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又將一顆太陽帆衛星送上太空,它的意義是什麼?

2020-12-04 愛範兒

一枚只有 5 公斤重的微型立方體衛星正漂浮在地球軌道上,在 7 月 23 日凌晨,它緩緩伸出四根金屬吊杆,展開了一張寬度超過 5 米、卻比人類髮絲還要薄的聚酯帆布,開始面朝太陽。

這個造型稍顯詭異的設備,很難讓人和那些硬朗設計的人造衛星聯繫在一起。

如果不細看,你大概會認為人類在太空上丟了一張我們平時用來包食物的錫紙。

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張撐開的「太陽帆」,這顆衛星就只能漫無目的地飄在地球軌道上了。因為它設計時就沒有考慮過助推燃料,而是希望完全靠帆布來「捕獲」太陽風的輻射壓,由此驅動衛星的移動。

這顆衛星的名字叫做 LightSail 2,由一家非營利性組織「行星協會」所打造。它的創始人 Carl Sagan 希望找到一種低成本的太空探索方案,而「太陽帆」則被認為是一種可行的設計。

另一個有類似構想的是霍金,他生前曾聯合以色列投資人 Yuri Milner 提出了「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同樣希望靠無數個小型光帆船來完成遠距離的太空任務。

「如果我們要到達 4.3 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星,用人類最快的飛船也要花 3 萬年,而光帆只需要 20 年就能完成了。」

「太陽帆」的概念始於 17 世紀,由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所提出。他認為在幾百年後,人類會乘坐一種不需要燃料,而僅依靠太陽光為推力的飛船遨遊太空。

這就跟現在的航海冒險一樣,只要揚起風帆,就能藉助自然風抵達大洋盡頭。

當然,這種構想並非是白日做夢。從科學角度來看,太陽光本身也包含著動量,如果我們能夠讓宇宙飛船撐起足夠大的帆布,並放在太陽光的輻射範圍內,確實能獲得一定的助推力。

普渡大學的航空學教授 Dave Spencer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表示:「太陽光提供的輻射壓是近乎無限的,這意味著飛船將不用再擔心燃料耗盡的問題,更適合超長時間的太空探索。」

更重要的是,雖然這種助推力最開始還很小——大概就跟蒼蠅掉在你手上差不多,但它會隨著時間而漸漸增加,並最終超過化學燃料所能達到的動力極限,讓宇宙飛船以更快的速度到達外太空區域。

「太陽帆是一個浪漫的點子,我們希望它能夠在太空探索中變得越來越流行。」行星協會的主任 Bill Nye 說道。

人類第一次將「太陽帆」付諸於實踐是在 2010 年 5 月。當時,日本航空研究所發射了一顆名為「IKAROS」的宇宙探測器,就首次運用「太陽帆」技術成功到達金星外圍區域。

這個「第一次」本該是行星協會的,但作為非營利性組織,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卻遭遇了不少波折。

2005 年,行星協會就曾計劃將名為「Cosmos 1」的太陽帆衛星送上太空,這比日本的太陽帆探測器還要早 5 年左右,但最後卻因俄羅斯的運載火箭故障,未能成功進入地球軌道。

到了 2011 年,行星協會將新研發的 LightSail 發射升空,雖然它成功打開了太陽帆,但之後衛星又遇到了軟體和電池問題,使得地面站難以和飛船建立聯繫,整場試驗也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就算是到了第二代 LightSail,它的發射階段也讓不少人提心弔膽。

據悉,當時肩負發射任務的獵鷹重型火箭需要將多達 24 顆衛星帶到地球軌道上,被 SpaceX 稱之為「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次發射」,而 LightSail 2 就像是順道搭一趟「便車」。

好在,LightSail 2 現在的表現並沒有令人失望。這一次「行星協會」終於和衛星保持了穩定聯繫,並讓它依照指令打開太陽帆,承接太陽光帶來的輻射壓,開始生成動量。

這也讓 LightSail 2 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運行在地球軌道、且可操控的太陽帆衛星。

據悉,在未來一年時間裡,行星協會會讓 LightSail 2 穩定運行在地球軌道上,並在擁有足夠的動量情況下,不斷延伸其軌道的遠地點。

這也是為了驗證「太陽帆」方案運用在微型衛星上的可行性,其中就涉及到每次衛星轉向時帆布的角度調整等。如果 LightSail 2 的狀況良好,未來 NASA 和行星協會都將考慮更長距離的太空探索。

最後,這顆衛星會重新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完成本次任務。

題圖來源:Digital Trends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太陽帆,太空太陽能電站給人類會帶來哪些好處!
    什麼是太陽帆,太空太陽能電站給人類會帶來哪些好處!今天已經升空的人造天體如此改變了地球的面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科技和經濟效益,那麼科學家正在研製試驗中未來才能升空的其他人造天體,就必將進一步改變地球的面貌,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科技和經濟效益。這些研製中的未來新型人造天體,其中之一便是已經試驗升空的太陽帆。
  • SpaceX 下周將發射光帆二號 「太陽帆」
    IT之家6月21日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下周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將執行第三次發射任務,而這枚火箭發射的太空飛行器中包括一個巨型太陽帆,這一太陽帆被命名為「光帆二號」。光帆二號的製造者是空間倡導組織「行星協會」,光帆二號將利用太陽光照提供動力在太空中飛行。
  • 耗資400萬美元打造 太陽帆飛船今日首航(圖)
    光子提供航天新動力,「宇宙一號」理論速度將超所有人類飛行器  科學家認為,太陽帆飛船可能是人類星際旅行的惟一希望,它無須火箭燃料,只要有陽光存在的地方,它都會不斷獲得動力加速飛行。  今天,美俄科學家將向太空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太陽帆飛船———「宇宙一號」(Cosmos 1)。如果試驗得到成功,人類探索太空也許將從此進入「太陽帆時代」。
  • 想要最快的太陽帆?那就先把它扔到太陽去吧!
    最快速的太陽帆?先飛向太陽吧多個太空宇航局計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將太空人送回至月球(或是第一次送往月球),並啟動首次載人飛船飛往火星。在這以及近地軌道的爆炸式發展,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新的太空探索時代,各種星際旅行新舊概念也開始層出不窮。
  • 我國首次完成太陽帆太空試驗
    12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研製的「天帆一號」(SIASAIL-I)太陽帆,搭載長沙天儀研究院瀟湘一號07衛星,在太空中順利展開試驗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完成太陽帆太空在軌關鍵技術試驗,在太陽帆研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邁向國際先進水平。
  • 我國首次完成太陽帆關鍵試驗,美國人:或是太空探索下一個領導者
    最近,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正在研究的太陽帆材料或將讓我們遙遙領先。天帆一號在軌飛行效果圖 據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消息得知,該所研製的「天帆一號」太陽帆搭載瀟湘一號07衛星,在軌成功驗證了多項太陽帆關鍵技術
  • 光子撞擊提供推力,最大速度24萬千米/小時,太陽帆如何工作
    自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人在拜科努爾發射場使用P-7洲際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太空以來,世界各國已成功進行成千上萬次太空發射任務,包括幾個被送到太陽系邊緣的深空探測器。
  • 北鬥衛星,到底是什麼?有何意義?
    2000年10月3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300噸重的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託舉我國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飛向太空。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同一地點升空。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星座由24顆地球中圓軌道衛星(MEO)、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IGSO)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組成。定位精度全球優於10米,亞太地區優於5米。
  • 太陽帆驗證成功!首個地球軌道上受控運行的太陽帆飛行器誕生
    太陽帆驗證成功!首個地球軌道上受控運行的太陽帆飛行器誕生 經過數年的電腦模擬及多次地面測試,美國行星學會的「光帆2號」飛行器近日終於在太空成功驗證了太陽帆技術,僅利用太陽光的光子動量作為動力就抬升了軌道高度,成為首個在地球軌道上受控運行的太陽帆飛行器。
  • 送上太空的流浪狗:漂浮於地球上空已63年,它是人類的英雄
    確實,人類生來就有一顆好奇的心,這驅使著我們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15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現以來,航海家們靠著風帆漸漸消除了人與人的地理隔閡,也將深不可測的大海一點一點徵服。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積累,人類在20世紀迎來了科學技術的大爆發。於是,人們將眼光投向了原本遙不可及的深邃星空。
  • 這些中國公司正將鞋盒大小的衛星送上太空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北鬥三號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同時,在商用領域,儘管面臨著技術、政策法規等諸多問題,中國的企業家們正在將數以百計的低成本衛星送上軌道,太空商業的市場才剛剛拉開帷幕,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還記得祖國的第一顆衛星嗎?將中國拉回聯合國,在太空播放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舉世震驚。第二年,聯合國大會上,美國便放棄了對中國的阻攔,中國成功擔任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東方紅一號"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讓世界矚目於此呢?
  • 美國輕蔑地稱為「大鐵塊」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什麼背景下...
    赫斯勒意味深長的回答:「因為這個『鐵塊』使人類生活進步了幾個世紀。」確實,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橫空出世,意義非同尋常……那麼,蘇聯人是怎樣研製它,又是在什麼樣的政治背景下才有了這項功勳蓋世的偉大創舉?同年5月,科羅謬夫致信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建議用強大的作戰火箭發射第一顆地球衛星。不過,到了1956年底,火箭專家們才搞清楚,這枚火箭的單位推力不足,無法保證將如此重的衛星送入軌道,而且太空飛行儀器的研製還沒有開始。可見,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太空是問題多多,困難重重,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 一種彎曲、懸浮的新材料 可能堅固到可以製造太陽帆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納米板」放在鳶尾的葉子上這種極佳新材料的關鍵是它類似三明治的形狀,相關研究人員稱,這種形狀使它的強度是完全實心材料的一萬倍。該小組在一期《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如果施加足夠的壓力,你就能大幅彎曲瓦楞紙板,但它會折斷;被折過的地方會產生永久的摺痕。」領導這項研究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機械工程教授伊戈爾·巴加廷如是說。「這就是我們的納米紙板的驚人之處;就算你彎曲它,它也會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恢復原狀。這在宏觀層面上沒有先例。」
  • 科學網—雷射大戰太空垃圾
    ■本報見習記者 袁一雪 1957年10月,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前蘇聯拜科努爾基地升入太空,奏響了人類徵服太空的序曲。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過去了,除了載人航天飛行器最後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著。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金屬體」,伴隨著使命的結束,被遺棄在太空,變成了金屬碎片,最終成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 2008年,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公布的電腦模擬圖像顯示,「太空垃圾」已經讓地球上空成了一個垃圾場。
  • 俄專家正在研發可快速抵達遙遠太空的太陽帆飛船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21日報導,俄羅斯薩馬拉大學新聞中心發布消息稱,薩馬拉專家正在研究能夠超越最快探測器並抵達遙遠太空的太陽帆飛船。研究參與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紐約市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羅曼·克澤拉什維利(Roman Kezerashvili)教授表示,新太陽帆飛船與以往不同,將採用圓形充氣結構,在無需增加推進器的情況下也可噴射加速。「我們的裝置就像一個『麵包圈』,中間部分被薄板封住。
  • 科學家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 讓衛星自毀(組圖)
    太空垃圾在「和平號」太空站的太陽能板上留下斑駁的創痕。  「立方帆」納米級衛星採用「自殺式攻擊」,將太空垃圾拖入大氣層與其同歸於盡。迄今為止,人類只有一次主動成功處理太空垃圾的案例,即在1990年由「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一顆廢舊衛星回收。  為防止碰撞而對近地軌道附近的太空垃圾進行觀測被稱為空間警戒。美國空間監視網絡、俄羅斯空間監視系統等機構對約10釐米以上的較大太空垃圾進行編錄並實時監視,已被編錄的大於10釐米的太空垃圾已超過9000個,而1毫米以下的微小太空垃圾可能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個。
  • 衛星是什麼?有多少是圍繞地球轉的?人類何時發送了第一顆衛星?
    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當然是衛星! 衛星是在太空中圍繞著另外一個物體旋轉的物體。一些衛星是大自然的產物,一些衛星是人造的。月亮就是一顆自然衛星,繞著地球旋轉。我們接下來深入討論一下人造衛星。
  • 光壓和太陽帆
    列別捷夫所用儀器的主要部分是一用細線懸掛起來的極輕的懸掛體R,其上固定有兩個小翼a及b,其中a是光亮的,b塗黑。將懸掛體R置於真空容器內。用強光射向小翼中a,由於作用在小翼上的光壓力,使懸體R轉動。再使光射到塗黑的小翼b上。比較兩種情況下懸掛體轉動的大小,列別捷夫測得,塗黑表面所受的光壓力比反射表面所受的光壓力小一半,與理論完全符合。
  • 雷射大戰太空垃圾:讓其減速 最終跌入大氣層
    月,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前蘇聯拜科努爾基地升入太空,奏響了人類徵服太空的序曲。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過去了,除了載人航天飛行器最後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著。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金屬體」,伴隨著使命的結束,被遺棄在太空,變成了金屬碎片,最終成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科學報圖片)    2008年,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公布的電腦模擬圖像顯示,「太空垃圾」已經讓地球上空成了一個垃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