission),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外泌體(exosomes)【補充見文末】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介質【1-2】。然而,這些研究主要聚集在神經元上,非神經元(包括小膠質細胞)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TP13A2 deficiency disrupts lysosomal polyamine export」。
  • 中加學者攜手構建新型動物模型 可助制定帕金森病防治策略
    該新型動物模型不可以成功模擬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的發生、發展及其向帕金森樣表型轉歸進展的完整病理生理過程。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20日電 中國和加拿大學者攜手歷經三年研究,成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動物模型,不僅有助於揭示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發生的病因和發生機制,也為未來制定帕金森病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並且MSC是一種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具有良好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於分離培養以及有自體移植無免疫原性等優點,以上特點使MSC為治療帕金森病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本文就MSC移植治療帕金森病的作用機制綜述如下。
  • nature | 誘餌外泌體可對抗細菌毒素
    是的啦,它就是2020年3月發表在Nature上的呢~ 題目:誘餌外泌體可對抗細菌毒素。ATG16L1和ADAM10為外泌體中兩個蛋白,而ADAM10可以和毒素結合,文章中心思想是驗證ATG16L1 對ADAM10的調控作用,最終判斷是否可以通過調控ATG16L1來保護細胞免受毒素侵害。
  • 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症候群,傻傻分不清?
    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症候群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很多人常常把他們用水果和蘋果來打比方,帕金森症候群是水果,而帕金森病就是蘋果,也就是說帕金森病就是帕金森症候群中的一種。帕金森症候群包括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和遺傳變性型帕金森症候群。
  • 德國科學家利用iPS技術治癒帕金森症病變細胞
    近日,德國明斯特馬普分子生物醫學所和蒂賓根大學幹細胞研究人員合作,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iPS)通過「基因手術」成功對實驗室培養的帕金森患者病變細胞基因缺陷進行了糾正。
  • 白斑病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長春華山醫院
    長春華山醫院:在白癜風的治療中,早期和穩定期的白癜風會相對容易治療一些。但是,許多患者到醫院就診時白癜風就已經擴散,很多患者都不了解白癜風擴散的情況,耽誤了治療。實際上,如果患者可以及早發現白癜風的擴散,是可以及早控制並幫助治療和恢復的。來看看靠譜的長春華山醫院是怎麼說的吧。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P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自90年代後期第一個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發現以來,目前至少有6個致病基因與家族性帕金森病相關。但帕金森病中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還是散發病例。遺傳因素也只是PD發病的因素之一。
  • 成都強直專科醫院科普強直性脊柱炎的引起的病變有哪些?
    成都強直專科醫院科普強直性脊柱炎的引起的病變有哪些? 時間:2021-01-15 09:55:58 成都風溼醫院 強直性脊柱炎症狀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常見為駝背畸形。如肋椎關節、胸骨柄體關節、胸鎖關節及肋軟骨間關節受累時,則呈束帶狀胸痛,胸廓擴張受限,吸氣咳嗽或打噴嚏時胸痛加重。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parkin相關帕金森病的分子機制
    日前,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實驗室發表論文「Synaptotagmin-11 is a critical mediator of parkin-linked neurotoxicity and Parkinson’s disease-like pathology」,揭示了20年未解的parkin失活導致帕金森病
  • 肺癌治療新思維:靶向腫瘤衍生外泌體免疫治療
    免疫系統可以摧毀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支持慢性炎症,並抑制引起腫瘤進展的抗腫瘤免疫力,在癌症中起到「雙刃劍」的作用。TEX介導腫瘤細胞與TAM之間的串擾,TEX與TAM衍生外泌體之間相互作用維持炎性生態位內TAM存活。肺癌中,TAM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引起腫瘤進展。TAM釋放的外泌體對於癌症進展也很重要。腫瘤微環境中外泌體的不同機制強化了外泌體作為癌症進展主要參與者的作用。
  • 糖尿病初期也會引起眼部病變?視力下降可要小心!
    在臨床經驗中,有不少患者糖尿病病史時間不長,但是視網膜病變已經很嚴重了,所以建議大家應定期到正規醫院體檢,一旦診斷患有糖尿病,應到專業的眼科醫院做眼部檢查,警惕視網膜病變,加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預防,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更應該定期體檢,診斷糖尿病後儘早行眼底檢查。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響應丘腦底核電刺激的兩條包含小腦的神經通路,並闡明了它們各自在頻率敏感性與可塑性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帕金森病不同症狀的關係,從而深入揭示了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腦功能機制,對開發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