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子":打造神七航天員的"生命羅盤"

2020-11-23 央視網
專題:神七 我在現場

  中新網9月28日電 打造航天員的「生命羅盤」

  ――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時代公司光纖慣導項目分公司「神七」手控光纖陀螺慣性系統項目組

  作者:馬劉莎 龐莉 陳麗敬 馬曉蓮

  一個僅有十幾釐米見方的黑盒子就能幫助神舟七號飛船在宇宙中確定自己的姿態,實現長時間在軌,順利執行各項空間任務並安全返回。這個裝在航天員座椅下、比其他陀螺裝置小巧玲瓏又完全靜音的黑盒子叫手控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系統,簡稱手控光纖慣組,它是神舟七號飛船制導導航和控制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神舟七號飛船上,手控系統與自動控制系統互為冗餘,這一「雙保險」用來確保飛船導航控制系統萬無一失。神舟七號飛船上的手控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系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時代電子公司光纖慣導項目分公司研製的,在中外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都還是首次應用,無論對慣性技術還是載人航天技術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外載人航天飛行史上的第一次

  2007年9月,總體單位認定,神舟七號飛船手控光纖陀螺慣組技術狀態及質量受控,性能指標滿足任務書要求。要知道,把這項新技術從原理樣機研製到產品合格交付,光纖慣導分公司僅用了2年多的時間。而且從交付總體到完成飛行試驗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手控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系統正樣件各項測試均表現優異。

  神舟七號飛船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地面,完全可以實現「自動駕駛」功能,正常情況下,航天員只要監視即可。然而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早在無人乘坐的神舟四號飛船上就設計了人控功能,即航天員可在飛船自動控制程序失靈的情況下,手動控制飛船姿態並實現導航,因此手控系統被譽為航天員的「生命羅盤」。

  產品的最終用戶是國家

  與神舟六號飛船相比,神舟七號飛船承擔的任務無疑更為艱巨,需要飛船具備更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統。

  光纖陀螺應用在空間飛行器上具有許多先天的優勢,但空間用光纖陀螺長壽命、高可靠的要求及輻照、熱真空等太空環境特點,仍要求從光路、電路、結構設計到元器件方面開展多項重點技術攻關和大量研製工作。

  一支平均年齡僅有29歲的光纖慣導產業化隊伍挑起了為「神七」提供高性能手控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系統的重任。這就是航天時代電子公司光纖慣導分公司,專門從事光纖陀螺及系統技術和產品、微機電慣性儀表及系統技術及產品、特種光電傳感技術及產品的工程單位,具有較高的員工素質,其中博士、碩士學歷員工約佔正式員工半數以上。

  一邊是載人飛行工程要求飛船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邊是國內可借鑑的資料嚴重不足,型號隊伍實際經驗工作較少,對空間應用技術的掌握和攻堅能力尚需加強。這種情況下,他們將怎樣「啃下」這塊「硬骨頭」呢?

  「哪怕付出的再多,也要讓光纖陀螺這樣的新型慣性技術零故障應用於神舟任務,」對手控光纖慣組研製團隊領軍人物王巍來說,這既是他投身新型慣性技術研究十多年來一個執著的願望,也是一個堅定的目標。

  作為型號指揮,王巍為該型號由設計到生產進行了大量整體規劃工作,同時承擔著最大的壓力。單位正常的下班時間是下午5點半,但是對他來說,晚上9點才是下班時間。技術攻關到了關鍵階段時,他甚至常常思考技術問題到凌晨。

  「我們產品的最終用戶是國家。」「神七」手控光纖慣組項目主任設計師、分公司副總經理張志鑫在型號質量工作中多次提到這句話。巨大的壓力和工作強度讓只有40歲出頭的他頭髮已經斑白。父親到北京來治病,臨走時他卻沒有時間去送別父親,誰知這一別竟是永訣,張志鑫至今提起仍感愧疚和遺憾。

  作為該型號總體主管設計師的張東旭,承擔慣組方案設計和電氣總體設計工作。他為光纖陀螺慣組建立數學模型,為慣組小型化奠定了基礎。作為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張東旭對於自己的工作無比熱愛,默默耕耘。

  最奢望的就是睡個懶覺

  光纖慣導項目分公司首次承擔空間型號任務,必須做好基礎工作,從元器件、原材料備料方面做好質量保證。由於型號用元器件、原材料到貨周期長,不能等總體文件到達後才開始備料。型號隊伍分工把要採購的物資名稱、規格牌號等逐字抄寫下來,整理後使用。因為分公司前期未承擔過此類任務,在標準的理解上難免有些偏差,型號隊伍又多方向總體和其他研製單位請教,邀請總體單位對物資備料和質量保證情況進行評審,滿足型號總體要求。擔任型號調度的淡林鴻,是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她同時分管元器件質量。憑藉著負責的工作態度和頑強的工作精神,她出色地完成了長達5年高強度的型號調度任務。

  由於總體單位對該型號交付的手續與航天標準不同,從質量證明文件到其他備查文檔,驗收申請都有一套更加嚴格的要求。技術總體、檢驗人員、質量管理人員在產品驗收前分工逐條研究,逐條落實要求,從而保證產品交付時,按時提供滿足型號總體要求的材料、手續。

  面對研製任務重、生產周期緊、試驗難度較大、研製經驗不足的狀況,型號隊伍技術人員認真聽取老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以系統工程的方法舉一反三,吸取其他型號的經驗教訓,儘量在研製過程中少走彎路。

  不清楚載人航天對電路防護的特殊工藝要求、對螺釘膠封的特殊工藝要求……碰到這些「攔路虎」,工藝人員一邊向總體單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取經,一邊學習相關標準。同時,有計劃地開展多種多樣的培訓工作,全方位提高型號隊伍能力,並在此過程中將追求產品的高品質化作發自內心的主動追求。

  有了精心設計的圖紙,還少不了精密的裝配。該項目裝配任務主要由李爽和郭偉利完成,他們以謹慎仔細的工作作風出色地完成了裝配任務。由於產品前期設計往往不能考慮得非常周全,他們經常在裝配過程中發現產品有待改進的部分,並及時和相關技術人員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改進措施。

  忙是型號隊員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沒有時間買菜做飯,只能在工作間隙扒拉幾口加班飯;累是他們親身體驗,每天披星戴月地回到家,連幹家務活兒的力氣都沒有了。有位參與型號研製的同志曾感慨地談到,一次他生病在家休息時,兒子對他說:「爸爸,你去單位加班吧,你一加班就不生病了。」時任該型號工藝的華鬱楠正在孕期,然而正是這位準媽媽為「神七」手控陀螺制定了涉及600多個零、部、組件的詳盡的工藝路線圖,而且在休產假前半個月完成了正樣階段工藝文件的編寫和評審工作,並配合完成正樣件的驗收評審工作。

  要問型號隊員們在研製期間有什麼願望,他們說,當然最大的願望是希望產品一切順利,飛行成功;下一個願望就是能在產品交付後能在休息日踏踏實實地睡個懶覺,能陪妻子孩子一起逛逛公園……年輕人的生活本該豐富多彩,他們除了工作卻幾乎沒有什麼時間來發展業餘愛好,因為型號研製期間的休息日他們大多都是在單位加班度過的。

  「要有辦一件事成一件事的認真勁,要有做到全國最好、全世界最好的精神。」研製人員們時常用這樣的話激勵著自己。他們也用行動實踐著這句話。正是憑藉著這股認真勁,手控光纖陀螺研製人員們一步步攻克了研製過程中的各類難題,最終得到了他們期待中的成功。

責編:李丹

相關焦點

  • 神七航天員與三七
  • 2008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神七航天員
    "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 (為中國人圓"太空行走之夢")    翟志剛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劉伯明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 神舟七號太空漫步航天員呼吸靠什麼【神七】
    作為民營經濟強省和製造業大省,從神一到神七,浙江先後有多家民企,憑藉獨一無二的核心技術參與製造過程,承擔著越來越重的分量。這一次,神七問天最大的亮點是航天員在太空出艙行走,其模擬訓練設備中就有浙江製造的身影。
  • 香港為「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歡欣鼓舞
    新華網香港9月28日電 「神七」航天員成功「太空漫步」,整個香港為之歡欣鼓舞。27日下午,香港各大電子媒體均進行了直播,眾多市民在鬧市區的大屏幕前駐足觀看。報紙專發號外慶賀。28日,香港各報紛紛在頭版突出報導「神七」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的情況。
  • 神七航天員: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神七航天員  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頒獎辭】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任務的主要內容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翟志剛開始出艙,他在太空邁出第一步。16點59分,他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返回地球。「神七」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一個新的裡程碑。
  • 神七航天員團隊:執行任務"十年磨一劍"
    說到這兒,我相信大家已經猜到接下來的領獎者是誰了,沒錯,他們就是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我們中國人的飛天夢是由來已久,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其實這個歷史是在那一瞬間夢想實現了,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個時間,就是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下午4點43分24秒,在那一瞬間,我們的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人,他們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指定動作,而且完成了那個經典的歷史畫面,實現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跨越。
  • 港臺媒體關注神七航天員出艙:五星紅旗格外醒目
    (電視截圖)(電視截圖)  中新網9月27日電 北京時間27日下午4點59分,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  臺灣TVBS的報導說,神舟七號宇宙飛船25日順利升空之後,現在也完成了這趟太空行的主要任務出艙行走,透過電視轉播,神七航天員也向全世界的觀眾揮手。而這也是繼美俄後,大陸完成「太空漫步」目標,同時也意味大陸航天工程向前邁進一大步。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說,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於下午順利在太空中邁出第一步。
  • 「神七」航天員出艙先揮舞國旗的經典畫面,其實源自一個錯誤警報
    事實上,這次神七任務,從載人航天工程總體,到所屬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七大系統,再到各分系統,幾乎全部實現了人才隊伍的新老交替。從此刻起,神舟七號將載著3位航天員開始繞地球飛行,並將首度實施空間出艙活動。
  • 神七發射時間【神舟七號】神七什麼時候發射
    神七發射時間:9月25日至9月30日擇機實施——首選神七發射時間是9月25日晚9時10分左右最新消息:神舟七號飛船將於9月25日21:07時至22:27時擇機發射! 神7行程預測:「神7」9月25日發射升空,航天員9月26日或27日出艙活動, 9月28日返回地球,全程持續68小時。
  • 三個航天員戴表驗證「相對論」
    「神七」將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實驗究竟「驗」什麼?其實,從航天員升空的那一刻起,他們的一舉一動、吃喝拉撒都算實驗。  2 固體潤滑材料試驗  一個搭載著80多種固體潤滑材料的試驗平臺,將隨著「神七」發射進入太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表示,研究人員對出艙的航天員交代的重要任務是完成外太空空間材料暴露實驗。
  • 碧海銀沙網:"南海神鷹"護航"神七"
    碧海銀沙網:"南海神鷹"護航"神七" [來源:碧海銀沙網]時間:2008-09-24 22:56:23  近日,為保障神七順利發射,B-7125直升機與救助船進行船機配合演練  碧海銀沙網訊(圖文/通訊員 隆英豪 李軍升 王 超 特約攝影師 李滿青 編輯/稜 楓)「神七」飛船發射已進入倒計時,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將在此次任務中首次獨立承擔海上應急救援保障工作
  • 航天員最新消息:飛天后,他們在幹什麼(組圖)
    「神五」天地往返、「神六」太空遨遊、「神七」出艙行走、「神九」交會對接,中國航天員創造了夢幻戰績。  1996年,作為部隊優秀飛行員,他和李慶龍2人被選拔為航天員教練員,前往俄羅斯培訓。「短短一年內,我們不僅要克服語言關,還要把航天員所有的課目訓練完,其難度和強度前所未有。」  「絕不能給國家丟臉!」
  • 神七發射全記錄
    新華網酒泉9月25日電 題:神七發射全記錄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徐壯志、鞏琳萌     108盞聚光燈將發射場區照得亮如白晝,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射架散發出水晶般的光澤。
  • 神舟七號航天員乘組飛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中廣網酒泉9月22日消息(記者韓瑞斌)21日中午12點35分,執行「神七」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和候補航天員,乘專機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駐航天員公寓「問天閣」。這是航天員今年第二次進場,他們將在這裡進行適應性訓練和心理調整,為太空飛行做好最後的準備。
  • 2008感動中國候選人——「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為中國人圓"太空行走之夢")    翟志剛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劉伯明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景海鵬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北京時間9月25日晚,搭載著3名太空人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 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太空行走
    「神七」載人飛船今年將發射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在2008年發射,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  目前,「神七」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包括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在內的我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正在接受「神七」任務的選拔和訓練。按照預定計劃,用於發射「神七」的長徵二號F火箭正全箭總裝。
  • 神七3名航天員獲特別貢獻獎各獲80萬獎金
    執行「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3名中國航天員與媒體見面     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2008年度頒獎大會14日在京舉行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獲特別貢獻獎,宿雙寧等73名同志獲突出貢獻獎。          這些獲獎者都是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建設中、特別是在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有功人員。他們中有在「神七」任務中擔任重要組織指揮工作的領導同志,有在「神七」任務重要崗位上發揮關鍵作用的技術、管理骨幹和工程技術人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 東華大學課題組為「神七」研製暖體假人
    「神七」太空人的艙外航天服,每套價值3000多萬元人民幣,可適應攝氏  試衣是「天職」  身高1.68米的黑色假人自「誕生」以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試穿」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  假人一年四季都只能住在實驗室裡,四周有厚厚的隔溫層。這裡的最高溫度達50℃,最低溫度是-50℃,雖然還達不到太空的溫差標準,但是在到航天城進行近一個月的連續「試衣」前,它就得先在這裡接受「培訓」。
  • 航天員負重480斤模擬失重狀態 水底練出艙(圖)
    航天員在水下訓練上岸後,將壓力一點點降低以適應正常氣壓  負重240公斤模擬失重狀態  水底訓練出艙行走  今晚,神七將在酒泉發射中心擇機發射,三名航天員遨遊太空。在27日,將有一名航天員出艙活動,這是我國航天員第一次實現太空行走。為了適應太空行走,航天員訓練特別增加了在失重模擬水槽中的訓練。  身穿「重量級」服裝下水  乍看上去,波光盈盈的圓形失重水槽與遊泳池並無兩樣,28攝氏度至30攝氏度的水溫也與遊泳池相似。  不過,水下卻另有玄機。
  • 「神七」航天員與3萬多香港市民大聯歡
    新華網香港12月7日電(記者侯莉萍 呂諾)正在訪港的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7日同3萬多名香港市民見面,以聯歡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航天員的心得、在太空的感受,市民則以最大的熱情歡迎祖國的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