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

2021-01-08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深圳12月17日電(記者 王攀)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美國《自然·遺傳學》上。該研究通過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方法描繪出了熊貓完整的演化史輪廓,並指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熊貓瀕危的主要因素,同時也為其他瀕危動物建立了一種較好的評價和保護方法。

    熊貓演化的譜系歷史可以追溯到800萬年前。現在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600只。在該項研究中,科研人員依據基因組信息確定現有的熊貓可劃分為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涼山三個遺傳系,通過構建大熊貓從起源到如今的演化歷史,揭示出期間所經歷的兩次種群擴張、兩次瓶頸和兩次種群分化現象。

    此外,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熊貓的種群波動,但近期的人類活動則是導致熊貓種群分化和數量嚴重下降的主要因素。

    研究人員在對熊貓適應性的研究中發現,秦嶺熊貓和非秦嶺熊貓分別經歷了定向選擇和平衡選擇。比如,相比於非秦嶺熊貓,秦嶺熊貓感受苦味的味覺基因受到定向選擇,從而傾向於食用更多的竹葉,而竹葉比竹子其他部分含有更多的生物鹼;同樣,其嗅覺受體也表現為類似的正向選擇。而在非秦嶺種群中,則很少發生這種定向選擇,這表明在岷山和邛崍—大小相嶺—涼山熊貓之間存在更少的選擇過程,這與其較低的種間異質性和遺傳差異是一致的。

    華大基因該項目負責人趙山岑表示:「早在800萬年前大熊貓就已經出現了,曾經在秦代之前還一度繁盛,而如今卻已瀕臨滅絕。我們採用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的方法,結合諸多古生物學及歷史學證據,描繪了熊貓受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的演化歷史,熊貓在當前幾個山系的種群結構以及在此過程中的不同適應性策略,為熊貓保護提供一定方向,為其他瀕危動物的評價與保護提供方法。」

相關焦點

  • 【廣州日報】熊貓完整演化史繪出
    12月17日,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相關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該研究通過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方法描繪出了熊貓完整的演化史輪廓,並指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熊貓瀕危的主要因素。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據報導,日前科學家們通過對863個基因組的研究分析,終於搞清楚了家雞的起源問題,並發現大約在9500年之前,古人類就開始馴化家雞了,將它從滇南亞種原雞中分離出來,這項成果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研究》雜誌上。
  • 科學網—琥珀揭示蛉類幼蟲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   蛉類幼蟲復原圖 楊定華繪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覆物行為(主動利用環境中的各種材料遮蓋軀體)是昆蟲偽裝術中最奇特、最複雜的一類。該行為的化石證據極其稀少,因此學術界對該行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2016年曾在《科學進展》發文,揭示了1億年前的緬甸、法國和黎巴嫩琥珀中蛉類幼蟲的覆物行為。
  • 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原標題: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將生命的演化史,全面地連接起來,因為這樣能夠讓人類知道自己的過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人類。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
  • 科學家發現膜質翅膀恐龍 距今1.63億年
    長臂混元龍復原圖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具有膜質翅膀的恐龍央視網消息:日前,我國科學家通過在晚侏羅世地層獲得的一件新化石——長臂渾元龍,揭示了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這一成果今天(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
  • 廣州海洋局專家揭示南海北部水合物演化史
    ◎鄧義楠/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近日在國際著名礦床期刊《礦床地質論評》在線發表合作科研成果,初步揭示了南海北部二十萬年以來水合物演化歷史。冷泉普遍存在於大陸邊緣,與天然氣水合物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資源和環境意義,但關於南海水合物演化史及其引起的海洋環境響應至今仍未可知。廣州海洋局科研人員對東沙海域冷泉碳酸鹽巖樣品進行了系統的地球化學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存在三大期甲烷滲漏事件。
  • 人類演化史關鍵「拼圖」現身!
    通過構建演化關係,我們將這件化石歸入丹尼索瓦人或其近親種。」共同與國外合作者開展古蛋白分析的蘭大博士生夏歡說。關於這件化石的研究成果2019年5月發表於《自然》期刊,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和肯定。丹尼索瓦人,一個2010年才被確定的一支新的古人類種群。彼時唯一的已知線索,僅是發現於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裡的一節指骨化石和幾塊破碎的牙齒。
  • 《人類起源的故事》:混血融合是人類演化史的主旋律
    隨著對古人類DNA研究的突破,人類起源和演化史正在被重寫,《人類起源的故事》正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它通過對古人類DNA的研究考察探索世界各地區人群的演變史,並揭示出混血融合才是人類演化的主旋律。作為一名科學家,當我集中於古DNA研究時,很多人都建議我寫本書,都被我以科研工作忙為由給拒絕了。後來,我逐漸意識到,需要有一本書來幫助人們理解古DNA的科學發現,因為,報紙雜誌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已無法滿足大眾讀者的需要。
  • 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
  •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5-07 07:55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科學家揭示酒精依賴者的神經免疫適應性機制
    慢性長期酒精暴露會在大腦中引起神經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對酒精產生適應性,並促進對酒精的依賴。目前研究表明與成癮相關的關鍵腦區神經元活動的持續變化也參與其中。此外,米諾環素、託吡酯和吡格列酮等抗炎藥在動物酒精模型中明顯減少飲酒行為,這就表明抗炎藥具有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潛能。
  • 我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
    我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  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原來是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焦點。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多位科學家發布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發現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成功揭示了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了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地球上的生命從誕生,到海洋出現,再到出現原核生命、真核生命,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漫長進化。
  • 任戰利研究團隊: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是盆地動力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其控制著油氣生成及成藏。沉積盆地熱演化史研究不僅對盆地動力學、大地構造及演化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油氣等多種礦產資源形成研究有重要實用價值。以任戰利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我國沉積盆地熱演化史恢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創新成果。
  •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2018-08-23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生命演化史上那些著名的「群」
    澄江動物群 還怪誕蟲一個"清白"年齡:大約5.3億歲籍貫:中國雲南省澂江縣住址:鳳麓鎮帽天山出道時間:1984年代表作:怪誕蟲澄江動物群是澄江動物群以多門類動物軟碟機體化石的特殊保存為特徵,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寶庫。我國科學家在澄江發現的怪誕蟲化石及對其進行的研究,修正了古生物學界對這種生物的錯誤認識。怪誕蟲屬於葉足動物門,是寒武紀最著名的動物。由於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當英國古生物學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怪誕蟲身體上規則分布的兩排刺時,誤當成了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