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歷史(十五)副食番茄
終於說到這個大菜了,西紅柿炒雞蛋是多少年輕人的廚藝道路上的啟蒙菜,當然也可能是唯一會做的菜。現在關於西紅柿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還存有爭論呢,追溯它的食用的起源,就更模糊了。
首先能明確的是,與辣椒、玉米,紅薯等食物一樣,番茄,或者叫西紅柿是拉丁美洲的特產。哥倫布同學做了很大的貢獻,沒他的歪打誤撞的誤以為到了亞洲,很多美洲美食的傳播會晚很多。據說美洲的原住民早在公元前700年就開始種植西紅柿了,吃不吃怎麼吃,沒見著證據。主食:平凡的地瓜和玉米曾是高端進口食品
番茄的野生種原產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區,現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櫻桃番茄,最早在墨西哥還是秘魯一帶馴化現在還有爭論。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個年份我們一提再提,很多美洲特產得以傳播了出來。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後傳到義大利。有個說法是16世紀時,英國公爵俄羅達格裡從南美洲帶回一株西紅柿苗,獻給他的情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不過歷史上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嫁,是著名的「童貞女王」。1575年相繼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當時作為觀賞植物西紅柿便落土歐洲,但仍然沒有人敢吃它。當時的醫生警告人們,食用西紅柿會帶來生命危險。
至於是誰第一個吃番茄的人呢?有個故事是說十七世紀的一位法國畫家。他曾多次描繪番茄,面對番茄這樣美麗可愛而「有毒」的漿果,實在抵擋不住它的誘惑,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然後就是世界上多了一個可口的食物。
英國的公爵,法國的畫家,類似這種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如何的故事,聽聽就好,很難分辨真實性的。從科學角度上,1768年蘇格蘭植物學家菲利普·米勒對番茄進行了植物學描述,並分類和定名。在18世紀中葉,番茄開始進行食用栽培了。
番茄在17世紀隨著殖民者和貿易商傳入菲律賓,再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的番茄是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成書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的《群芳譜》記載:「蕃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稍早一點的文獻,明朝的趙崡寫的《植品》(1617年)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跟歐洲一樣番茄當時僅作觀賞栽培。
西紅柿在當時叫「番柿」,因為酷似柿子而得名。從中國傳入日本後,被稱為「唐柿」。對應番薯等名字,中國人對於舶來品的稱呼都習慣加「番」和「洋」字,於是西紅柿的名字叫「蕃茄」或者「洋柿子」。
一直到20世紀初,中國開始有栽培食用番茄的了。此刻的西紅柿和當初剛引入歐洲一樣,只有在大城市的郊區才會種植,產量有限,是高端食材。許多西餐店的西紅柿都價格不菲,那個時候吃西紅柿也是一種炫富,很多人以吃西紅柿顯擺自己。
對這種現象,老舍老先生大動肝火,寫就一篇大作《西紅柿》趕在第二天發在報紙上。不久又追加了一篇《再談西紅柿》抨擊崇洋媚外的風氣,提醒國人要警惕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現在看,文化大家是有點反應過激了,當然誰一輩子還沒憤青過。類似的情節在很多歷史時期都發生過,要放到當時的環境下看。不過老舍先生提到的番茄做法是「蘇果」真沒吃過的:番茄炒蝦仁,而且是山東館子裡的菜,作為一個吃貨真是深感孤陋寡聞了。
到80年代還有個故事。
1983年7月中旬前後,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西漢古墓裡,出土有陶器、 漆器、藤笥、竹笥近60件,並有稻粒、果品、獸骨等食物遺存發現。稻粒就附著在竹笥藤笥上,為了保持一定的溼度,發掘者在藤竹器上蓋上了一 張溼布,一起運到文物保管所的倉庫裡保存起來。結果十 多天以後,人們發現竹笥藤笥的內外都有植物的嫩芽長出來。為了弄清楚這種植物的底細,考古人員請來了四川省農科院和中科院 成都分院研究所的專家來研究,但是,專家們當時不能作出定論,於是決 定由將發芽後的種子帶回去栽培,同時文管所也留下了十幾株繼續觀察。
成都市農科所的蔬菜專家將轉來的發芽種子分成四盆在溫室裡栽培,七個月以後,1984年2月24日,所有的植株都在同一天開了花,結了果,共收穫34果,果實呈紅色的小卵圓形,經鑑定是西紅柿!後來把結果的種子放在露天田地裡繼續培植,1985年1月上旬,有3個小西紅柿成熟,研究者繼續在以後幾年進行了較大面積的栽培,發現此種小西紅柿的生長規律和現代西紅柿不同:第一,它能夠插枝成長結果;第二,它能夠在寒冬臘月裡開花結果。
考古學家經過對出土現場的環境總結和學術爭論,確定了在2100年前的西漢,墓主已經用這種小西紅柿作為蔬菜或水果食用,而且專家們進一步得出結論,西漢小西紅柿已經具有栽培的特徵。這樣,西紅柿的食用和栽培的歷史一下子被提前了1700年,而且是我們國家,比歐洲人早多了。只是後來因為某種原因,食用與栽培西紅柿的傳統子在中國中斷了。
但是這個事情似乎沒有被廣泛傳播,我們也沒有大肆宣揚我們才是番茄的最早發源國,或者食用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各種文獻還是說的番茄源自南美洲。「蘇果」覺得,其他學者們還是挺冷靜和有科學精神的。
農民伯伯都知道,種子的保存期不會很長,番茄一般在4年。兩千多年的種子還能發芽的可能性有多大?同時出土的其他種子都歇菜了,就這個番茄的行,這個機率多大?另外,孤證不立,除了這一回,從沒有其他地方出土過番茄種子實物或者哪個歷史文獻有過番茄的記錄。
有些時候基於民族感情或者愛國熱情先天會有傾向性,更願意希望我們的成就比別人好。情感上能理解,理性告訴我們下科學結論要慎重。更有可能的是,當然「蘇果」猜測的,就是發掘現場有種子混進去了。因為番茄種子很小,田野考古現場混雜進去,可能性更大。如果有新的發現,「蘇果」也樂於看到我們是西紅柿的發源國,那時候就改名叫「東紅柿」或者」土柿子「。
再說一句,老舍先生評西紅柿的文章裡,還對番茄到底該算為蔬菜還是水果,鄙夷的不要不要的。一百年多前美國有場審判,折騰了幾年最終裁定番茄是蔬菜。不開玩笑,真的鬧上了美國最高法院,原因是按水果徵稅和按蔬菜徵稅是不一樣的,涉及錢的事,當然得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