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強大了!詳解基因檢測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

2021-01-08 騰訊網

我國對基因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和應用高度關注,此前出臺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都對未來我國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做出了系統性的規劃和政策支持。

國內多家企業負責人和研究機構表示,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等技術已進入成熟期,並開始逐漸應用於疾病篩查、癌症治療、慢性病治療等領域。

人類目前確定的基因約2.1萬個

人體內大約有10個細胞,細胞構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但是這些細胞內有一樣東西是相同的,就是細胞核裡面的DNA(即脫氧核糖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由4種核苷酸構成。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人體細胞裡共有23對(46條)染色體,含有約2.1萬個基因。

染色體就是人類生命的圖紙,基因就是圖紙上的符號。每一條染色體上只有一個DNA分子,基因就是一些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除此之外還有線粒體,儘管很小,只有37個基因,但也發揮一些功能,是人體基因組的一部分。簡而言之,46條染色體和部分線粒體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人類的基因組。

基因控制胚胎發育

人體的基因精確地控制著胚胎發育分化的每個步驟,個體在胚胎的時候,從精子、卵子形成的一瞬間開始,什麼時候由一個細胞到兩個細胞,哪個細胞到什麼時間點分化,都由基因精準控制著。比如心臟的發育,它從精子和卵子一結合,到第六周時心臟開始跳動,如果這個時間出現問題的話,孩子出生後就會得先天性心臟病。

所以,基因精確地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人體組織、器官、生長、發育和分化的高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會發生缺陷。

基因決定人類最多活到150歲

為什麼人最多能活到150歲?這是根據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度測算出來的。端粒是保護染色體穩定和完整的,隨著人體變老,端粒會越來越短,通過測定端粒的長度和端粒酶的活性,可以評價和預測衰老的進展。目前國外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讓端粒延長的酶,稱為端粒酶,一旦在人體試驗成功,那活到150歲就可能成為現實。現在,你不妨想想你150歲的樣子。

腫瘤本質是基因發生變異

由基因發生變化導致的人類疾病共有1萬多種。比如腫瘤,腫瘤的產生百分之百都是因為基因發生變化,應該說,人類得腫瘤是必然的,不得腫瘤才是偶然的,如果人類有足夠的時間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會得腫瘤。

因為人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新,新生的細胞是按照基因的模板複製,在整個複製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差錯,基因差錯的結果就導致了腫瘤的發生。

疾病易感基因可決定是否易患傳染病

有人說傳染病與基因沒有關係,此說法不正確。因為每個人的免疫力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決定著每個個體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比如,在歐洲群體當中有5%的人不得愛滋病,因為愛滋病的病毒要想進入到人體細胞內,首先要和細胞接觸,也就是受體,有5%的人編碼受體的基因存在5個鹼基缺失,也就是沒有對這種病毒「開門」,所以愛滋病病毒根本進不到這個細胞中去,即便將愛滋病的病毒打到這些人的血液裡面去,他們也不會得病。除了愛滋病,B肝、C肝、白喉都有這樣的情況。概括來說:個體是否得遺傳病、非遺傳病、腫瘤、非腫瘤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疤痕體質由基因決定

有人會問外傷與基因有什麼關係?傷口的癒合情況每個人都不同,醫生經常會說個體差異,實際上,個體差異就是由基因決定的。是否是疤痕體質完全由基因決定,個體抵抗病原體的能力,也是由基因決定。為什麼有的人傷口易感染,有的人不易感染,包括外傷癒合的好壞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能不能喝酒基因說了算

有些人滴酒不沾,有些人卻千杯不醉。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實際上就是人體內的「飲酒基因」在起作用,人體15號染色體上部分基因與喝醉程度緊密相關,是一群基因在起作用,經過複雜的變化過程後,影響人對酒精的反應度,從而決定這個人是否能喝酒。

也就是說酒量大小及有無酒癮,絕非後天鍛鍊養成的,而是由飲酒基因所決定。有趣的是,飲酒基因能隨繁殖代代遺傳。換言之,老爸能喝一斤,兒子肯定少不了八兩。

美麗基因決定護膚品是否有效

同樣一款護膚品,有的人用效果頗佳,有的人用卻毫無起色,包括每個人的皮膚好壞,都是皮膚基因在起作用。

其中MMP1基因與人體膠原蛋白分解、皮膚透明度和彈性相關,對應的功能是「抗皺紋」;GPX1基因與機體解毒能力、色斑形成相關,對應的功能是「抗色斑」;SOD2基因與體內抗氧化力相關,對應的功能是「抗氧化」。這些基因檢測結果分為「正常」和「弱」,比如MMP1檢測結果為「弱」,說明檢測人即便選擇撫平皺紋的美容產品,效果也不會很好。

肥胖基因主宰人類胖瘦

人體身材各有不同,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這僅僅是表面上看到的特徵,而內在的特徵,比如:血型、血糖、血脂等指標,有的完全由基因決定,有的則是環境產生的一點點影響。

胖人想瘦身,方法試了千百種,同樣一種減肥方法對另一個人卻不奏效,甚至有的人喝涼水都發胖,實際上這也是基因決定的。

其中β3AR基因與糖類代謝相關,基因檢測對應的是「內臟性肥胖」;UCP1基因與脂質代謝相關,基因檢測對應的是「下半身發胖」;β2AR基因與熱量代謝蛋白消耗相關,基因檢測對應的是「不易生長肌肉」。

兒童天賦基因決定孩子未來成長軌跡

每個孩子的潛能都是一個巨大寶藏,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決定人社會軌跡千差萬別。上帝是公平的,賦予每個人獨特的潛質和天賦。天賦基因檢測,用科學的方式了解兒童與生俱來的優勢基因,發掘孩子的天賦優勢,為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使孩子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基因檢測可早幹預遺傳性疾病

遺傳病疾病比如苯丙酮尿症,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病人基因當中的一個點發生了變化,症狀為孩子剛出生時並沒有問題,當該基因發生變化後,每天吃的食物當中有一種叫苯丙氨酸的胺基酸,孩子不能代謝,1歲左右時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症狀,身體、代謝、智力等各方面出現問題,導致該兒童智力低下。如果這個孩子在出生後給他做一下基因檢測,得知患有苯丙酮尿症,將其日常所食用食物中的苯丙氨酸去掉,這個孩子一生基本沒問題,和正常人差不多。類似的疾病很多,比如遺傳性耳聾等,儘早發現、儘早幹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兒童缺陷的發生。

腫瘤靶向用藥篩查可瞄準靶向藥物治療

腫瘤是人類的第一殺手,目前至少有百餘種腫瘤,按照以往的手術、治療、化療方式,對腫瘤即使有一定效果,但最後避免不了還是死亡。隨著基因組序技術的發展,人類設計生產出專門針對導致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腫瘤靶向藥物利用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基因差異,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最後使腫瘤細胞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

為什麼要做腫瘤靶向用藥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和分析靶向藥物相關基因的突變狀態,從而幫助醫生為患者篩選出最可能從中受益的靶向藥物,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華夏基因

中國健康產業的領航者

擁有基因檢測+幹預矯正+持續健康管理的完整產品體系

相關焦點

  • 基因檢測,是健康管理的起點
    基因組計劃,被譽為人類為了探索自身的奧秘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是繼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2002年英國開始實施一套全面的基因篩檢制度。2003年,歐盟已有70多萬人進行了基因檢測實驗。在加拿大,針對部分腫瘤的基因檢測已成為常規檢測手段,而全部費用由國家支付。業內專家預計,中國在未來五到十年內認識到基因檢測重要性的人數將達到總人口數的15%-20%。也就是說,到時候,基因檢測可能會像普通體檢一樣普及。
  • 圓基因,讓基因檢測為健康服務
    從生物學上來講,基因是一條核苷酸序列,它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無論是人、動物或是植物,所有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基因的遺傳性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以人類為例,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尤為明顯。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從「生」前開始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科學院...
    【每日科技網】  3月24日,2010年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卓越科學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楊煥明院士做客杭州科學大講堂第128講,作「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健康中國」的主題科普講座。
  • 做了質量低劣的基因檢測怎麼辦?——上次兩個檢測結果對比的後續
    ,由於市場魚龍混雜,重要性也不夠不在我討論的範圍。由於基因檢測的專業性和重要性,之前我一直在跟大家強調,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檢測公司,及如何用合理價格做檢測項目。 大家都知道目前對於腫瘤的內科治療無外乎化療、靶向和免疫,尤其是後兩者在越來越多的腫瘤治療中體現出堪比治癒的治療效果。一些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甚至已經取代化療作為首選方案。
  • 基因檢測增長迅猛,「微基因」突破「芯」技術,構建基因+健康管理生態
    經過接近十年的市場教育,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基因檢測的價值。在美國,近幾年個人基因檢測服務市場增速極快,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 23andMe、主打祖源服務的 AncestryDNA 等公司,檢測人數已超過 2500 萬。而在我國,大眾市場對基因檢測的接受度也開始提高。
  • 不是誰都需要做「腫瘤基因檢測」
    近幾年,從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朱莉因檢出基因突變,為降低患癌風險,接受了雙側乳腺切除手術,到歌手鄧紫棋因家族有癌症病史,做了基因檢測。不少人第一次知道「腫瘤基因檢測」,都是從這些明星名人開始的。但什麼是基因檢測?基因檢測適合所有人嗎?
  • 華大基因王俊:基因技術如何改變人類健康?
    而想要研究清楚絕大多數複雜疾病,需要100萬人基因的研究,如果這些研究完成,可以在所有數據的基礎上,預知未來健康走向,這種預知可以促進一些改變。王俊稱,1999年中國華大基因參與了1%人類基因組計劃。當時測序需要10億美金,最近已經降成1萬美金,仍然很貴;要搜集100萬人的數據仍然很貴,現在可以做到1000美金,估計明年會推出500美金可以測定一個人的完整基因。
  • 科學網—一本厚厚的腫瘤基因檢測報告為何「沒有用」?
    比如,部分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樣本中都會出現EGFR基因的特定變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檢測到21號外顯子上的L858R突變,患者會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採用相應的EGFR-TKI類靶向藥物,很大機會能獲益。 一般來說,雖然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裡總能看到大約100~300個非同義突變,但是只有大概20%的患者能檢測到EGFR變異。
  • 23魔方CEO周坤:讓基因檢測維護健康中國的優質基因
    基因檢測,從歐美到中國漸進的健康消費升級 對大多數人來說,聽說過基因檢測,是因為好萊塢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了自身攜帶的致癌基因 -- BRCA1,面對高達87%的乳腺癌發病機率,選擇了預防性的雙側乳腺切除手術,將癌症扼殺在搖籃裡。 每個人都有30億對鹼基代碼,這些代碼構成了每個人獨有的基因數據。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A:不能說完全沒有參考作用,這些分析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但不同的檢測項目準確率不一樣。原因有幾點:1.現在市面上的基因檢測因為要控制成本,用的不是最強大的儀器,和最強大的方法,所以原始數據可能不完全準確。
  • 基因檢測增長迅猛,「微基因」突破「芯」技術,構建基因+健康管理生態
    經過接近十年的市場教育,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基因檢測的價值。在美國,近幾年個人基因檢測服務市場增速極快,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 23andMe、主打祖源服務的 AncestryDNA 等公司,檢測人數已超過 2500 萬。而在我國,大眾市場對基因檢測的接受度也開始提高。
  • 美國人類遺傳協會給兒童基因檢測的8大建議
    該報告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報告主要對1995年《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和《美國大學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關於此類研究做出修正。報告的作者Jeffrey Botkin 稱,當時關於基因檢測如何影響兒童及其家庭這方面的數據收集有限,人們認為除非檢測所得數據可為孩子提供及時的醫療福利,否則基因測序應該延遲到成年期。
  • 300元的基因檢測,靠不靠譜?
    自古以來,人類就熱衷探索關於自身遺傳與進化的奧秘,而基因是解開遺傳密碼的重要載體。如果探究基因檢測的歷史,能夠追溯到1985年由美國科學家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2003年,人類基因組最終版本的完成,預示著人體中95%的基因組能夠被測序,由此,基因檢測的商業化大門也被悄悄打開。
  • 楊爽:基因檢測讓「防大於治」為守護生命健康發揮更大作用
    華大成立於1999年,當時是作為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研機構,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人類一代代生命的傳承靠的是基因組的密碼系統。人類對它的破譯,實際是從1990年發起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中國也是作為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參與到項目中。人類基因組項目由6個國家的科學家用了13年的時間完成。
  • 楊爽:基因檢測讓「防大於治」 為守護生命健康發揮更大作用
    華大成立於1999年,當時是作為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研機構,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人類一代代生命的傳承靠的是基因組的密碼系統。人類對它的破譯,實際是從1990年發起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中國也是作為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參與到項目中。
  • 會議紀實 | 「解碼生命」的背後,是人類與疾病「較量」的強大武器
    ,儘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我們在這場「殊死較量」中逐漸變得強大,但遠未贏得勝利。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在當時國內有關知識尚未普及的情況下,為人們認識和了解基因組計劃的方法和內涵、理解該計劃對解開人類生命密碼的重要性起到了推動作用。  步入新世紀後,生命科學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要將這些變化濃縮並訴諸於紙上,絕非易事。難能可貴的是,賀林院士領銜的這支團隊卻做到了。在發布會上,賀林院士講述了《解碼生命》(第二版)的非凡之處。
  • 識因大健康管理平臺:從基因檢測到精準健康管理
    識因大健康管理平臺的出現,有望改變人們管理健康的方式——防病於未然、個體健康預測、全身抗衰管理、預防疾病、防治癌症、健康管理規劃等。識因大健康管理平臺本著大健康和預防為主的理念,將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移動醫療、健康管理及其他醫療健康服務有效結合,著力為用戶提供移動互聯、中西醫結合、預防為主,關愛健康的一體化醫療健康服務。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題:「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作者 鄭瑩瑩  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基因編輯被視為敏感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人類是否需要基因編輯?什麼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怎樣檢測技術安全性?
  • 海龜大健康國譜基因和23魔方,基因檢測公司新貴
    時下,健康產業領域以基因檢測技術最受關注。基因檢測通過科研設備對血液、體液、細胞、DNA進行檢測,判斷一個人的疾病風險、血緣關係、天賦潛能等等。在疾病風險方面,它不僅可以了解到現在的機體狀態,還可以分析出高發病種、家族病史,實現提前10年預知患病風險,它被譽為是「生命的說明書」,讓一切隱藏、潛在的風險都可以被及時發現、有效幹預、直至治癒去除。
  • 揭開基因檢測的面紗:預測疾病 倫理困境
    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攝   自從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預防乳癌,基因檢測瞬間火起來了。從2007年以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科研機構到商業公司,市場和對人體探秘的需求都推動基因檢測技術突飛猛進。這項前沿技術到底靠譜嗎?從基因可以預見未來的健康情況嗎?如果有致病基因,你願意知道這樣的信息嗎?基因會帶來量身定做的個性化醫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