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揭示一種馬凡綜合症病因

2020-11-30 生物谷


ELISA檢測表明與正常人iPSCs相比,馬凡綜合症病人來源的iPSCs中TGF-β信號傳導活性增強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證實被視為人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替代選擇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能夠像ESCs一樣真實反映基因疾病---比如馬凡綜合症(Marfan syndrome)---的確定缺陷。2011年12月12日,該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這項研究的立即影響就是人們將能夠從個人層面利用iPSCs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馬凡綜合症。另一方面,ESCs由於它們的遺傳物質來自捐獻者的胚胎不是來自病人自己的胚胎,所以不能做同樣事情。

利用iPSCs為很多種人類疾病構建模型的前景是激動人心的,贏得一些人的廣泛讚揚,但同時又遭遇其他人投射來的敏銳眼光。因此關於iPSCs應用的原理證明也是更加有普遍意義的,因這樣能提高iPSCs的可信性。不同於ESCs,iPSCs幾乎能夠從任何人身上輕鬆獲得,而且擁有與它們來源的病人相同的遺傳背景。再者,它們因為不需破壞胚胎而不會產生倫理爭議。

這篇研究的通訊作者Michael Longaker教授說,「我們的體內研究發現的內在機制可能能夠用來解釋馬凡綜合症的臨床表徵。」

馬凡綜合症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發病機率為一萬分之一到兩萬分之一。它是由於一個基因存在的大量缺陷之中任何一個缺陷導致的。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們往往非常高大和消瘦,而且往往遭受骨質疏鬆症的折磨。醫學專家們推測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也患有這種疾病。馬凡綜合症也能夠深深地影響眼睛和心血管系統。

在這項研究中,iPSCs和ESCs都攜帶一種導致馬凡綜合症的基因突變,兩者都表現出受損的骨組織形成能力,而且都很容易形成軟骨。這些異常都反映出該疾病最為顯著的臨床表徵。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或者說iPSCs,是2006年發現的,是從完全分化的諸如皮膚之類組織獲得的。然而,在器皿中,它們具有ESCs同樣的分化為身體所有組織和無限繁殖的能力。因為iPSCs提供一種沒有倫理上擔憂的胚胎幹細胞替代選擇,它們點燃了人們的希望:基於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在器皿上分析根本上造成從糖尿病到帕金森疾病等各種疾病甚至非常複雜的諸如心血管病和自閉症之類疾病的細胞缺陷,它們能夠在這方面替代ESCs。

對iPSCs而言,一種希望就是能夠在器皿上將它們分化為感興趣的組織---比如說,帕金森疾病或自閉症病人的神經細胞---然後去觀察和研究這些細胞的特徵從而能夠以一種病人特異性的方式理解這種疾病。這對於ESCs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來自捐獻的人卵來源的ESCs能夠被修飾,即將病人自己的遺傳物質替換性置入這些卵中從而反映病人自己的遺傳背景,但是迄今為止這種方法是難以實現的。

儘管科學家們為利用這些細胞設置的目標遠不只是用於研究目的---開發再生醫學方面的治療應用---,但是前景是極其暗淡的。科學家們將首先不得不開發出方法以便能夠在這些細胞(不論是iPSCs還是ESCs)內部修復造成病人疾病的基因缺陷,然後將這些細胞大量分化以便替換受影響的組織,從而可能在再生醫學上進行應用。再者,從理論上講,iPSCs更加值得試一下,因為它們最初是從特定病人身上獲得的,它們能夠分化產生的組織更加不可能產生宿主移植排斥,而利用宿主胚胎ESCs產生的類似組織則很可能激起宿主移植排斥。

然而,大量研究報導iPSCs和ESCs之間存在微妙的差別,意味著這兩者可能不是等價的。 Longaker說,專家們一直想知道這些差別是否可能使得iPSCs在構建疾病狀態模型上是不能足夠替換ESCs的。

當史丹福大學生育和生殖醫學中心主任Barry Behr,一名產科與婦科教授,開展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以便鑑定出適合體外受精的胚胎時,一種能夠直接比較ESCs和iPSCs的機會在機緣巧合中產生了。Behr和史丹福大學生殖和幹細胞生物學中心主任Renee Reijo Pera (一名婦科教授)都是該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他們發現一種候選胚胎攜帶一種導致馬凡綜合症的基因突變。這種胚胎因而被視為不適合進行植入。但是它是攜帶導致馬凡綜合症的基因突變的胚胎幹細胞的一個潛在來源。因此,研究人員不是丟棄或儲存它,而是在得到許可後獲得Longaker研究小組用於研究的胚胎幹細胞。

隨後就是就是全明星級研究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他們包括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幾個部門的高級職員和義大利那不勒斯費德瑞科二世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從這種攜帶導致馬凡綜合症的基因突變的胚胎中獲得ESCs。他們也從另一名來自史丹福大學的論文共同作者Uta Francke博士(一名遺傳學和兒科教授)那兒獲得馬凡綜合症病人皮膚活組織樣品,通過現在常規的實驗方法將這些樣品中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iPSCs。

Longaker說,「我們將iPSCs和ESCs一起放在培養器皿上,兩者都含有導致馬凡綜合症的缺陷基因。這是一個直接比較它們的絕佳機會。」

當他們這樣做時,Longake、論文第一作者Natalina Quarto博士和他們的助理發現從馬凡綜合症綜合症病人皮膚獲得的iPSCs和從攜帶導致馬凡綜合症的基因突變的胚胎中獲得的ESCs都表現出與觀察到的該疾病骨骼症狀異常特徵一樣的特點---骨組織形成能力下降,相反更加容易形成軟骨。

這些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時就知道導致馬凡綜合症的基因突變位於編碼蛋白FIBRILLIN-1的基因中。重要的是,已知FIBRILLIN-1反過來會抑制細胞間信號傳導分子TGF-β的活性。小鼠研究已表明FIBRILLIN-1缺失或者發生突變導致它不能產生這種抑制作用。這篇研究第一次在人身上證實幹細胞不能形成骨組織而是大量產生軟骨直接原因是它們要比正常的人細胞接觸到更多和活性更強的TGF-β。

iPSCs能夠完全忠實地重複ESCs開展實驗時觀察到的馬凡綜合症細胞和分子缺陷,確實可能允許iPSCs用於研究,而且長期而言,甚至可以逐個病例的方式治療疾病。儘管馬凡綜合症是一種單基因疾病,但是它能夠和確實由一個基因的大量突變---迄今為止已鑑定出600多種突變---中任何一個突變導致,這就表明不同病人在症狀上存在著一些微妙差異。(生物谷:towersimper編譯)

Skeletogenic phenotype of human Marfan embryonic stem cells faithfully phenocopied by patient-specific 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alina Quarto, Brian Leonard, Shuli Li, Melanie Marchand, Erica Anderson, Barry Behr, Uta Francke, Renee Reijo-Pera, Eric Chiao, and Michael T. Longaker

Marfan syndrome (MFS) is a heritable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gene coding for FIBRILLIN-1 (FBN1), a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MFS is inherited as an autosomal dominant trait and displays major manifestations in the ocular, skeletal,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Here we report molecular and phenotypic profiles of skeletogenesis in tissues differentiat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hat carry a heritable mutation in FBN1. We demonstrate that, as a biological consequence of the activation of TGF-β signaling,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with a FBN1 mutation is inhibited; osteogenesis is rescued by inhibition of TGF-β signaling. In contrast, chondrogenesis is not perturbated and occurs in a TGF-β cell-autonomous fashion. Importantly, skeletal phenotypes observed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carrying the monogenic FBN1 mutation (MFS cells) are faithfully phenocopied by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stem cells derived independently from MFS patient fibroblasts. Results indicate a unique phenotype uncovered by examination of mutant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faithful alignment of phenotypes in differentiated cells obtained from both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stem cells, providing complementary and powerful tools to gain further insights into human molecular pathogenesis, especially of MFS.

相關焦點

  •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1月28日13:51   新華網華盛頓1月27日電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27日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繞過了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一步驟
  • Nature:從多功能幹細胞誘導而得的老年痴呆症神經元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散發性遺傳性老年痴呆症在體模型上創造了細胞衍生的幹細胞,利用源自患可怕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此前,從來沒有在皿中創造過高度純化、功能性的人類老年痴呆症神經元",研究的通訊作者Lawrence Goldstein博士說,他是細胞與分子醫學系的教授,也是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 的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幹細胞計劃的主要負責人,"這是第一步。這些不是完全的模型。它們是一種觀點的證據。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怎樣製造它們。
  • 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發布
    6月28日,我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在合肥發布,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安徽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省立醫院相關負責人等參加發布會,這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 Biotech:供者細胞類型影響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表觀基因組...
    已有研究表明小鼠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保留著它們起源的細胞類型的表觀遺傳「記憶」。Kitai Kim等研究人員近日在人類細胞中研究了這個問題,並且把重編程過程中DNA甲基化的不完全擦除和異常的重新甲基化(de novo methylation)記錄下來。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3月1日,英國和加拿大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安全地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首次使得轉化過程不需要藉助病毒,而且有望使生物醫學研究徹底告別使用胚胎幹細胞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綜合症,幹細胞有望終結!
    帕金森綜合症傳統幹預方法存在局限截止到目前為止,關於帕金森綜合症的病因仍然沒有完全弄清楚,帕金森綜合症的各種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都存在著不同的局限性,無法徹底治癒患者的病症,還可能會給患者帶來諸如運動障礙等副作用。患者會隨著病情的發展,導致喪失工作能力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
  • 美利用質粒製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繼英國和加拿大科學家3月1日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報告說,他們利用一種基因「轉位子」(即DNA中一段可以移動的基因序列)來替代病毒作為運輸所需基因的載體,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之後,美國科學家又傳捷報: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科學家在
  •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08年08月23日 1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
  • 山中伸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創始人之一
    山中伸彌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創始人之一。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鼠的實驗,發現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出的幹細胞可轉變為心臟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症提供了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因為其免除了使用人體胚胎提取幹細胞的倫理道德制約。
  • 留美博士歸國創業 成就夢想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化技術填補國內...
    6月,在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上,珠海樂維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維」)首席技術官周紅豔博士攜帶她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產業化項目」閃亮登場,頓時吸引眾多關注。樂維作為中國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的一顆新星進入人們視線。
  • 從特異性、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到特異性誘導因子的研製成功!
    免疫涉及特異性成分和非特異性成分。非特異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響應,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種病原體的入侵。特異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稱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這種免疫只針對一種病原。是獲得免疫經後天或人工而使機體獲得抵抗能力。一般是在抗原物質刺激後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細胞),並能與該抗原起特異性反應。
  • 製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再現新方法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方法,可通過將兩個蛋白混合在一起製造出一個「超級蛋白」,從而大大提高了製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的效率和純度,且沒有產生腫瘤的風險。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幹細胞》雜誌上。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但是,由於目前缺乏對相關疾病病因的深入認知,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ADNP)是一種廣泛表達在大腦的轉錄因子。ADNP突變會引發一種非常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Helsmoortel-VanDerAa綜合症。同時,ADNP也是突變頻率最高的自閉症易感基因之一。然而,ADNP突變的致病機制尚不清楚。
  • 日本科學家首次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智齒細胞獲得iPS幹細胞,毋須使用胚胎惹起道德爭議,為致命疾病的研究開拓一條新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該名女孩因牙齒矯正治療,拔除了尚未成熟的智慧齒。
  • Cell Stem Cell:重編程因子配比決定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質量
    白頭研究所創建成員魯道夫-耶尼施(Rudolf Jaenisch)說,「我認為這一結論是非常令人吃驚的或出乎意料的---這些重編程因子的水平決定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質量。我們從未想到它們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實際上它們確實如此。」通過引入特異性的重編程基因到成體細胞就可以產生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這些重編程因子將成體細胞推向到一種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狀態。
  • 我科學家發現阻礙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形成的"路障"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 李斌)由於能使成體細胞「返老還童」為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是近年來幹細胞領域的研究熱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陳捷凱副研究員等人經過多年努力,近日破解了iPS細胞誘導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障礙,論文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安徽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發布
    原標題: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發布6月28日,我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在合肥發布,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安徽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省立醫院相關負責人等參加發布會,這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東京農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 [科普講壇]曾凡一:動物模型與遺傳病研究
    [曾凡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可以擁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小孩,比如有白化病、唐氏綜合症、地中海貧血等很多遺產性疾病,我們的研究就是怎麼診斷和治療這些疾病,近來除了基因治療、藥物治療,幹細胞是非常熱門的領域,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在幹細胞克隆技術裡面的進展,怎麼樣讓它為人類服務。   [曾凡一]首先介紹一下什麼叫幹細胞研究?幹細胞是什麼?我們從哪裡著手?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基因操控制造人體胚胎幹細胞將不再困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利用成人細胞和生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