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八天,票房19億,《中國機長》再一次刷新了中國觀眾對國產災難題材電影的認識。
可是你知道嗎?中國首支空難題材電影,其實早在十九年前就已經被搬上銀幕了。
巧合的是,這部《緊急迫降》與《中國機長》一樣,都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中國機長》的故事,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真實事件改編,而《緊急迫降》的故事,則根據1998年9月10日東方航空MU586迫降事件改編。
兩部電影上映的時間雖然相差了十九年,但是對於觀眾來說,卻是一樣的驚心動魄。
因為早在2000年就被搬上了銀幕,這部《緊急迫降》也有幸成為了中國首支空難題材電影。其電影的成功,也算是為這種特殊題材的電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單以故事而論,《緊急迫降》的聚焦的故事點,在於如何「落」。而《中國機長》則在向觀眾講述,當航班機組與地面失去聯繫之後,如何臨機決斷處置遭遇的險情。
當然,無論是哪一個故事,對於飛機上的人來說,只要處置稍有不慎,都是機毀人亡的代價。
2000年時,電影拍攝還處於膠片時代,CG技術更是十分稀有的東西。為了拍攝《緊急迫降》,當年的上影廠還花費了250萬美金,引進了一套特效製作設備,才完成了片中出現的37個特效鏡頭。
當年的《緊急迫降》,也許與今天擁有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特效鏡頭的電影無法相比,但對於那個還在使用膠片拍攝電影的年代來說,這部電影在視效方面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國內的頂尖水平。
對於那個時代的電影來說,視效方面的不足,其實恰恰成就了那個年代的電影。
因為沒有強大的視覺效果作為依託,想要營造緊張的氣氛,就只能在故事劇本、演員表演、鏡頭語言等方面多下功夫。因而即使到了今天,當我們回看這部2000年上映的老電影,仍然不會因為畫面效果的不足,缺失欣賞電影興趣。
相較於《中國機長》一氣呵成式的將故事從低拉到高,最後戛然而止的表現手法,《緊急迫降》的故事劇情則是一波三折式的跌宕起伏,直到成功迫降之後,才讓觀眾懸著的心放下。
在飛機緊急迫降之前,機組人員與地面人員曾反覆試驗,想要利用慣性「甩放」、人工排除,甚至是「試著陸」等方法,嘗試將飛機起落架放下,卻都未能成功,最後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才做出了緊急迫降的決定。而在飛機正是迫降之前,呈現在觀眾面前,那一段飛機迫降之後有可能發生的事故的預演畫面,更是堪稱神來之筆。
將遐想出來的事故畫面擺在觀眾面前,遠比用其他方式渲染氛圍,更具衝擊力。因為觀眾親眼看到了,如果迫降失敗之後的可怕情況。
除了故事情節方面的巧妙設計之外,電影對許多細枝末節內容的把控也十分到位。很多看似不經意的小插曲,都會成為後續故事的伏筆。而讓印象最為深刻的伏筆,則是飛機迫降之前,噴灑消防泡沫那一段劇情。
因為時間倉促的緣故,消防泡沫無法按照要求的規格,鋪滿迫降跑道。雖然最終的決定是將中間段最重要的部分鋪滿,但是經過領導的慎重考慮,還是調集了兩輛消防車去更前方的地方進行泡沫噴灑。而這個看似無用的舉動,卻在最後成為了保證飛機安全迫降最關鍵的一環。
《中國機長》熱映之後,很多影迷在欣賞過《中國機長》的風採之後,又忙不迭地重溫了這部《緊急迫降》。這幾日打開《緊急迫降》的豆瓣評分,會發現很多評分都是在9月30日之後才加上去的。換句話說,《中國機長》的熱映,讓很多觀眾渴望關注更多的國產空難題材電影,而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這部即使以今天的電影標準來衡量,也不遑多讓的《緊急迫降》。
也許有朝一日,會有更多的國產空難題材電影的佳作問世。但在時下,如果大家想要看到《中國機長》之外的國產空難電影,這部《緊急迫降》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文/萌熊侃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