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回望2019 :你不可錯過的10大生物製藥行業新聞 2020年1月2日 11:17:37 智通財經網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醫藥魔方」。原文標題《回望2019 :你不可錯過的10大生物製藥行業新聞》。
近日,BioSpace回顧了2019年10大新聞事件,本文對此進行編譯,以饗讀者。
Biogen的阿爾茲海默症新藥
在過去的幾年裡,隨著多家公司接連宣告阿爾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發失敗,Biogen(BIIB.US)的aducanumab成為了最後的希望。
然而,2019年3月,Biogen及其合作夥伴日本生物製藥公司Eisai(衛材)宣布:將停止針對aducanumab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兩項全球III期臨床試驗ENGAGE和EMERGE,以及EVOLVEII期試驗和PRIME Ib期長期試驗。其原因在於獨立數據監測委員在對這些試驗進行無效性分析(futility analysis)後表示,很難達到其主要終點。 10月22日,這兩家公司卻再次宣布,EMERGE III期試驗中aducanumab高劑量組達到其主要終點,且高劑量組部分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在包括記憶力、方向感和語言等在內的認知和功能指標上有了明顯改善,並在生活活動方面也表現明顯益處。該公司在與美國FDA進行進一步地討論後表示,計劃將在2020年初提交生物製品許可上市申請,並將繼續與包括歐洲和日本在內的國際市場監管機構進行協商。 12月5日,Biogen公司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第12屆阿爾茲海默症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公開了aducanumab試驗的全部數據。學界和投資界並沒有被這一消息衝昏頭腦,大多數人仍保持審慎態度。他們認為儘管出現了一些讓人令人激動的積極數據,但兩項試驗中仍存在令人擔憂的安全信號和混合結果,可能影響FDA是否批准其上市申請。 aducanumab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提供了新的希望,但這一新藥的「過山車式經歷」仍在繼續……
Keytruda成為腫瘤治療的基石
今年6月,默沙東(MRK.US)首席商務官Frank Clyburn在5年來首個投資者日會議上表示,在不久的未來,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將成為一種基礎性的癌症治療方法。「目前我們的臨床試驗涉及到了25種不同類型的癌症……而Keytruda正在改變當今患者的治療方式。」儘管彼時許多分析師對該公司過度依賴該產品而感到擔憂,但隨著Keytruda適應症的不斷獲批,Clyburn的這些預言被證明不是為了哄抬股價而誇下的海口。
有分析家認為,Keytruda即將取代Humira(2023年失去美國市場專利保護)在2025年之後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大的藥物。並且,Keytruda 自2014年以來已經獲得了20多項適應症批准,隨著2020年的到來,Keytruda也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批准,有望在未來獲得更多收入。 Keytruda在中美兩國的適應症獲批情況
(註:不完全統計)
大型併購年
併購是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行業不變的主題。2019年,隨著一些併購案的發生,行業格局也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變化。
2019年交易併購TOP10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1月,BMS宣布將以740億美元收購Celgene。這兩家製藥巨頭的「強強聯手」創造了腫瘤學、血液學、免疫學和心血管疾病領域的巨擘。自合併以來,BMS先後獲批了一些藥物上市,其中包括由Celgene開發,已被FDA批准用於治療患有β地中海貧血症的成年患者的Reblozyl(luspatercept-AAMT)。 6月,AbbVie宣布斥資630億美元收購肉毒桿菌生產商艾爾建(Allergan)。達成最終交易協議時,艾伯維方面表示,艾爾建現有管線和產品的增加將立即為公司的產品布局帶來更大的效益規模,以減少目前對重磅藥物Humira的過度依賴。自合併後,該公司將在免疫學、血液腫瘤學、醫學美學、神經科學、婦女健康、眼睛護理和病毒學方面擁有一些產品的特許經營權。 儘管以上兩個事件是2019年最大手筆的併購案,但還有一些併購案,也在影響著整個生物技術領域的風雲變化。例如:Mylan與輝瑞(PFE.US)普強(Upjohn)的合併。這一新公司將通過整合原兩家公司高度互補的業務,進一步拓展市場。全新的產品管線中將出現許多知名品牌,如預計Epi-Pen,Viagra,Lipitor,Celebrex等,預計將在2020年收入達到200億美元。
一項30億美元的交易
2019年1月, BMS豪擲740億美元收購Celgene成為本年度最大手筆的交易。9月,日本住友製藥株式會社(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與Roivant Science公司所達成的一項高達30億美元的交易也頗受圈內人的關注。
日本住友製藥以30億美元的預付款買下Roivant Sciences公司旗下5家「Vant系」子公司,同時,住友製藥還將獲得Roivant公司10% 的股份,以及收購另外6家企業的選擇權。
根據交易細節披露,日本住友製藥將新建一家公司,將已收購的Myovant Sciences (女性健康和前列腺癌)、Urovant Sciences (泌尿系統疾病)、Enzyvant Therapeutics (兒童罕見疾病)、Altavant Sciences (呼吸系統罕見疾病) ,以及Spirovant Sciences(囊性纖維化的基因療法)這5家公司納入到統一管理中。同時,這家新公司將由前基因泰克高管、Roivant的執行主席Myrtle Potter暫為管理運營。
此外,除了30億美元的預付款,日本住友製藥還將需要為Myovant Sciences公司提供3.5億的貸款,用於治療子宮肌瘤臨床III候選藥物relugolix的後續研究及上市申請;以及為Urovant Sciences公司提供2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膀胱過度活動症藥物vibegron的後續開發。
未來,如果日本住友製藥行使繼續收購其他6家公司的選擇權,還有望在2020年到2022年間獲得超過25種在研藥物的開發工作,以及Roivant專有技術平臺DrugOme和Digital Innovation的使用權。
賀建奎事件一年後
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聲稱,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了7對夫婦的胚胎DNA,並創造出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雙胞胎,引發基因編輯倫理醜聞。 對此,2019年3月13日,包括張峰、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內的7個國家的18位領先研究人員和生物倫理學家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Adopt a moratorium on heritable genome editing》,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暫停人類生殖系基因編輯的所有臨床用途。同時他們還表示:「『全球暫停』並不意味著永久禁止。相反,我們呼籲建立一個國際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各國在保留自己決定權的同時,自願承諾除非滿足某些條件,否則不予批准任何臨床生殖系的基因編輯試驗。」 2019年12月30日,據新華社報導,「基因編輯嬰兒」案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分別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全球首款伊波拉疫苗獲批
2019年11月11日,歐盟委員會(EC)批准默沙東(Merck & Co)的伊波拉疫苗Ervebo(V920)上市,成為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伊波拉疫苗。12月19日, FDA同樣宣布批准Ervebo上市,成為了FDA批准的首款用於18歲及以上人群的主動免疫,以預防薩伊型伊波拉病毒(Ebola Zaire)引起的伊波拉病毒病(EVD)。 2018年8月以來,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了該地區有史以來第二大的伊波拉疫情,在此期間約有2000多人死於該疾病。在該疫苗獲批之前,默沙東便為該地區提供了該疫苗的大量研究製劑,並完成了超25萬人次的疫苗接種。
此外,強生旗下的楊森製藥公司也正在開發另外一種伊波拉疫苗,該疫苗目前已給予剛果東部戈馬市中的5萬人使用。與默克1針疫苗方案相比,強生疫苗需要在首針注射8周後,進行再次注射。該疫苗目前已向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提交了2份營銷授權申請(MAA)。
普渡製藥申請破產
曾經以阿片類止痛藥OxyContin(奧施康定)聞名的普渡製藥(Purdue Pharma),因深陷數千起與阿片類藥物成癮危機有關的訴訟,並無力支付100-120億美元的法律和解費用,從而申請破產。當地政府公開指責了該公司因過度積極推銷處方止痛藥OxyContin,並在該產品的過量風險提示上誤導醫生和患者,進而助長了美國阿片類藥物危機。截止目前美國社會已有數千人因阿片類藥物過量服用而死亡。在普渡製藥申請破產的同時,其資產將被重組為一家新的公司,且新公司的董事會將由債權人選出,由破產法院批准。根據聲明,這家新公司將以幾乎0成本的方式來生產治療阿片成癮的相關藥物,例如納美芬和納洛酮。
致癌物召回年
因出現問題而召回藥物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2019年的較多藥物召回事件似乎都與製藥工藝過程中存在致癌物質有關。自2018年華海藥業的纈沙坦事件後,FDA一直在針對高血壓和心衰藥品(稱為ARB)中的NDMA(N-亞硝基二甲胺)和其他亞硝酸胺類雜質進行調查,並建議召回了許多製造商的多種類型的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產品。 直到2019年9月13日,FDA、EMA發文表示:不僅僅是降壓藥物受到汙染,相關雷尼替丁藥品(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可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經典治療藥物。)中也含有低水平亞硝胺雜質NDMA。於是,雷尼替丁的召迴風波開啟了。
在美國FDA發出安全警告後,陸續有多家跨國藥企自願召回產品並遭受衝擊。先是諾華宣布暫停山德士公司在市場銷售所有含有雷尼替丁的藥物,包括在美銷售的膠囊藥物,涉及26個國家。GSK也宣布,暫停向包括印度在內的全球市場供應雷尼替丁藥物,並啟動召回,以作為預防措施,以待全球正在進行的測試和調查得出結果。其他藥企諸如印度瑞迪博士藥廠、山德士公司、加拿大Apotex製藥公司、印度Strides製藥陸續表示,暫停其雷尼替丁藥物在全球或美國的供應或銷售、自願召回美國境內相關批次、某些規格、相關供應原料生產的雷尼替丁。
HIV治療的持續改善
2018年11月,雅培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HIV毒株,這也是近20年來首次發現的一種新的HIV-1亞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這一新菌株的發現,意味著研究人員或可開發出針對愛滋病的潛在新療法。
自愛滋病在全球流行以來,已有超過7500萬人曾被HIV病毒感染。這一曾經近似「死刑」宣判的疾病,隨著新藥物和新療法的發展,已有超3790萬人得以控制病情並繼續存活下來。
除此之外,今年還有很多針對HIV病毒的新療法獲批。例如,默沙東Pifeltro和Delstrigo被批准聯合用藥治療HIV-1患者;吉利德公司的Descovy被批准用於HIV暴露前預防。此外,還有許多新的療法尚在研發之中,例如,GSK旗下ViiV的Cabotegravir和楊森的rilpivirine聯合用藥;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及其團隊發明的使用CRISPR技術和調節蛋白BRD4的骨髓移植;長非編碼RNA的遺傳修飾等等。
隨著2019年這些潛在療法的發現,將為未來HIV患者的治療帶來更多的選擇。
全球首顆3D仿生心臟
近年來,3D列印技術逐漸成熟。2019年4月,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及各種生物材料成功地列印了第一顆含有血管的3D仿生心臟。 領導該研究的Tal Dvir教授表示:「這顆心臟是由患者的細胞和特定的生物材料製成的。在我們的工藝過程中,這些材料可作為生物墨水(由糖和蛋白質製成的物質),用於複雜組織模型的3D列印。過去人們設法對心臟結構進行3D列印,然而無法列印出相應的細胞或血管。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了未來設計出可替代的個性化組織和器官的潛力。」 這也將意味著,人類已在3D列印器官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發展方向不僅是為了科學研究,也可能是為了器官替代。
(編輯:李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