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立下豪言:將於100年內製造出核聚變飛船

2020-11-22 3DMGAME

科學家立下豪言:將於100年內製造出核聚變飛船

時間:2015-02-24 16:48:31

  • 來源:網際網路
  • 作者:newtype2001
  • 編輯:newtype2001

伊卡洛斯星際計劃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大片,科學家試圖在100年內造出新穎的核聚變動力飛船,其航行的目標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作為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之一,僅有4.2光年左右,伊卡洛斯董事會成員、星際航行項目副主管羅伯特·弗裡蘭正在籌備建造第一艘恆星際飛船。

在去年11月於美國舉行的星際研討會上,他提出了未來星際飛船的概念,具有高速、新穎以及建造時間短的特點,並命名為「螢火蟲」號。

從這張想像圖可以看出,羅伯特·弗裡蘭賦予了「螢火蟲」號新穎的外觀,造型完全異於傳統科幻片中的宇宙戰艦,尾部的核聚變發動機產生明亮的光芒,就像一隻的宇宙空間中飛行的「螢火蟲」。羅伯特·弗裡蘭也希望「螢火蟲」號能夠通過美國宇航局的恆星際飛行項目,讓這艘飛船的建造得以延續下去。

面對造型新穎的「螢火蟲」號,不少科幻迷產生了質疑,這樣的設計到底能不能作為星際航行的母艦。羅伯特·弗裡蘭認為這個設計足以讓硬科幻迷放心,整艘飛船的形態是根據當前的物理規則而設計,比如尾部漂亮的曲線遵循核聚變驅動裝置實際產生的熱負荷,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結構質量並達到散熱效果,飛船上的許多設計也符合科學定律。

「螢火蟲」號使用了氘-氘(DD)高功率Z-pinch聚變堆,即Z箍縮。通過軸向電流產生磁場作用於電荷束流,進而引發電荷束流向中心軸箍縮,該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開始探討研究,但由於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而擱置,直到數十年後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再次將其納入研發項目。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Uri Shumlak解決了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同時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也在進行Z-pinch裝置的研發,美國宇航局亨茨維爾工廠也準備在今年進行實驗室測試。

純氘聚變裝置將是「螢火蟲」號上的主要動力結構,部分技術目前已經普遍應用在坎杜型裂變反應堆上,由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獲得原料。當然目前Z-pinch裝置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比如高能中子輻射、X射線輻射等都可能危及飛船的安全性。

0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立豪言:100年內造出核聚變飛船
    伊卡洛斯星際計劃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大片,科學家試圖在100年內造出新穎的核聚變動力飛船,其航行的目標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作為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之一,僅有4.2光年左右,伊卡洛斯董事會成員、星際航行項目副主管羅伯特·弗裡蘭正在籌備建造第一艘恆星際飛船。
  • 我們能製造出在星球間自由穿梭的千年隼號飛船嗎?
    在這部外傳中,傳奇人物漢·索羅得到了後來讓他在整個銀河系都聲名遠播的千年隼號飛船。如果舉行一場「你最喜歡的虛構飛船」的投票,千年隼號百分之百會名列前茅。「千年隼」身世揭秘根據電影的劇情,「千年隼」出身非常普通,是YT-1300中型貨船,由柯爾裡亞集團在行星科瑞利亞製造。
  •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爆炸只是一瞬間,而太陽能炸100億年?
    氫彈會利用核聚變產生巨大的能量,而對於太陽來說隨時都在發生核聚變。但是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爆炸只是一瞬間,而太陽能炸100億年?原來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燃燒的。太陽的內部有著頻繁且持續的核聚變反應,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向四周發射出能量,也因為太陽發射出的能力地球上才會出現生命。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正是能源的制約,讓人類的航天科技在近50年的時間裡,並沒有真正的大突破。我們想要進入太空,仍然需要大火箭的助推,而不是可以自由出入地球。事實上,科學家在50年前已經意識到化石能源的限制性,如果人類不能突破化石能源的限制,研究出更強大的新能源,那麼人類文明的發展步伐就會放緩,有可能在未來倒退,永遠被困在地球,無法成為星際文明。最終資源枯竭,人類文明也將終結。
  • 核聚變到底有多難?為什麼中學生都能造,科學家卻50年造不出?
    10月9日,金氏世界紀錄網站發布了一個公告,來自美國田納西州,現年15歲的傑克遜·奧斯瓦爾特,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製造出核聚變反應堆的個人(製造出核聚變堆時離13歲還有幾天,審核了2年)!對於核聚變我們並不陌生,一直以來都聽到核聚變的新聞,開始研究到現在都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連幾十個國家湊一起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從2007年10月開搞以來都過去十幾年了,居然還沒成功,被一個小學生完敗,
  • 核聚變本世紀將迎來「巨變」?( 1 / 6 )
    中國網新聞2月7日訊 2016年12月12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熱核聚變核心部件,率先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為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立了一大功,並成為新華社權威媒體評選的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聞之一。同時,我國可控核聚變試驗也製造出了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一分多鐘,創了世界紀錄。
  • 揭「100年星艦」宇宙航行計劃:造5萬噸飛船
    20世紀70年代設計的恆星際宇宙飛船,科學家認為兩級設計是最佳的方案(騰訊科技配圖))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百年星艦」計劃打造一艘核聚變飛船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其中c指的是光速,光速是3*10^m/s,也就是說釋放出來的能量E等於損失的質量m乘以9*10^16,所以即便是損失的質量再小,也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實際上,核裂變能夠釋放出如此巨大能量的原因也是如此。不過,核裂變會產生巨大的核汙染,而核聚變則沒有核汙染,屬於清潔能源。
  • 同樣都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氫彈瞬間爆炸,太陽卻能維持100億年
    氫彈是人類製造出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我們在一些關於氫彈爆炸的資料中可以領略一下氫彈爆炸的威力。它的爆炸主要是利用了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這個過程中氫彈釋放能量實在是大得令人恐懼。但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時間要漫長的多。太陽的核聚變的反應不但已經持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未來還會穩定的維持大約60億年。為什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能夠穩定維持100億年而不是瞬間爆炸完了呢?
  • 如果未來百年內有外星文明入侵地球,人類的勝算有多大?
    如果是現在有外星文明入侵地球,那人類取勝的概率基本為零,要知道外星文明能夠跨越星際來到地球,即使是從離地球最近的比領星系來的,那文明這個文明的科技實力最少也達到了一級,掌握了初級的亞光速飛行技術,並且至少掌握了可控核聚變。因為要跨越星際,飛船的速度沒有亞光速是不行的,以我們現在飛船的速度,要從太陽繫到達比領星系,沒有幾十萬年是做不到的。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能量「出大於入」
    負責勞倫斯利弗莫爾核聚變項目的Mark Herrmann表示,模擬試驗表明,一旦NIF達到閾值,它將更容易被點燃。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慣性聚變研究中心副主任Steven Rose表示,他們正在擺脫傳統設計,開始嘗試新事物。
  • 德測試「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2月3日報導】題:德國正在接近核聚變這一獲得無限清潔能源的長期夢想    德國科學家今天將向已成為能源「聖杯」的核聚變邁出第一步,核聚變有提供無限清潔能源的潛力。要利用這種能源,存在一系列挑戰,研究人員需製作一種能將原子加熱至1億攝氏度以上的裝置。
  • 如果核聚變研究成功了,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科學家給出答案
    對於能源,相信大家肯定是不會陌生了,雖然能源的種類有很多,但幾乎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而且讓人遺憾的是,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數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這些年來人類一直都在大力的研究新能源!
  • 未來超級技術:人造黑洞、端粒保護及可控核聚變
    北京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一個將近27公裡長的圓形隧道中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運作,從此科學家理論上一秒鐘就能製造一個黑洞。這些不穩定的染色體若通過人類生育遺傳,人類生命將越來越短。反之:如果人類找到方法使端粒加長,DNA將永遠穩定,細胞將不再死亡,人類將永生! 三,可控核聚變技術。
  • 未來超級技術:人造黑洞、端粒保護及可控核聚變
    北京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一個將近27公裡長的圓形隧道中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運作,從此科學家理論上一秒鐘就能製造一個黑洞。三,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類運用核技術製造了核武器,人類目前擁有的核武器可以毀滅人類文明多次。但「刀是殺人的利器,也是分解食物的工具。」
  • 熱核聚變太難了,有科學家在搞冷聚變,這是偽科學嗎?
    科學家慧勒計算出真空能的含能量是每立方米10的95次方焦耳。這個能量已經超過了宇宙中所有可見物質含能的總和。一旦能夠實現氘的核聚變,那麼前景將是多麼的誘人。 》但是可控核聚變實在是太麻煩了!
  • 科學家發現比核聚變還可怕的「夸克聚變」,但難以被研製成武器!
    現如今,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高效的、清潔的能源,來代替目前的化石燃料。人類目前掌握的能量釋放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核聚變反應,但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卻廣泛應用於氫彈和原子彈,成為懸在全世界民眾頭上的利劍;當然裂變反應也已經用於核電站、核電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約為蘊藏的可進行核裂變元素所能釋出的全部核裂變能的1000萬倍,可以說是取之不竭的能源。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承書就研究清楚了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  但研究人員表示,在武器裝備裡的氫彈中,單個聚變反應不會造成危險,而是通過將大量氘氚堆積發生鏈式聚變才發揮威力。夸克被製造出來後,會在1皮秒內衰變成更低能量的普通粒子,無法堆積儲存發生鏈式反應,因此人們無需擔心有人研製底夸克炸彈,用於軍事目的。「我們發表論文之前,與同行們進行了深入溝通,完全排除了用於武器研製的可能性。」卡裡內說。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2020年7月28日,在花費了預算3倍的資金以後,科學家們終於可以開始在法國南部聖波萊迪朗克(Saint-Paul-les-Durance)組裝一臺巨型機器。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