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強化數據監管和產權保護 將推進氣象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

2020-12-01 中國氣象局

  日前,中國氣象局發文要求試點單位推進氣象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以下簡稱「標識符」)業務試運行工作,自2021年1月1日起,為期三個月。此舉將強化氣象數據監管,保障數據產權,激勵數據匯交,推動氣象數據有序流動和依法依規使用。

  我國氣象數據體量日益增大,開放程度逐步擴展,推進氣象數據有序監管利於氣象信息服務市場的發展。氣象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技術通過對共享服務中的氣象數據進行註冊、解析、溯源管理,實現數據監管和產權保護,並提升數據匯交質量。

  此次推進標識符業務試運行的試點單位有9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完成標識符管理平臺上線,並編制印發管理手冊、用戶手冊等;天津、黑龍江、上海、安徽、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氣象部門負責完成本單位已有數據資源的標識工作,並將相關信息導入管理平臺。

  經過近一年的開發建設,標識符管理平臺已實現標識符註冊解析、全網追溯、氣象數據安全審查,以及對氣象數據資源和氣象服務過程進行標識等功能。通過氣象數據資源標識管理體系的建立,能為氣象數據智慧財產權保護提供抓手,進一步拓展數據應用深度和廣度,提升氣象部門數據權威性,推動氣象數據有序流動和依法依規使用。

  (作者:谷星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 10月10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規範氣象數據管理,加強資源整合、促進開發利用,保障氣象數據安全。
  • 強化監管,為數字經濟護航
    一組數據引人矚目: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佔全球網民的1/5;網絡零售用戶規模達7.49億,已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5億,行動支付交易規模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數字經濟潛能無限,力量正在彰顯。  以智能終端為載體,各類軟體將社會經濟活動投映到「雲」端。
  • 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家清: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省氣象部門將圍繞重大戰略實施和地方發展布局,在實現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上狠下功夫,在強化防災減災氣象服務保障上做實舉措,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上再出實招,為推動湖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力。」
  • 中國氣象局: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在第60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中國氣象局於3月18日印發《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簡稱《通知》),宣布從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拓展業務強化影響與技術輻射-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 3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圍繞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需求,著眼全球著力區域積極拓展全球業務,形成統籌協調
  • 山東:開展氣象數字對象標識管理工作
    1月1日,山東省數據標識管理系統開展業務試運行,實現全省氣象數據資源的統一編碼和服務追溯。山東省各級氣象部門依託此系統開展氣象數據服務,為用戶提供帶有標識符(數據ID和服務ID)的氣象數據。按照中國氣象局部署要求,山東省氣象局作為全國8個試點單位之一,於2020年11月底啟動山東省數據標識管理系統部署工作,12月31日前完成省級已有氣象數據資源的標識,導入近兩年氣象數據服務相關信息,並部署各業務單位進行數據ID和服務ID的申請事項。
  • 中國氣象局部署推進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 強化頂層設計 制定管理...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3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獲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部署,今年氣象部門將通過切實有效的業務改革和觀測系統建設,基本建立「國家級指導、省級管理、屬地保障、團隊運行」的國家氣候觀象臺運行管理模式
  • 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啟動地理氣象信息共建共享
    為促進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加快氣象觀測數據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中的有效利用,7月24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籤署 《關於加強地理氣象信息數據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協議書》(如圖)。這標誌著基礎地理信息與氣象信息實現了更緊密的有機結合,能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精細的氣象服務。
  • 中國氣象局布局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指南》(簡稱《指南》),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監測網,著力增強生態系統綜合氣象觀測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商推進區域和「一帶一路」氣象合作
    12月22日,《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以下簡稱《意向書》)第四次實施磋商會在線上召開,共商未來合作規劃與具體舉措。
  • 中國氣象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籤署新一輪合作協議 共推寧夏氣象...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鹹輝,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協議。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和山主持會議。鹹輝指出,氣象工作關係國計民生,氣象服務惠及千家萬戶。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從全局的高度謀劃部署氣象工作,推動寧夏氣象局全面參與重點工作,不斷提升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 ——2017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若干問題解讀
    因此,要推進建立氣象產品分類供給制度,改革以預報產品(機構)替代服務產品(機構)的生產方式,按照氣象產品性質設置專門的供給體制架構,研發和供給不同類別產品,轉變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和科技氣象服務的同質化問題;發展多元化供給主體和多樣化提供方式,改革氣象供給側限制性制度,降低氣象產品市場交易成本,保護氣象產品供給產權權益,建立誠信管理體系和分類評估制度
  • 【負責人解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
    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
  • 黑龍江:舉行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啟動儀式
    8月14日,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試運行啟動儀式在哈爾濱圓滿舉行。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潘進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楊軍出席啟動儀式。啟動儀式前,楊軍一行聽取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關於天鏡業務平臺的介紹,並參觀了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資源氣象」發展理念,紮實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努力建設「四個一流」,實現氣象現代化而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提高農村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時效性和覆蓋率,利用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尤其是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衛星數字語音廣播系統,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遞到每個農民手中。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和農林病蟲害氣象服務。開展作物產量氣象評價和預報服務。開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種植業與養殖業等專業化氣象服務。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氣象諮詢服務。加強水體、耕地、草地、林地等生態系統監測評估。
  • 中國氣象局加快推進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建設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報導 記者日前了解,中國氣象局正進一步明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運行機制、職責分工及建設目標等內容,加快推進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建設,著力提升中國氣象事業的國際影響力。
  • 中國氣象局聯手阿里雲:海量氣象數據變「活數據」
    目前,我國每年新增的氣象數據達到PB量級(1PB=1024TB,1TB=1024GB),較上世紀90年代增長了數千倍,並仍在快速增長中。存儲和處理這些數據,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阿里雲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數據處理,是中國每天新增氣象數據量的數萬倍。採用雲計算服務,中國氣象局可以避免資金巨大、周期漫長的IT系統投入。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推進氣象檔案管理與保護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黃珣報導 為推進全國珍貴氣象檔案的管理與保護工作,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氣象業務檔案相關工作的通知》,組建了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牽頭的全國珍貴氣象檔案管理與保護工作小組,主要任務是開展全國珍貴氣象檔案館藏普查
  • 中國氣象局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籤署協同發展合作協議
    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共建共用共維護,共享實時和歷史資料;共建遙感衛星輻射定標檢驗場;聯合開展氣象衛星實時觀測數據與測繪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業務化應用。二是強化專業數據互換互用。建立基於氣象和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共享目錄,實現資源信息互聯互查。三是加強自然災害協同共防。
  • 中國氣象局部署新發展階段決策氣象服務 強化頂層設計 提高服務...
    1月1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決策氣象服務總結研討會議,總結凝練工作經驗,研討提高決策氣象服務質量的措施和辦法。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會議指出,2020年中國氣象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主動服務,有效提升決策氣象服務敏銳性、及時性,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救災及突發事件應急保障決策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