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黑矽的新式單一步驟製程

2020-12-05 OFweek維科網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材料生產製程,透過在矽晶蝕刻出納米級突起或孔隙使達到太陽能電池的陽光最大化,從而讓99%以上的陽光都能接觸到電池活性元素。

  太陽能面板活性元素吸收的光越多,所產生的能量就越大。但總得有陽光到達才行。目前用來保護活性元素的塗層雖然可讓大部分的光線通過,但有一部份卻會被反射掉。儘管透過各種途徑可讓反射程度改善6%,但這些方式卻也限制了光線的範圍、入射角與波長。

  「黑矽」(black Slicon)則幾乎不反射光線,並且具有比光波長更小的奈米級突起或孔隙所形成的高度表面紋理。無論是日出到日落,這種紋理表面均有助於從任何角度有效率地收集到光線。

  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一種簡單的單一步驟製程,能以最小成本提高現有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轉換效率。

  萊斯大學的化學家AndrewBarron與Yen-TienLu採用一種可在室溫下作業的單一步驟製程,取代了以往結合金屬沉積和化學蝕刻的2步驟製程。

  透過化學蝕刻可實現硝酸銅、亞磷酸、氟化氫與水的混合。而當施加在矽晶圓時,亞磷酸縮減銅離子形成銅奈米粒子。這種奈米粒子可從矽晶圓表面吸收電子,使其氧化,並且讓氟化氫在矽晶中燒出倒三角形的奈米孔隙。

  經過微調過程產生了帶有小至590nm孔隙的黑矽層,可穿透99%以上的光線。相形之下,一個未經蝕刻的乾淨矽晶則反射近100%的光線。

  Barron表示,表面突起尖刺仍需採用塗層來與元素隔離,目前研究團隊正致力於找到可縮短目前在實驗室中進行蝕刻需要8小時製程的方法。不過,這種以單一步驟製程簡化黑矽的開發,已經使其較以往的方法更具實用性了。

相關焦點

  • 新式單一步驟製程提高黑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材料生產製程,透過在矽晶蝕刻出奈米級突起或孔隙使達到太陽能電池的陽光最大化,從而讓99%以上的陽光都能接觸到電池活性元素。太陽能面板活性元素吸收的光越多,所產生的能量就越大。但總得有陽光到達才行。目前用來保護活性元素的塗層雖然可讓大部分的光線通過,但有一部份卻會被反射掉。
  • 矽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3%的轉換效率
    矽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3%的轉換效率 中國科技網 發表於 2020-12-04 15:19:12 英國《自然·能源》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報告了首個光轉換效率突破26%的矽太陽能電池
  • 印刷氧化鋁技術在黑矽PERC多晶太陽電池中的應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採用背拋光工藝,其背面刻蝕深度在4.0±0.2 μm,在800~1050 nm的光學波長範圍內,其反射率較常規刻蝕製備的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10% 左右;採用氧化鋁及氮化矽鈍化製備的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WT-2000 測得其少子壽命達到33 μs;開路電壓提升了15.2 mV,短路電流提高了0.372 A,效率達到20.06%
  • 鄭加鎮:協鑫集成多晶黑矽PERC電池已量產 溼法黑矽將極具競爭力
    4月18日,2017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論壇光伏科學家大會在上海舉行,協鑫集成執行總裁鄭加鎮博士在會上詳解了協鑫集成的多晶黑矽PERC電池技術,其溼法黑矽方案(MCCE)將成為協鑫集成極具競爭力的技術方案。
  • 新方案可提高矽太陽能電池效率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美國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型矽太陽能電池方案,通過改變鈍化層材料提高矽電池能量轉化效率的上限,可從目前的約29%提升到35%。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前發布公報說,新電池由該校人員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同行設計,利用「單線態激子裂變」原理,加強對高能光子能量的利用。在太陽能電池中,光子激發材料分子釋放電子,產生電流。通常一個光子只能激發出一個電子,高能光子的剩餘能量會以熱量的形式散失。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期待與矽「聯姻」
    矽是從自然界中沙子、石頭裡提取出來的元素,因為在地球上已經存在幾億年,因此矽電池性能非常穩定。但其在製備過程中能耗高,對環境汙染嚴重,成本比較高。鈣鈦礦電池的優點是可用溶液法製備,如噴墨列印、卷對卷印刷、絲網印刷等,極大降低成本。如果矽電池被鈣鈦礦電池取代的話,電費就相當便宜了。
  • N型太陽能電池的優勢和商業化面臨的挑戰
    目前全球多數矽晶太陽能電池都採用傳統P型標準製程,但P型電池在轉換效率達到22%後,即面臨資本及技術投入邊際效益率遞減效應,轉換效率難再有效增加。其中HJT電池是距離實現大規模量產最近的次世代太陽能電池技術,其優勢不僅在於能量轉換效率高,還在於製程簡單、高溫下發電效率衰減小、可使用薄型化矽晶圓、和低模組封裝損失、可雙面發電等多種優點,成為次世代最被看好的電池技術。而IBC電池,P-N結和電極全部置於電池背面,消除了電池正面柵線的遮光,增加轉換效率,可達到23%以上。
  • 德國研發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的科學家們利用強脈衝光(IPL)處理技術開發了一種無母線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該裝置採用多矽基隧道氧化物鈍化觸點,並在晶圓片的兩側施加。
  • 德國研發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的科學家們利用強脈衝光(IPL)處理技術開發了一種無母線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該裝置採用多矽基隧道氧化物鈍化觸點,並在晶圓片的兩側施加。德國Fraunhofer ISE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利用強脈衝光處理絲網印刷金屬觸點的矽異質結(SHJ)太陽能電池,並聲稱這種方法實現了23.0%的轉換效率。
  • 可吸收太陽光全部波長,最有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可望出爐
    地球每天從太陽獲得的能量,數量級達到 10 的 12 次方瓦,比全地球人類用電量多 1 萬倍,太陽能將會是解決人類能源不足的一大關鍵,可是太陽能電池一直以來都有轉換效率不夠高的問題,目前業界使用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大約是 15%~20%
  • 俄美研製新材料太陽能電池,或能取代矽基電池
    矽基太陽能電池從20世紀中葉研發到現在也有幾十年了,這幾十年中,關於太陽能發電領域一直也沒有什麼革命性的突破。矽基電池雖然非常流行,但是其技術缺陷也十分明顯,比如製作耗能、成本高,電池脆弱、重量大等等。
  • 太陽能電池最新進展:矽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超過26%
    Nature自然科研本周在線發表在《自然-能源》上的研究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 with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s for a photoconversion efficiency over 26%報告了首個光轉換效率(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超過26%的矽太陽能電池
  • 矽薄膜太陽能電池轉化率世界紀錄被刷新
    一個由日本多家研究機構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稱,他們開發出的一種三結薄膜矽太陽能電池獲得了13.6%的穩定轉化效率,成功打破了此前報導的13.44%的世界紀錄
  • 金剛線切割+黑矽+PERC,高效多晶電池效率提升繞不過的三道坎兒!
    黑矽電池,核心是通過刻蝕技術,一方面在常規矽片表面制絨的基礎上形成納米級的小絨面,從而加大陷光的效果降低反射率,增加對光的吸收;另一方面,通過二次刻蝕來降低表面複合,從而將常規電池的轉換效率絕對值提高。
  • 石墨烯、鈣鈦礦和矽——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理想串聯體
    (圖片來源:曼徹斯特大學)羅馬託爾維加塔大學、義大利理工學院(IIT)的研究人員及其附屬機構石墨烯旗艦成員BeDimensional與ENEA合作,成功地將石墨烯與串聯的鈣鈦礦-矽太陽能電池相結合,其效率高達26.3%。
  • 最高效率:黑色太陽能電池板
    太陽能電池顧名思義就是把太陽光轉成電能,有越多太陽光被吸收,就能產生越多的電子。太陽能電池目前最普遍的材料是矽(Si),但矽本身對可見光有40%左右的反射,也就是說照射到矽表面上的太陽光有40%被直接彈回去,無法利用,因此在生產太陽能板射,會在矽表面製作抗反射層,降低反射的損失。反射率越低,就代表越多的光被矽吸收,轉成的電能也越多。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優缺點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科學家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一種鈣鈦礦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或可高達22.1%,為目前市場上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2倍,能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成本。 儘管研究團隊還沒有演示以新材料為原料製造的高效太陽能電池,此項研究已成為此前諸多研究強有力的補充,證明了擁有獨特晶體結構的鈣鈦礦有望改變太陽能產業的面貌。當前市場上佔主流的太陽能電池以矽和碲化鎘為材料,達到目前的轉化效率歷時10多年;而鈣鈦礦只花了短短4年時間的研究,有鑑於此,即使業界保守人士也對鈣鈦礦非常看好。
  • 矽太陽能電池的結構、發電原理及其應用前景
    太陽電池最早問世的是單晶矽太陽電池。矽是地球上極豐富的一種元素,幾乎遍地都有矽 的存在,可說是取之不盡,用矽來製造太陽電池,原料可謂不缺。但是提煉它卻不容易,所以人們在生產單晶矽太陽電池的同時,又研究了多晶矽太陽電池和非晶矽太陽電池,至今 商業規模生產的太陽電池, 還沒有跳出矽的系列。
  • 新一代納米矽太陽能電池
    行者集團2005年到2009年發展戰略是:建立全中國最大的太陽能的裝備企業;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生產板基地若干;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若干,並且實現與國家的電網併網發電。
  • 美國研發超高速鈣鈦礦製程,12公尺太陽能薄膜一分鐘製成!
    鈣鈦礦太陽能身具轉換效率高、製程相對簡易與環保優勢,但在實現規模商業化、更普及之前,得解決不穩定與加速製造速度等問題,以免跨不出「死亡之谷」,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