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2日,人類上第一艘飛船「東方」號在蘇聯發射升空,開啟了人類徵服太空的新紀元。於是在過去幾十年,人類對於探索宇宙的腳步逐步加快。俄羅斯和美國已發射了多種型號的飛船,俄羅斯發射了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等。美國發射了水星號、雙子星座號、阿波羅號等載人飛船。我國的飛船為神舟系列飛船,雖然起步較晚,但成就卻繁花似錦。
(東方號 源於網絡)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神舟飛船」從此成為中國航天的代名詞。20年過去,共有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被送入太空,有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飛出地球,留下了中國人遨遊太空的身影。楊利偉首飛、「神七」太空出艙、景海鵬三次飛天……神舟飛船一次次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科學應用效益的顯現,譜寫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壯美篇章,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經典。
(「神舟五號」—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 源於網絡)
(「神舟七號」—中國人首次太空出艙行走 源於網絡)
(「神舟十號」—第一次應用性飛行 源於網絡)
神舟系列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神舟載人飛船額定乘員3人,可自主飛行7天,其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
(圖片源於新華社)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應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返回艙是航天員的「駕駛室」。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各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
(神舟飛船返回艙 圖片源於新華社)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或設備艙。作用為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源於網絡)
五月初,中國航天科技研究院研製的最新一代載人飛船。其最多能搭載7名航天員。新飛船的在軌壽命從神舟飛船的最長180天增加到了最長3年,各項數據比神舟飛船均有了質的飛躍。是一種多用途的大型兩艙式載人飛船,可以說滿足了我國未來深空載人計劃的需要。
(新一代載人飛船,源於網絡)
除了中國,俄美等國均依靠飛船實現地面與國際空間站的往返。美國大力推動載人龍飛船、「星際客船」等新一代商業飛船的研製工作,並取得重要進展;圍繞載人月球探測活動,美國正在發展「獵戶座」飛船。俄羅斯「聯盟」系列載人飛船始於1960年代,時日至今發展了四代、多個型號,目前加緊研製新一代的「雄鷹」飛船也在冉冉升起。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突破,相信會有更多的飛船投入運行,推動世界航天事業進一步跨越發展。
(美國龍飛船 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