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飛船,飛船中的戰鬥船,哦耶

2020-09-10 綠水煎茶

徵服宇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從古時的佔星術到現在的宇宙飛船,人們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而不斷努力奮鬥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徵服宇宙,各項性能優越的飛船是必不可少的。而隨著聚變的發展,聚變飛船成為了可能。

核聚變

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是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關於人造太陽的具體知識,與核聚變的發展史,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這裡就不具體闡述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而現在可以理解的可控核聚變發動機來看,是核電、核熱聯合推進。

用多個聚變反應堆發電加熱推進發動機工質。發電用到的反應堆是仿星器,託卡馬克,環鏈磁鏡等等閉式反應堆,產生的廢氣並不作為推進工質,冷卻以後作為物資儲備。

用反應堆聚變反應加熱工質,這個反應堆也是推進發動機。這樣子的發動機同雖然是推進能效雖然不高,電力卻總是溢出的,發動機的散熱發電可以部分回饋推進系統而其他部分挪作它用。

改進版是星際氣體衝壓發動機來補償發電工質損失,甚至也有設想是整個核聚變推進系統發電溢出部分大部分用於無工質推進,這樣核聚變發動機才更有可能進行星際旅行。

聚變飛船

因為核聚變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這裡我們只舉最著名的代達羅斯計劃為例。代達羅斯計劃——這是滿載質量54,000噸、巡航速度達12.2%光速的無人星際探測器,當初設想用幾十年時間前往6.5光年外的巴納德星探測。

它的原理是依據電容器蓄能輸出相對論性(接近光速的)電子束脈衝聚焦轟擊含有氘-氦3的燃料丸,引爆核聚變。在磁場的約述下往後部噴出,因為聚變產物含有大量帶電粒子,所以用感應線圈發電回收部分能量給電容器充能以便下一次的點火,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核脈衝推進。

代達羅斯星際探測器第一級最大推力7,540,000牛頓,結合滿載質量54,000噸那初始加速度也就0.0142G。加速到12.2%光速的巡航速度需要3.8年,慣性飛行45年抵達目的地。

但是代達羅斯計劃只是人們的一個理論想法,不是真正的工程設計,畢竟現在可控核聚變還在又一個50年的發展中進行著。所以它一定有疏漏、指標不合理之處。

現在的挑戰

首先對於磁約束核聚變來說,強大的人工磁體非常重要。即使不是磁約束核聚變也需要強大磁場來控制超高溫等離子體免得把自己氣化,還有就是對等離子體動力學的特性進一步深入研究,更好駕馭等離子體。

材料科學也有一定挑戰,例如氘-氚聚變產生的大部分能量都是危險的中子,中子能破壞材料的晶格結構也就是中子脆化,中子輻射還能把沒放射性的元素轉換成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或者其他元素這叫中子活化,很麻煩。

代達羅斯計劃用的是氘-氦燃料,中子輻射少很多然而點火難度更大了。對了其實核聚變已經可控,問題是目前的可控核聚變是虧損的——聚變反應產出的能量低於點火輸入的能量。當然這些問題都不像突破光速那樣虛無縹緲,未來遲早能解決。

如果實用可控核聚變技術得不到解決,那可以用非可控的核聚變——核脈衝推進,也就是陸續引爆特殊設計的核彈產生定向衝擊波作用於飛船尾部配有減震器的加固底板來推進。根據有關研究,核脈衝推進能達到3.3%光速,雖然比不上可控核聚變然而也能用於恆星際飛行。

總結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目前科技樹上,唯一一個可以一次性,永久的解決太陽系內中級,甚至高級資源問題的辦法

在可控核聚變誕生之後的二十到三十年裡,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將會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在數量上和形式上增加。

沒有可控核聚變,人類永遠是躺在地球搖籃裡的嬰兒。有了它,人類才長出了「隱形的翅膀」。也許就在這一個50年裡,我們可以實現它。

如果想了解更多與科學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我哦(⊙o⊙)!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立豪言:100年內造出核聚變飛船
    伊卡洛斯星際計劃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大片,科學家試圖在100年內造出新穎的核聚變動力飛船,其航行的目標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作為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之一,僅有4.2光年左右,伊卡洛斯董事會成員、星際航行項目副主管羅伯特·弗裡蘭正在籌備建造第一艘恆星際飛船。
  • 科學家立下豪言:將於100年內製造出核聚變飛船
    科學家立下豪言:將於100年內製造出核聚變飛船 時間:2015-02-24 16:48:31 來源:網際網路
  • 抵達土星僅用兩年 這艘核聚變飛船堪稱最強
    核聚變太空飛船或許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未來10年人類將有望實現核聚變太空飛船,這項技術能使太空飛船從地球抵達土星僅用兩年時間。「核聚變直驅引擎」是普林斯頓反轉結構的一個衍生概念,PFRC是2000年初普林斯頓物理實驗室塞繆爾·科恩發明的一個聚變反應堆概念,DFD引擎基本上是一個開放式PFRC反應堆,通過排氣流產生推力。DFD引擎內部具有磁性,包含著氦-3和氘熱等離子,氘是一種特殊的「重氫」,其原子核中有一個中子(與沒有中子的「正常」氫相反)。
  • 父死子繼:真實的星際飛船
    世代飛船是一種設想中的以遠低於光速進行長期宇宙航行的飛船。在這樣的宇宙飛船上,有足夠的空間和物質支撐一個人類群體的繁衍生息。也許第一代人類不能到達幾百乃至幾千光年外的目的地,但是他們的後代終有一天會到達那裡。在抵達目的地之前,船上的居民並不會自我冷凍,而是照常生老病死、結婚生子,他們的後代也會一直生活在船上,不斷繁衍生息。
  • 未來或許存在4種宇宙飛船,人類實現其中一種,星際航行不再是夢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達叔說天文》我是小編「達叔」,今天咱們來聊聊在未來有可能出現的4種宇宙飛船,喜歡的朋友記得分享和關注哦!未來或許存在4種宇宙飛船,人類實現其中一種,星際航行不再是夢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越加深入,我們就會對宇宙廣袤無垠充滿敬畏。人類文明相比於整個宇宙而言真的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人類文明想要得到更大的發展,只有衝破地球的束縛,進入宇宙中才有可能。
  • 宇宙隨想(三)駕駛一艘飛船 飛進太陽裡去
    這個方案正是人工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成果之一,磁約束核聚變方式中的磁場控制高溫技術。太陽核心的天然核聚變可以持續發生的原因,在於高達3000億大氣壓的壓力和1500萬度的高溫,這是催化核聚變的必須條件之一。
  • 揭「100年星艦」宇宙航行計劃:造5萬噸飛船
    20世紀70年代設計的恆星際宇宙飛船,科學家認為兩級設計是最佳的方案(騰訊科技配圖))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百年星艦」計劃打造一艘核聚變飛船
  • 以地球作為飛船飛離太陽系需要什麼科技水平?
    可以做一個初步的計算,假設當時的地球總人口100億,每個人所需求的空間為100平方米*3米,飛船的空間利用率為30%,那麼容易得到,滿足人類居住及遷移的飛船總的空間大概為:10萬億立方米。如果是一個長方體的話,大概就是長50公裡,寬20公裡,高10公裡的一個大型飛船。這個飛船可以承載所有人類。它的重量大概是四千億噸。
  • 核動力飛船有多強大?它將再次被科學家重啟
    文章的開頭,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核動力飛船。核動力飛船,是一種科學家們正在研製中,並且未來希望成為主流的動力飛船。我們知道,目前人類發射的飛船都是以化學燃料作為推動力,不僅成本很高,且持續力很低。
  • 「飛船專欄」飛船系統
    1961年4月12日,人類上第一艘飛船「東方」號在蘇聯發射升空,開啟了人類徵服太空的新紀元。於是在過去幾十年,人類對於探索宇宙的腳步逐步加快。俄羅斯和美國已發射了多種型號的飛船,俄羅斯發射了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等。美國發射了水星號、雙子星座號、阿波羅號等載人飛船。我國的飛船為神舟系列飛船,雖然起步較晚,但成就卻繁花似錦。
  • 核聚變是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的燃料能源?答案——是的
    首先要說:這是必然的,核聚變絕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最低級的能源了,不能再低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已知能源中比核聚變能量轉化率略低的就是核裂變,但核裂變的燃料補給太困難了,能用於核裂變的放射性元素可不是哪裡都有的,在星際航行過程中基本上難以補給,因此它不適用於星際航行。
  • 宇宙飛船簡筆畫:太空飛船
    在2455年的早晨,一個大型太空飛船上,下來了一個人,一下來就有很多記者採訪,有很多人圍觀。你想知道她是誰嗎?對了,她就是我。  我發明了一種大型太空飛船,它有許多功能:一、快速駕駛(一秒鐘就能到達你想去的地方)二、做帳篷(裡面有高科技的呼吸裝置,可以在外面沒有空氣的情況下睡覺,吃飯)三、造房子(這座房子是一個閣樓,裡面有一個保姆,什麼也不用做就可以做想做的事,同樣裡面也有高科技的呼吸裝置)……這可是有100個功能啊!聽清楚,是100個功能啊!哪個軟體裝錯地方了,就得重新安,很麻煩呢!
  • 人類上火星就靠它了,NASA研發核動力太空飛船
    目前的宇宙探索中,我們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探索花費的周期,如果想加快宇宙探索的進度,就必須研發新的推動裝置,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Jim Bridenstine表示NASA最近正研發一款新型核動力推進器,旅程時間可縮短一半,最快可以在3-4個月時間內抵達火星。
  • 科幻電影中的物質與反物質反應堆,能作為現實宇宙飛船的動力源麼
    《星際迷航》電影系列的粉絲們對星際飛船「企業號(StarshipEnterprise)」使用一種叫做曲速驅動(Warp Drive)技術記憶猶新,該飛船動力來自以反物質為核心的動力源。當然,這樣的「發電廠」目前僅存在於科幻小說的作品中。難道以反物質為核心的動力源不能用於現實的星際飛船麼?
  • 22%的光速,新的革命性的飛船可將人類送到可居住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家卡瓦列羅撰寫了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飛船的概念和設計,他將其命名為「太陽一號」,他認為該飛船應該集成一個更大的版本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陽光幹擾光帆,美國海軍的緊湊型核聚變反應堆,以及眾多的雷射系統。
  • 宇宙明明是真空,飛船為何不能無限加速,甚至20%光速都不行?
    但隨著相對論的提出,證明三維世界中光速最快之後,超光速的熱度才漸漸褪去。可這個殘忍的結論並非得到所有人的理解,仍然有一個疑問在許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宇宙明明是真空的,飛船為什麼不能在其中無限制的加速,最終達到光速呢?
  • 我們能製造出在星球間自由穿梭的千年隼號飛船嗎?
    在這部外傳中,傳奇人物漢·索羅得到了後來讓他在整個銀河系都聲名遠播的千年隼號飛船。如果舉行一場「你最喜歡的虛構飛船」的投票,千年隼號百分之百會名列前茅。「千年隼」身世揭秘根據電影的劇情,「千年隼」出身非常普通,是YT-1300中型貨船,由柯爾裡亞集團在行星科瑞利亞製造。
  • 神舟飛船目前研發狀態如何?中國神舟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可否走向...
    美國航天網nasawatch的評論提到:「用不了多久,美國飛船就可以做一切聯盟飛船可以做的工作,而且又好又便宜。(All too soon, American spacecraft will do everything Soyuz does - and more - and will do so much better - and cheaper)。」
  • 宇宙是真空,為何飛船不能無限加速?背後隱藏的答案讓人害怕
    但是這個結論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一個疑問還在人們心中盤桓,那就是宇宙是真空的,為什麼飛船不僅不能在真空中無限加速,甚至連20%光速都無法達到呢?其實這背後的答案讓人害怕。更主要的是,採用常規推進飛船的速度最快也只能達到4500km/s,也就是光速的1.5%,一旦飛船達到20%光速,就意味著遠遠超過了這個上限,甚至比用核聚變推進的飛船速度還要快2倍多。
  • 如果不惜代價,能造出飛到比鄰星的飛船嗎?需要突破哪些技術?
    這是一個開腦洞的話題,感覺到了地球正在建設太陽系艦隊的時代,你猜得沒錯,《三體》中得知三體人飛船正以光速1%的速度前往地球時的心態是一樣的,否則怎麼會不惜代價呢,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的!不過既然假設了,那就老討論下需要突破哪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