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出現千年不遇暖冬(圖)

2020-12-05 搜狐網
 
  今年歐洲的冬天暖和得讓人不敢相信。莫斯科這兩天白天的室外氣溫還有六七攝氏度;德國、奧地利的雪場遲遲不能開放;由於氣溫升高,流行性感冒甚至在歐洲最北端的斯堪地那維亞國家肆虐;就連愛沙尼亞的熊和英國的刺蝟都不肯冬眠。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恐慌又一次爆發了,12月12日,多國媒體爭相轉載一則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稱到2040年,北極將不再有冰雪!對此,《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有關方面的專家,他們指出,這個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但全球氣候變暖確實已經越來越不容忽視。它不僅關係到全球的生態平衡、經濟發展,還會對國際政治的走向產生深刻的影響。
  12月13日,在莫斯科的一個公園裡,一頭棕熊由於氣候溫暖而不能冬眠。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氣象局10日發表的氣象資料顯示,莫斯科9日的氣溫達到6.4攝氏度,打破該市67年來的暖冬紀錄。新華社/法新

  今年歐洲沒有雪

  聖誕節馬上就要來臨,很多人希望可以下雪,迎來一個白色的聖誕節,可是今年冬天整個歐洲就沒有什麼寒冷的跡象。在英格蘭,今年冬季的平均氣溫高達12.6攝氏度,是自1659年以來的最高溫度。英國華威城堡的大型室外滑冰場,本來預定上個星期六開始營業,但冰場的經營者發現無法將水全部凍結,不得不從外地運來15噸冰塊,來保持冰場的低溫。在倫敦街頭,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子穿著時尚的短裙,時不時也會見到健壯的小夥身穿T恤。

  往年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今年也很反常,已經到12月中旬,室外氣溫還是零上好幾度,地上一片雪花都沒有,甚至可以看到大片的綠色草坪。而往年,莫斯科此時早已銀裝素裹,氣溫大多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今年莫斯科下第一場雪是在10月29日,但此後氣溫不是逐步下降,而是一天比一天暖和起來,孩子們準備的雪橇、冰鞋、滑雪板至今用不上。俄羅斯女畫家柳德米拉·西多羅娃在同記者聊天時說,莫斯科今年這麼暖和,讓人很不習慣。

  上周二,歐洲氣候研究機構的一份調查報告說,阿爾卑斯山地區正經歷著一千三百年來不遇的暖冬。西到法國羅昂谷地,東到匈牙利,北到德國紐倫堡,南到義大利託斯卡納,阿爾卑斯山區各地的氣溫都保持在多年平均氣溫之上。許多滑雪場推遲了開放時間甚至關門謝客,幾十億美元的冬季旅遊產業面臨生存危機。就連原定在這個周末於法國瓦勒迪澤舉行的滑雪世界盃也不得不被取消。溫暖的天氣導致病菌活躍,流行性感冒甚至在歐洲北端的斯堪地那維亞國家肆虐。

  2040年,北極冰消失?

  就在歐洲人對這場暖冬議論紛紛之時,英國《泰晤士報》等多家媒體12月12日報導了一個驚人消息:到2040年,北極將不再有冰!這是由美國宇航局資助的科羅拉多州國家氣候研究中心與兩所美國大學的研究小組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認為,從目前地球上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產生的影響來看,估計最晚到2040年,北極的夏天將不再有冰雪。許多人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這個重大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到那時,在格陵蘭島等沿海地區可能還殘留一些冰,但北極的其餘地區將是一片汪洋。美國學者認為,北極冰山的消融在2024年前將維持相對平穩的水平,在2024年之後,冰山將以飛快的速度融化,30—50年之間就會使夏季海冰從整個北極地區消失。

  報告稱,在過去25年中,北極的冰已經減少了大約25%。正如人們已經看到的,北極冰的融化對北極的生物,如北極熊、海豹的生存產生了不利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未來幾十年間,冰的減少將更加嚴重。隨著海冰的融化,海水能夠比冰吸收更多的太陽光,加速升溫,進而導致更多的冰融化。如果格陵蘭島上的冰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7米左右。

  各國科學家的預測不同

  就這份研究報告,《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張穩副研究員。張穩說:「這種預測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他表示在記者採訪之前,已經看到了這份報告,但還沒有看到報告的具體細節,不知道他們採用的是什麼樣的預測模型。他說,任何一份科學研究報告是否可信,關鍵在於細節的準確與否,因此現在還不能確定報告的可信度。據介紹,目前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也在啟動一個研究項目,研究全球變暖對北冰洋氣候和環境的影響。

  英國南極考察隊的隊長拉普雷教授認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速度已經是2000年的2倍,這將導致冰消失的速度快速增加。他說美國科學家的結論與最新的衛星觀察結果一致。但他認為,「實際情況可能比研究結果更糟糕」。但是,英國哈得雷中心的氣候科學家瑞得雷對這一研究結果卻持不同意見,他認為以前的研究顯示,65-75年以後夏季海冰才會完全消失。而其他的模型預測出的結論則更晚,估計要到70-80年以後。

  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耀研究員告訴記者,針對北極冰川的融化問題,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會不一樣。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美國科學家所得出的這個結論,不排除是為美國爭取更多的外交利益。

  暖冬改變動植物習性

  雖然對北極冰融化的速度存在爭議,但專家一致認為,全球氣候確實在變暖,並且將對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社會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研究員告訴記者,過去100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0.6攝氏度,全球溫度升高已經成為總的趨勢。他說,全球變暖的表現之一就是強降水、強幹旱等某些極端氣候在增加。對農業而言,就會影響農產品的產量。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龐軍博士說:「從整體上看,氣候變暖對我們來說將失大於得。環境和經濟的脆弱性都會增加。」

  在今年歐洲的暖冬中,已經出現了不少反常而令人擔憂的現象。據法國媒體報導,由於氣候變暖,一些動植物的習性已經有所改變,如過去每年秋天從北歐遷徙到法國的候鳥近年來推遲遷徙時間。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10月通常是豪豬和刺蝟開始冬眠的日子,直到次年的春天它們才甦醒。由於今年天氣溫暖,都12月份了,刺蝟們還歡蹦亂跳的,不想睡覺。英國刺蝟保護協會的休·沃裡克說:「人們紛紛打電話來說,今年冬天他們看到了難以進入冬眠的小刺蝟如醉漢般地亂跑。」一般豪豬一年產1-2仔,而今年它們的產仔量達到3個。從西伯利亞到愛沙尼亞,有著同樣遭遇的還有樹林裡的熊,它們的洞穴又暖又溼,根本無法冬眠。英格蘭南部的一位生物專家表示,最近他接到很多人求助的電話,說家中發現了很多蜘蛛。溫暖的天氣使得蜘蛛的繁殖大增。在北愛爾蘭,很多樹木還未落葉,大量吸收水分,使得本已嚴重的旱情雪上加霜。

  暖冬影響國際政治

  中國不少地方今年同樣出現暖冬的跡象。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030年,氣候變暖將可能使我國的農作物產量下降5%-10%,使我國海平面升高8-15釐米。那時,沿海土地就會受到鹽鹼的侵蝕,水資源的分配會受到影響,生物多樣性和食品安全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氣候是全球公共資源。隨著全球變暖,氣候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問題,甚至攸關國家安全。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全球氣候存在變暖趨勢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排放溫室氣體,而不是發展中國家近年經濟發展造成的。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地理問題專家姜春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全球氣候變暖對全世界都是一個威脅。他說,據統計,全球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0%—70%分布在距海岸線不到200公裡的範圍內,也就是說,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和經濟最繁華的地區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如果因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升高,必然會對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嚴重的影響。

  姜春良還說,暖冬同樣會對國際政治和軍事產生微妙的影響,這將在較長的時間內逐漸體現。比如以前有過一種說法,隨著海平面上漲,馬爾地夫、諾魯等不少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小國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同樣,像距東京1700多公裡的「衝之鳥」,本來是僅高出海平面幾十釐米的一堆礁石,日本政府卻為了爭奪海洋專屬經濟區,搞了什麼「護岸工程」,如果海平面上漲,日本必定還會不斷加大「造島」的力度;韓國在努力墊高的「蘇巖礁」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南沙地區,有不少暗礁都在海平面以下,隨著氣候變暖,圍繞這些島礁的所有權及隨之帶來的與鄰國的海洋專屬經濟區劃分問題,也可能引發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駐俄羅斯、英國特約記者徐勵 寇維維 記者 石 華 段聰聰

  《環球時報》 ( 2006-12-13 第16版 )

  歐洲遭遇暖冬 「滑雪旺季」無雪可滑

  新華網消息:12月初本該是歐洲各國滑雪場旺季到來的時候,然而今年那裡卻看不到眾多滑雪愛好者的身影。英國《泰晤士報》2日報導說,這是由於歐洲今年遭遇暖冬,雪跡罕至。滑雪勝地阿爾卑斯山一片鳥語花香,根本無雪可滑。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出現暖冬的原因是什麼
    暖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暖冬的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處於偏暖期氣溫的變化有一定的周期性.近一百多年來的氣象資料統計表明,我國溫度存在著大約30年為一周期的冷暖交替.上世紀20年代以前偏冷,20到40年代偏暖,50到70年代偏冷,80
  • 英國遭遇超強暖冬,歐洲更是「高溫」肆虐
    美國宇航局(NASA)通過衛星觀測了2019年2月11日至25日歐洲西部地區的地表溫度異常,紅色和橙色描繪了比2000-2012年同一時間內平均溫度更高的地區,藍色則意味著比平均溫度更冷。白色則是正常的,灰色區域則是沒有足夠的數據,很可能是由於雲覆蓋過多。可以明顯注意到的是,英國大部氣溫普遍偏高。
  • 又是一個「暖冬」!冷冬、暖冬到底誰說了算?
    2019/2020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布圖又是一個「暖冬」!你感受到了嗎?可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是不是氣溫偏暖了就是暖冬?來了冷空氣又該怎麼界定?……暖冬、冷冬到底誰說了算?且聽小編給你說說——冷冬、暖冬究竟該怎麼算?
  • 中國六省冬天平均氣溫打破歷史記錄,歐洲迎來「超級暖冬」
    除了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異常天氣。例如,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分析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月,幾乎整個歐洲2020年2月的溫度都高於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在東歐和北歐中,異常變暖從芬蘭的南部向南延伸至烏克蘭的北部,然後全面擴散至俄羅斯。在許多地方,氣溫異常高。
  • 大寒不寒四九不冷 不排除未來出現寒潮 定義「暖冬」為時過早
    1月20日將迎大寒節氣,也是四九寒天的第三天,作為農曆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南昌並未出現寒風凜冽的冬日景象。冬至之前,倒是有幾次全國性的寒潮,不過「進九」之後似乎就沒有怎麼冷過,南昌還頻頻出現「小陽春」的反常天氣。  市民紛紛詢問,這個冬天是不是「暖冬」?
  • 北方地區今明兩天將出現降溫天氣?今年冬天會不會是暖冬?
    在做完操回家的路上,幾個中年婦女討論起最近幾年冬天不正常的溫度,所謂的暖冬其實並不是冬天一直不冷,而是指冷的時間很短而已,確切的說我們已經度過好多個暖冬了。記得小時候的冬天,是從還沒立冬開始,那時候氣溫是逐漸一點一點冷下來的,先是下雨降溫,再飄輕小細微的雪,然後才是大雪,冬天是一步一步慢慢走來的。
  • 說好的「暖冬」呢?
    先是8-15天中長期數值預報被質疑了一番;當形勢越發明朗,西伯利亞寒潮爆發南下基本成定局之時,不少人又開始質疑,「磚家」說好的暖冬呢?不如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看看暖冬吧。看看下面哪一款,是你心中的暖冬。「暖冬」需看冬天全國的整體表現看了上面3個例子,大家應該就明白了。暖冬不是看一天兩天的冷暖,而是一個冬天,全國各地的整體表現。暖冬不僅體現在時間上的平均,也是空間平均的結果。
  • 恐怖暖冬,溫室效應「威力」已現
    去年的一個暖冬讓電視機前的人們發覺「溫室效應」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對雪地鞋的生產者來說,它可能意味著一場痛苦難當的災難。而受此「牽連」的還不僅僅是賣冬衣、冬鞋的廠商,本期,記者向你講述一個滑雪場在去年暖冬裡的黑色故事。
  • 暖冬的成因與利弊
    暖冬這一名詞,以往氣象學上沒有定義,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新的氣象名詞,參考氣象學上的暖流、暖鋒、暖氣團等概念,中國氣象局氣候專家,把冬季冷暖這一現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全國範圍冬季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於常年值或稱氣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開始我國根據WMO的規定起用1971
  • 是暖冬還是小冰河期?
    □快報記者 孫羽霖《每日郵報》「小冰河期」報導被反駁近日,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性嚴寒。寒冷的天氣與公眾心目中對「全球變暖」的印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有關氣候變冷的說法因此受到了關注,「小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字眼頻繁出現在新聞中。據了解,最先作出「小冰河期」判斷的是英國《每日郵報》。
  • 深圳出現史上第二暖冬 2019/2020年冬季平均氣溫為18.1℃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深圳出現史上第二暖冬&nbsp&nbsp&nbsp&nbsp深圳商報
  • 2017廣州紫荊花觀賞效果欠佳 都是暖冬和持續陰雨惹的禍(圖)
    2017廣州紫荊花觀賞效果欠佳 都是暖冬和持續陰雨惹的禍(圖)  前日下午,廣州天氣由陰雨轉為晴好。市民外出踏青賞花大飽眼福的同時卻大感困惑:紅彤彤的木棉花滿樹競豔,而宮粉紫荊卻開的零零落落。何也?植物專家解釋說,宮粉紫荊觀賞效果欠佳,都是因為天氣惹的禍。  「今年宮粉紫荊並非開得不好。」
  • 「冷冬」「暖冬」到底誰說了算?是平均氣溫嗎?
    因而,有人開始說「今年暖冬已成定局」,事實真的如此嗎?「暖冬」「冷冬」究竟如何判別呢?「暖冬」「暖冬」這個名詞,早先是氣象部門長期天氣預報業務中使用的一個術語,即表示冬季平均氣溫偏高。如果高於某一標準,則稱之為「暖冬」;低於某一標準則是「冷冬」。冬季開花的連翹慢慢地,大眾開始熟知「暖冬」,由於大傢伙兒並不是生活在平均氣溫當中,另外我國地大物博,每個人對冷暖的直接感受也不盡相同,因而出現了許多與暖冬相關的錯誤言論。
  • 日本出現大範圍暖冬天氣 多地平均氣溫刷新高
    暖冬少雪讓一些地區農民蒙受巨大損失。《朝日新聞》稱,在宮崎縣,暖冬使蔬菜成長太快,白菜、捲心菜等蔬菜集中上市,蔬菜價格大幅下跌。菜農前田智宏表示,如果天氣寒冷的話可以通過覆蓋薄膜等方式進行應對,面對暖冬則無計可施;原本3、4月份收穫的蔬菜一下子提前到2月份收穫,一家5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將近2000棵捲心菜只能爛在地裡,價格不到往年的一半。
  • 2019年暖冬的養生思路與方法
    這段時期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少陽相火,氣候偏熱則出現「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等反常情況。此階段疾病主要表現為「……人乃舒,其病溫厲」。因為是暖冬,所以人會很舒服。但冬行春令則陽不潛藏,故易發生溫病。治療宜側重益腎填精。可考慮用鹹味滋潤在下的相火,相火宜安撫而不宜折奪。暖冬無益於健康。
  • 今年北半球普遍的暖冬天氣,和澳洲持續四個月的大火有關嗎?
    暖冬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一般將某一區域整個冬季(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於正常年份的平均值即認定為暖冬,但到底高多少算是暖冬呢?這並沒有硬性規定。暖冬和冷冬的定義全球氣溫上升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平均氣溫大幅上升,從1951年到2018年這68年中,氣溫偏暖的就有25年,但卻又23年在1985年以後!
  • 冷冬or暖冬?平均氣溫和極端事件「說了算」
    但也有人說,有時候天氣還是暖和的,應該是暖冬吧!這是什麼情況?你知道如何判斷冷冬和暖冬嗎?冷冬和暖冬是如何定義的?據北方網消息,冷冬和暖冬都指的是整個冬季的氣溫情況,而不是某天或某一個時期的氣溫變化。暖冬期間可能會有大雪紛飛時的寒冷,冷冬裡也能感受到陽光明媚時的溫暖,這都是正常的。
  • 新疆連續兩年過暖冬
    剛剛過去的冬季也是「暖」字當頭,這是新疆連續第二個暖冬。3月11日,2015~2016年冬季新疆氣候影響評價新聞發布會上,自治區氣候中心氣候評價首席分析師馬禹介紹,今年冬天(2015年12月-2016年2月)全疆平均氣溫-7.5℃,較常年偏高0.8℃;降水量為22.3mm,較常年偏多近2成,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最大積雪深度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厚。
  • 2020年是寒冬還是暖冬?
    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2020年有可能會是一個冷冬年,原因在於拉尼娜現象的出現。 拉尼娜 去年冬天我國經歷了一次暖冬,之所以會出現暖冬現象,是因為去年我國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今年我國南方多暴雨,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厄爾尼諾的影響。
  • 知識科普:暖冬年,冬天就不會冷嗎?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暖冬頻繁出現,但當強冷空氣來臨時,人們又開始疑惑,不是越來越暖了嗎?為何還這麼冷?很多人認為,都是暖冬了,就不應該冷了。其實這是公眾的一個誤區。暖冬是一個氣候學的概念,即使在暖冬年中也會有階段性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