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教育實際上關係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基礎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以後,一個孩子你給他什麼樣的教育,他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世界上各國中學生的對比而言,我國的學生在學科成績這一欄中那是一覽眾山小,各科的學科成績在世界上那是名列前茅,在中國學生已經學會用函數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國外的很多學生或許連基本的計算運算都在蒙圈。
而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們的長大,這個時候一個有意識的差距就來了,世界上的一些創新型的獎項,各國的科學人才的數量,甚至於每年諾貝爾獎的得獎國家,中國倒成了「墊底」的那一個。
作為一個泱泱人口打過,出現人才的機率卻那麼小,對於一個國家來講,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也有著非常不好的影響,需要人深深學會去反思。
在教育界中,對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基礎教育模式都有著激烈的爭論,大家眾所紛紜,各有各的道理,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這兩種教育的特點。
美國式基礎教育:這是一種「啟發式」的教育,因為老師認為知識是不可以傳授的,是需要啟發的,老師傳授知識和面對學生的問題,不會直接告訴他這是「對的」還是「錯的」,是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去啟發這個問題。
還記憶一場非常有趣的實驗,就是在一場小學美術課堂上,美國老師要求學生們把心目中的太陽畫出來,這個考題要是放在中國學生裡面就非常的簡單,學生們上交的作業準是一水兒圓圓的,塗抹著黃色、或者是紅色顏料的太陽,非常的整齊劃一,因為老師也的確是這麼教的。
而在美國小學生的課堂中,你會發現各式各樣的太陽,有圓的,有方的,有紅色的,也有綠色或者是白色的,甚至你會看到有些學生畫的太陽不在天空中,甚至是在地下,這些孩子的想像力,在經過老師的引導之下,當真是插上了翅膀。
下面我們來講講中國式教育,在中國,老師是權威,一個問題只能允許出現一個答案,老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導,是絕對的權威,孩子要做到的是服從,要遵循老師的思路,卻缺乏足夠的判斷標準和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其是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倒不如說老師是把自己學習的成果強行灌溉給學生,不知道原理不要緊,只要能應付考試就行。
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樣基礎教育的差異,導致了各國學生創新能力上的高低。
其實任何國家的基礎教育和本國的國情是分不開的,像一些發達國家,它之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種啟發式的,不要求孩子速成,因為在一些發達國家福利是很好的,就算不上班,也是有錢用的。
而在中國,很多學生從一上學就被灌輸的理念就是好好讀書,以後好找工作,所以這樣的性質都不一樣,當然結果也不一樣。
其實網上的很多朋友吐槽我國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制度都是與本國的國情是密切相關的。經濟支撐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