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什麼時候會徹底崩潰?最新研究表明,比想像中要更早

2020-12-03 姿勢分子knowledge

再過大約50億年,我們的太陽系就會迎來命運的終點,那就是太陽的末日。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太陽內部的燃料只夠再支持50億年的核聚變。隨後,太陽的內核開始收縮,外殼逐漸膨脹,一直到火星軌道附近,而我們地球軌道將會被吞噬。

隨後,太陽外殼彌散到宇宙空間,只剩下一個內核,這就是一顆白矮星。這顆白矮星初始溫度非常高,而且表面積很小,散熱很慢。大約需要1000萬億年,這顆白矮星才會徹底冷卻,變成一顆黑矮星,從此在宇宙中沉寂。

當然,太陽系的行星們恐怕是沒機會見證這個漫長的過程了。根據科學家的理論分析,大約只需要1000億年的時間,太陽系的行星們就會「樹倒猢猻散」,擺脫太陽的束縛,在星際空間流浪。

數百年以來,天體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破解太陽系天體的最終命運。最近,來自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Jon Zink、加州理工學院的Konstantin Batygin和密西根大學的Fred Adams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把這個太陽系分崩離析的時間再一次提前了一大截。

正如他們在論文中所說的那樣:「對於太陽系長期動態穩定性的了解是天體物理學所追求的最古老問題之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牛頓,他推測出了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導致太陽系的紊亂。」

儘管牛頓在300多年前就做出了這樣的推測,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依然對此充滿了疑惑。如果只有地球和太陽,那麼運行規律會非常容易就被我們計算出來。如果再加入一顆行星,計算難度就會呈指數提升。而現實情況是,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以及無數小天體,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非常微妙,目前根本不可能計算出未來確切的運行規律,這也就是所謂的N體問題。

誠然,我們現在能計算出不同行星在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位置,什麼時候有大衝、什麼時候有大距。如果把時間延長到500萬甚至1000萬年,科學家基本就束手無策了,更不要說多少億年以後的事情。

目前來說,科學家們只能根據現有的知識,來推測太陽系的演化趨勢,這對於我們推測太陽系未來的格局有著一定的幫助。

在1999年的時候,就有天體物理學家推測:在大約100億億年,也就是10^18年以後,太陽系就會崩潰。他們計算的根據,就是木星和土星的軌道共振將天王星逐出目前軌道的時長。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但是除此之外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這些行星不可能真的按照這個規律發展。再過僅僅50億年後,太陽就會死亡。到那個時候,木星、土星和天王星都不可能還處在現在的位置上。

而且,那個時候的水星、金星和地球都會被太陽吞噬。而太陽自身的質量也有一半會被拋射出去,只留下大約54%的質量。質量的變化會改變引力的分布,這種引力變化也不允許剩餘的行星完全按照這樣理想的劇本來發展。

這還不是最近的影響。我們知道,太陽系此刻正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的位置公轉,平均每2300萬年的時間就會近距離和其他的恆星擦肩而過,這個距離近到那顆恆星足以擾亂太陽系行星的運行規律。研究人員甚至指出:考慮到太陽質量的損失和行星軌道的不斷擴張,太陽系行星將越來越容易受到附近恆星的影響。如果時間足夠長,這些行星至少會被其他恆星擾動甚至脫離太陽系。

人類的計算力是有限的,好在我們擁有計算機模擬技術,還是可以進行一些嘗試的。研究團隊利用強大的Shared Hoffman2 計算機集群進行了10次N體問題模擬,並且在模擬過程中考慮到了上述的額外影響,並且將火星忽略,從而提高模擬的效率和精確度。

整個模擬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此刻到太陽損失外殼質量變為徹底的白矮星以及變成白矮星之後無限長的未來。雖然10次模擬並不算非常豐富,但每一次的結果還是具備一定的相似性。

模擬結果表明,當太陽變成白矮星後,外行星的軌道會變大,然後在新軌道保持相對穩定的運行規律。在漫長的歲月裡,木星和土星會達成軌道共振,二者的公轉周期達到2:5,即木星公轉5圈的同時,土星完成2圈公轉。實際上,軌道共振現象從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開始就已經被天文學家所注意到,而且目前木星和土星的公轉周期也是2:5的關係。

當這些外行星更加遠離太陽,受到太陽的引力就越小,也就更容易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幹擾。大概在300億年後,來自其他恆星的擾動就會給這些行星帶來巨大的影響,導致它們紛紛逃離太陽系,最終只留下一顆行星還苦苦堅守——很難說哪種結局更孤獨。

最後這顆失去了兄弟的孤獨行星在太陽系內逗留大約500億年後,也難逃脫離太陽系的命運。在同樣的原因之下,它也踏上了孤獨的旅程,離開太陽系。

就這樣,在太陽變成白矮星的約1000億年後,太陽成為「孤寡老人」,周圍不再有任何行星圍繞。曾經輝煌的太陽系,只留下一顆逐漸暗淡的白矮星。

這個數字,比1999年時其他科學家所給出的數據要短得多。並且,在本次研究的論文中,科學家們也指出:這也要取決於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穿梭所路過的環境以及其他恆星的位置,也就是說,太陽系徹底崩潰的日子可能還要來得更早一些。

不管怎麼樣,我們恐怕是活不到那一天了。而且,到了那一天,人類是否還存在,也是不一定的事。話說回來,在宇宙中能夠地球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在138億年歲月裡有這麼一瞬間,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孕育和發展的機會,也算是一個奇蹟了。

相關焦點

  • 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系會比我們想像得更早完全解體
    儘管(大多數時候)我們腳下的地面感到堅實而令人放心,但這個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遠存在。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死,在其核心收縮成白矮星之前,噴射出大部分質量,然後逐漸散發熱量,直到一千億年後,它不再是一塊冷的,黑暗的,死亡的硬塊。但是到那時,太陽系的其餘部分將不復存在。
  • 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影響比想像中要嚴重得多
    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影響比想像中要嚴重得多  Connor Feng • 2019-06-07 09:24:06 來源:前瞻網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確實存在
    【ALENG 自媒體】3月13日午間自媒體專稿,儘管冥王星被開除出太陽系行星之列,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遙遠的海王星軌道以外,一定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行星,被稱為「第九行星」,也被稱為「X行星」。按照部分科學家的推算,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距離太陽大約有600個天文單位(AU:指的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但是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這個神秘的行星,不過根據最新的一項的研究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該行星的存在。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中的所有彗星,可能都來自同一個地方!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新的研究表明,所有彗星都可能來自相同的出生地。現在我們知道彗星是由什麼組成,其中有哪些分子。它們的組成各不相同,但通常只被視為一組冰球。因此,想知道彗星是否真的是一組,或者是否可以形成不同的子集。如果把現有的化學模型應用到彗星上會怎麼樣?在萊頓天文臺的研究小組中,包括Kavli獎獲得者Eine van Dishoeck,開發了預測原行星盤化學組成的模型,包含年輕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扁平盤,了解這些圓盤可以洞察恆星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 太陽系最臭的行星!最新研究表明天王星有「屁」的味道
    在英語中,不幸的是,它是每個天文學笑話的字面意思,我擔心這個最新的發現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的上層大氣主要由硫化氫分子控制,硫化氫是一種聞起來像臭雞蛋的分子,經常在人的腸胃氣脹中被發現。我給你一點時間講幾個笑話。把它從你的系統中取出來了?讓我們開始討論科學吧。這些在自然天文學中提出的觀測,在天王星之外有影響。
  • 假如太陽系消失一顆行星,整個太陽系會崩潰嗎?
    先來看看木星的規格木星相關參數木星的質量大概是太陽的千分之一,直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7.5億千米左右,儘管在太陽面前是個小不點,但在行星中絕對是個巨無霸,因為它的質量是其他七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以上!所以它的存在在太陽系中是舉足輕重的!
  •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形成花費了不到20萬年的時間
    現在,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最近宣布,研究表明我們的太陽系形成花費了不到20萬年時間。在宇宙尺度上,這個速度非常快。研究人員在研究隕石中鉬元素同位素後得出這個結論。這種構成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部分的物質,來自45億年前一個大型氣體和塵埃雲崩塌。
  • 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揭示太陽系在數十億年中所經歷的動蕩
    該事件的特點是大量撞擊地球等行星,但它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早發生。該研究表明,後期重轟炸可能更加循序漸進,強度也沒有那麼大。被科學家稱為後期重轟炸的事件被認為發生在39億年前,它的標誌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增加了小行星撞擊。
  • 人類什麼時候可以飛出太陽系?人類會被困死在太陽系中?怎麼解釋
    不說在宇宙面前,就連在太陽系面前,人類的存在都是微乎其微。我們對太陽系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層,我們是嚮往自由的,不喜歡被羈絆著。那人類最終會被困死在太陽系中嗎?將來的我們有機會能飛出太陽系嗎?大家都知道,八大行星中海王星是距離太陽系最遠的,但遺憾的是,先驅者10號仍然沒有飛出包圍著太陽系的奧爾特雲。1973年4月6日發射的先驅者11號是第二個用來研究木星和外太陽系的空間探測器。它不僅拜訪木星,還用了木星的強大引力去改變它的軌道飛向土星,在靠近過土星後,就順著它的逃離軌道離開了太陽系。
  • 一項新的研究聲稱,在人類文明不可逆轉的崩潰之前還有幾十年
    發表在美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的新研究稱,人類避免文明崩潰的機率不到10%。根據這項研究,自然資源的猖獗消費正把人類推向一場災難。報告的作者建立了一個模型,估計以目前的森林砍伐率,大約100-200年內將沒有森林。阿基諾博士和博洛尼亞教授寫道:「在沒有森林的地球上,很難想像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許多物種的生存。
  • 人類會滅絕嗎?會是什麼時候?
    人類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滅絕,問題並不是會不會滅絕,而是什麼時候滅絕。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暗示這樣的滅絕即將來臨。掠地小行星的威脅是媒體的最愛,火星則經常被認為是人類未來逃避滅絕災難的去處。此外,氣候危機的威脅也一直在持續。
  • 早期太陽系可能有三個「地球」,為什麼現在變成了孤獨的一個?
    太陽系誕生於50億年前的太陽星雲中,當恆星太陽在星雲中誕生之後,剩下的邊角料開始不斷形成其它的行星以及各種小天體。最初的太陽系可能有上百顆行星,在後來不斷的撞擊融合之後,只留下了八顆。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目前的太陽系只有地球這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可是科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認為,早期的太陽系可能有三個「地球」,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現在變成了孤獨的一個?
  • 最新研究表明:木星是幕後黑手
    這就令科學家們非常好奇:金星到底經歷過什麼樣的歷史,竟然從一個生命的天堂變成了太陽系內最恐怖的天體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將金星和可能存在過的金星生命徹底扼殺了呢?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體生物學家Stephen Kane對這個問題始終充滿了好奇,並且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
  • 理論物理學家說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90%的機會發生社會崩潰
    兩位專門研究複雜系統的理論物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森林砍伐有望在未來兩到四十年內引發人類文明的「不可逆轉的崩潰」。根據今年五月在《自然科學報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如果我們繼續破壞和退化世界的森林,地球將不再能夠維持大量的人口。他們說,如果森林砍伐的速度繼續下去,「所有的森林大約會在100-200年內消失」。
  • 我們的宇宙中會存在多大的生物?研究人員: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
    不知大家小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閒來無事的時候我們坐在大樹下乘涼,用手中的食物碎屑挑逗螞蟻,看著螞蟻們在自己的腳下手忙腳亂、爭先恐後的向著螞蟻洞運送食物。然而,當我們長大了了解到了一些人類當下的天文學常識時,我們是否會想到,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廣袤無垠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會不會也擔當著螞蟻的角色呢?要知道,我們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範圍是直徑900億光年的宇宙。在這片宇宙中像我們銀河系這般規模的星系就有兩萬億之多,而我們的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只是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系的兩千億分之一。
  • 仍有37座火山在活動,研究表明金星比我們想像中要更活躍
    它是黎明時最亮的星,在神話故事中有著特別的地位,「太白金星」這一神位便是由金星衍生而來的。今天(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向星辰大海的深處又大邁了一步。相比起如今的火星熱,軌道同樣臨近地球的金星似乎卻沒有了這種待遇。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在銀河系中很常見
    20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宇宙和自身的認識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特別是現代天文學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思路和方法,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科學家現在普遍認為,即便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地球生命是一種極其偶然的存在,但是在廣袤的宇宙空間,生命絕非地球的天賜之物,因此,宇宙中應該有無數多的行星存在各種形式的生命,最近,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結論,科學家現在相信
  •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 或助解答物質比反物質多等物理學問題 2017-07-05 科技日報 聶翠蓉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7月3日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最新實驗稱,對單個質子的質量進行了最精確測量,結果其比之前實驗值更小。
  • 我們的太陽系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快解體
    儘管我們腳下的土地感覺堅固而令人安心,但這個宇宙中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總有一天,我們的太陽會消亡,在它的核心收縮成一顆白矮星之前,它會噴射出很大一部分質量,逐漸釋放熱量,直到1000萬億年後,它只是一塊冰冷、黑暗、死寂的巖石。但到那時,太陽系的其餘部分早就消失了。
  • 地球系統可能在崩潰中,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我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一天我們地球的氣候是不是會出現「崩潰」,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會全部消失,當然這個問題如今是沒有辦法回答的,但是氣候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