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高校發布宿舍新規:無特殊情況,要求本科生上午8點起床,研究生上午9點起床,否則扣5分。有些同學認為這樣可以幫助自己調整作息,早睡早起。但也有同學表示,現在本科生、研究生任務很多,要熬夜寫論文或者搞科研,有些實習加班回來很晚,所以統一要求早起不是很合理。
熬過了高中,以為來到大學終於能夠自由支配時間了,沒想到還是要統一早起,這真是有點慘吶。
其實大學期間時間是比較寬鬆的,有事情要去做的時候別說八點了,五點也得起來。但是偶爾因為什麼論文、實訓、包括聚會等等熬夜了,第二天上午沒課或者是周末,還需要八點或者九點之前起床,就有點不妥了。每個人的時間安排不一樣,有人就是晚睡晚起,已經形成模式了,不管對他好還是不好,這是別人的事情。又不是軍校,還要以統一起床時間來要求,我覺得不太妥。
我以前對大學是有很大的期待的,就覺得到了大學可以自由安排時間,輕鬆一點。結果我上了大學,還是要做早操,時間忘了,應該是七點二十左右。大冬天的六點多要爬起來去運動場做操,剛開始還去,後來實在去不動了,就不去了。好在學校在一學期左右的時間就取消了這個早操,不然要做四年,不去就扣分的話我可能中途就會被勒令退學。我們大一大二的時候還要要求上晚自習的,我是師範學院的,上晚練,練習三筆,也是覺得有點煩,但是還能接受,因為晚上也有兩三天有課,沒課的時候就上晚練。總之晚上的時間還是給佔據了,學生是統一學習,我能接受是因為大家都一樣,而且因為參加了檢查這個晚練人數的學生部門,所以基本上沒去過。
其實大學裡邊,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就不一樣了,我依然覺得應該給他們自主支配時間的權利,去發展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好與壞,那都是個人的事情。
大學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早睡早起對於身體健康生活規律肯定都是有利的,但是用這種統一支配和管理的方式,個人覺得沒有太大的必要。作為成年人,應該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負責,也有自由調配自己時間的權利。學校的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方式方法不見得可取,畢竟大學不是中學了。
我自己是大學畢業,就在一起考教師備考上岸的,現在是一名中學老師。現在生活也是一到工作自律得不行,每天六點半起床,但是一到放假就是睡到中午。早起大家都起得來,就看第二天是什麼安排了,其實沒有必要這種強制性的用學分去對學生做一個限制。早起其實是一個很正常很有利的事情,但是一旦被扣分的帽子扣上了,性質就變了。就像我很喜歡吃冰淇淋,我自己想吃的時候我會吃得很開心,但是有人逼我吃,我就會吃不下去一樣。
大學生作為成年人,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以後是條龍還是條蟲,都是看自己的造化和選擇,自己需要為自己買單,而不是學校為學生買單。
想到的第一句話是:一流高校抓教學,二流高校抓衛生,三流高校抓紀律。
但是也是知道這種情況是無可避免的,學校的政策,往往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對於學生的一些需求往往不會顧忌太多。
我覺得也不能一方面的對學校訴說,學生往往也是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的。
大家也都是知道一流高校抓教學,二流高校抓衛生,三流高校抓紀律。那麼有了這個意識,是不是也是可以理解學校為什麼會這麼要求了?
學校的學習氛圍如何其實大家都是清楚的,好的學校,往往少很多這些條條框框,因為學生自己就足夠主動。
學生角度,我覺得更加應該去認識到學校這個地方是拿來作甚麼的?
首要是:學習,還是睡覺?
再說,早上8、9點起來,不是很正常嗎?這個點已經是很晚了,多出去看看,看看上班的人,是幾點上班,又是幾點下班。
校園裡的無憂無慮,是很少可以體會到出來工作後的,八九點上班是常態,加班熬夜也是常態。
並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其中的可以操作的漏洞實在太多了。
最後: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之下,大學生可能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人。
原因也很簡單:衝突的成本高到無法承受。
從小學到初中,義務教育之下學校是沒有資格開除學生的,學生因不滿校方規定而與校方發生衝突,最高的可能成本也就是被校方穿個小鞋,大不了轉學到私立學校就完事了,也就是多花幾萬塊錢的事。該中考還是中考,該升學還是升學,一點不耽誤。
高中階段,情況就更簡單了,雖然離開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可以開除學生,但是高中階段的開除更無關痛癢。社會上的私立高中、高考培訓機構這麼多,高中知識在哪都能學,高中畢業證也不是高考的必備證件。
額外說一句,我國的人事檔案一般是從高中開始建立的,所以義務教育階段那些「處分進檔案、跟你一輩子」的話只是騙小孩的。至於高中階段的處分等信息,除非涉及違法犯罪,一般也不會進入學籍檔案中。再退一步說,你只要高考報名不從高中這裡走,而是自己單獨去報名,那麼高中學校就沒有機會接觸到你的學籍檔案。
至於參加工作以後,本質上是用工者和勞動者的雙向選擇。老闆看不慣員工可以把你炒了,員工看不慣老闆同樣可以提出辭職。幹多少活拿多少錢,公平合理童叟無欺受勞動法保護。從這一角度來說,跟所在單位發生衝突幾乎是零成本。不爽了走人就完事了,換個地方接著幹。當然,實際操作中再就業存在的困難就是這其中的成本,但一般來說不會太高。
在人生的整個歷程中,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學階段(含研究生階段)。原因很簡單,大學是高考考進去的,一紙試卷的背後是三年甚至更久的寒窗苦讀。但是高考分數本身不被社會認可,社會認可的那個東西叫文憑。從高考到拿到文憑之間的部分,叫做大學。
所以一旦因為某種原因和校方發生衝突,損失的不僅僅是已經度過的大學時光,還有已經獲得的階段性成就——高考成績。
嚴進寬出的大學制度讓大學畢業率無限接近百分之百,如果說獲得文憑要走一百步的話,考入這個學校就相當於已經走了艱辛的九十步。那麼問題來了,你會因為最後十步上面有一坨屎就放棄嗎?還是捏著鼻子踩著屎湊合走下去?
更嚴重的問題是,一個大學生一旦退學,幾乎是沒什麼退路的。本科退學那就是高中學歷,在當下社會中,高中學歷在技能就業中不如一個專業對口的中專學歷。畢竟,高中學的東西都是屠龍之技,如果沒有高考這條龍,真的不如花這三年學一門技能。
至於說重新高考,重選大學,一方面重拾高中知識不容易,另一方面那樣大學畢業後年齡就太大了,在人才市場也是一個巨大的劣勢。
退學對一個大學生來說是絕對無法承受的,正是因為有了這張王牌,高校在制定相關規定的時候,根本沒必要考慮學生的感受,或者說,沒有理由把學生當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