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史上那些著名的「群」

2020-11-04 第二教育網

藍田生物群

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進2000萬年

年齡:大約6億歲

籍貫:中國安徽省休寧縣

住址:藍田鎮

出道時間:2011年

在現今生物圈中,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肉眼可見的生命,幾乎都是多細胞宏體生物,也是常說的"高等生命"。

安徽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生物群,時代屬於埃迪卡拉紀早期,年齡限定在距今6.35億—5.8億年之間。而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宏體生物組合是在澳大利亞等地發現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藍田生物群不但包含了形態多樣的扇狀和叢狀生長的海藻,也有具觸手和類似腸道特徵、形態可與現代腔腸動物或蠕蟲類相比較的動物。藍田生物群的發現將地球上多細胞"高等生命"的起源向前推進了近2000萬年。

埃迪卡拉生物群

生命演化中一次錯誤的實驗

年齡:大約5.5億歲

籍貫:澳大利亞南部南澳大利亞州

住址:弗林德斯山脈埃迪卡拉山

出道時間:1947年

代表作:狄更遜蟲

埃迪卡拉生物群因為在南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被發現而得名。

埃迪卡拉生物群和甕安生物群的發現,被學界視為點亮了生命的火炬,迎來了動物世界的黎明,寒武紀初期,各門類動物突然大量出現,呈現"生命大爆發"的前奏。

不幸的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地球生命演化過程中一次失敗的"實驗",這些生物與之後出現的生物沒有進化上的聯繫,但它證明了在寒武紀之前,地球上是存在生命的,而且有化石證據。

澄江動物群

怪誕蟲一個"清白"

年齡:大約5.3億歲

籍貫:中國雲南省澂江縣

住址:鳳麓鎮帽天山

出道時間:1984年

代表作:怪誕蟲

澄江動物群是寒武紀大爆發的重要見證,這裡不僅保存了生物的硬體組織,也保存了大量軟體生物化石,生動展示出了完整的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澄江動物群以多門類動物軟碟機體化石的特殊保存為特徵,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寶庫。

我國科學家在澄江發現的怪誕蟲化石及對其進行的研究,修正了古生物學界對這種生物的錯誤認識。怪誕蟲屬於葉足動物門,是寒武紀最著名的動物。

由於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當英國古生物學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怪誕蟲身體上規則分布的兩排刺時,誤當成了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他認為這樣的奇幻生物"只有做夢才能夢到",所以命名為怪誕蟲。我國科學家的研究訂正了這一錯誤,並且發現,不僅上下顛倒,怪誕蟲的頭尾也被弄錯了。

布爾吉斯生物群

寒武紀海洋中那株搖曳的鬱金香

年齡:大約5億歲

籍貫:加拿大大卑詩省

住址:落基山脈布爾吉斯山

出道時間:1909年

代表作:寒武紀鬱金香

(Siphusauctum gregarium)

加拿大布爾吉斯生物群,被發現於加拿大的大卑詩省,與中國貴州凱裡生物群、雲南澄江生物群構成世界三大頁巖型生物群,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提供了證據。

近期,加拿大布爾吉斯生物群研究又有了新的發現——一種生活於5億多年前的中寒武世奇怪生物,它被命名為Siphusauctum gregarium,是一類形狀像鬱金香的、長約20釐米的生物,擁有濾食性的取食器官。它們通常群居而生,因此經常會在一塊巖石上發現大量的化石標本。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
    新華社深圳12月17日電(記者 王攀)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美國《自然·遺傳學》上。該研究通過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方法描繪出了熊貓完整的演化史輪廓,並指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熊貓瀕危的主要因素,同時也為其他瀕危動物建立了一種較好的評價和保護方法。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比作一天,最早的生命大約在凌晨4點就已經誕生,而到了晚上21點生命才開始繁榮,即我們所熟知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而在23點59分56秒才出現人類地質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生命繁榮的場景卻被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和滄海桑田的變化,逐漸被塵封在泥土裡,失去了聲息。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比作一天,最早的生命大約在凌晨4點就已經誕生,而到了晚上21點生命才開始繁榮,即我們所熟知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而在23點59分56秒才出現人類 地質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生命繁榮的場景卻被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和滄海桑田的變化,逐漸被塵封在泥土裡,失去了聲息。
  • 科普|盤點那些你不知道的動物演化史
    多少生命走過卻沒有留下痕跡,有多少生命只是留下了謎一般的軀殼,但卻有些幸運兒僥倖得以沉睡幾億年的光陰。  每一段生命都是奇蹟,每一種生物的演化更是奇蹟,人類的想像總是趕不上大自然的神奇。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那些奇蹟般的動物演化史。
  • 從外星生命角度看地球演化史--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外星生命角度看地球演化史2020-10-29 21:35:00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太陽系外的行星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 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原標題: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從學習的角度看生命演化史,古細菌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高等動物的?
    最近看到一個從學習的角度看生命演化史的假說,非常有趣,介紹給大家。 生命演化史最後一個生命的普遍祖先(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簡稱為LUCA。LUCA並不是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而是當時唯一仍然有活後代的生物。
  • 《人類起源的故事》:混血融合是人類演化史的主旋律
    隨著對古人類DNA研究的突破,人類起源和演化史正在被重寫,《人類起源的故事》正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它通過對古人類DNA的研究考察探索世界各地區人群的演變史,並揭示出混血融合才是人類演化的主旋律。我們致敬作者大衛·賴克,他以科學的實證和人文的情懷,破解了種族神話臆想的「純種」傳說,並直言不諱地批評了那些試圖將人群間差異「種族化」的謬論。答謝辭獲悉我的新書入選「2019新京報年度推薦榜」,我深感榮幸!
  • 它們存在時間短暫 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
    它們與其它三葉蟲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特立獨行;它們生活在海底,卻長著一對長長的兔耳朵;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 它們與其它三葉蟲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特立獨行;它們生活在海底,卻長著「一對長長的兔耳朵」;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科技日報記者11月2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
  • 【廣州日報】熊貓完整演化史繪出
    12月17日,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相關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該研究通過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方法描繪出了熊貓完整的演化史輪廓,並指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熊貓瀕危的主要因素。
  • 中國更新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貴州三疊紀化石群、黃果樹瀑布齊上榜
    ,包括生命記載和地貌演變中的重要地質過程或顯著的地質或地貌特徵網站:http://whc.unesco.org/en/tentativelists/6380/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提名地包括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含黃果樹瀑布、滴水灘瀑布、高蕩古村
  • 生命的躍升:40億年演化史的十大發明,重現地球上生命的歷史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生命的躍升》。作者尼克·萊恩,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倫敦大學學院遺傳、演化與環境系教授,專門研究生物進化。這本內容豐富的作品試圖解讀進化論的十個偉大「發明」,從生命的原初,經過它的創造期,到它的終結。在整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非同一般的神來之筆,如DNA、光合作用、視力和意識。
  • 中德學者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根基部位,對研究高等動物類群起源和演化意義重大,但它們的早期演化史卻鮮為人知。
  • 隨心所欲的演化路線,生物史上最奇特的動物類群,棘皮動物
    之前我們在了解海星的時候提到了一個名字「棘皮動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棘皮動物以及棘皮動物的演化史。一般來說,科學家們把一些動物歸類為同一個類群,最大的一個依據就是這些動物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徵。
  • 地球生物的演化史上,曾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地球生物的演化史上,曾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在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期出現了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大滅絕,來自蘇黎世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根據最新的研究認為全球氣候在這個時期變得非常寒冷,之後卻又非常溫暖,然後再次降溫。
  • 地球生命史上的懸案: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生命物種為何爆發般出現
    說起生物大爆炸,對生物學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並不清楚,其實在生命史上經歷過一段謎一般的時期,這一段時期中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突然就繁盛起來,十分突然而又沒有來由,很多物種突然就那麼出現了,至今不知道這些生物種類的來自於哪裡,一直到現在這個謎題都是一個懸案。
  • 廣州海洋局專家揭示南海北部水合物演化史
    ◎鄧義楠/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近日在國際著名礦床期刊《礦床地質論評》在線發表合作科研成果,初步揭示了南海北部二十萬年以來水合物演化歷史。冷泉普遍存在於大陸邊緣,與天然氣水合物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資源和環境意義,但關於南海水合物演化史及其引起的海洋環境響應至今仍未可知。廣州海洋局科研人員對東沙海域冷泉碳酸鹽巖樣品進行了系統的地球化學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存在三大期甲烷滲漏事件。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快報記者 胡玉梅本版圖片由古生物所提供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生命飛躍演變的節點在哪裡國際上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著答案「大約在38億~42億年前,生命開始起源。在澳大利亞,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髮絲大小的生物,可以證明。」袁訓來說,地球如今已有46億年,這期間,地球上的生命在不斷地演化著。最早,生命都是單細胞體。
  • 任戰利研究團隊: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延長石油等多個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筆者針對銀額盆地蘇紅圖拗陷油氣勘探面臨的沉積構造熱演化史、油氣成藏成藏規律、油氣勘探潛力等難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研究成果。在對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提煉和升華基礎上,完成了《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任戰利,陳志鵬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2)一書。
  • 地球演化史——地質年代表
    所以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地球的演化史。        宇宙是充滿奧秘的,作為宇宙的及其微小的分子,地球的發展歷史也同樣充滿奇幻,像極了我們的中國歷史,地球在演化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張表格—地質年代表。它是經過各國地質學家近兩個世紀的努力不斷完善而形成(不瞞大家,這張表格至今仍舊在不斷得到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