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就是生活,也是生活的折射。任何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一旦脫離了生活本身,就像是空中閣樓那樣,雖然看起來唯美,但總讓人感覺太過於遙遠。
影視作品中,想要成就一部經典作品,必須完美的掌控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尤其對於災難片來說,既不能引起觀眾的恐慌,也必須讓人從中有所反思。
豆瓣災難片的名單裡,《鐵達尼號》多年以來穩坐榜首,原因很簡單,災難與愛情之間的完美衝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夠像這部電影一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又令人追憶。
第二位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釜山行》,關於這部電影,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如果放在國內,恐怕當場就會被斃掉。韓國電影在表現現實境遇和人性黑暗方面,往往有極大的尺度和手筆。
第三位是《後天》,這部電影重點表達的就是災難的可怕,同時對人類行為的警示,論藝術形式,恐怕這部電影最高。
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這三部電影,而是第四位的《薩利機長》,對於這部電影,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絕對是震撼人心。在去年的時候,國產三部曲之一《中國機長》,與這部電影的題材非常相似。兩部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過從表現手法上來看《中國機長》,純純粹粹就是一部打著愛國主義的煽情片。
電影當中過分渲染災難的情景,在災難片中,可以表現災難。雖然能夠讓電影的觀影效果更上一層樓,但對於觀眾來說,除了能夠體會到那種精彩刺激的畫面之外,不會帶來任何的反思效果。
《中國機長》將大部分情節集中在災難上,其目的也是為了突出機長的偉大。不少觀眾反映,在看完之後除了燃起一股濃濃的愛國情懷之外,整部電影似乎過於單調,並沒有給人留下多大的印象。
《薩利機長》卻是完全不同的表達手法,在這部電影當中描述災難的篇幅僅僅只有20分鐘,最後的一個多小時都是對機長個人內心活動的表現。機長雖然挽救了整個飛機100多號人的生命,但這並不足以證明他就是一個英雄。因為當飛機處於千鈞一髮之際,他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導致這100多號人犧牲,因此空難調查組需要對整個災難的過程進行詳細的調查。
然而調查組得出的結果是,薩利機長原本有機會將飛機平穩降落到附近的機場,但他卻採用這種非常危險的舉動,將飛機迫降到哈德遜河上,一時之間英雄突然之間變成了肇事者。在眾多民眾的心裡,薩利機長仍舊是一個英雄,但對於機長本人而言,他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美好。
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也恰在這裡,在英雄的背後,只不過是普通人的柴米油鹽。因為需要配合調查組工作,薩裡機長暫時停職,沒有經濟來源,銀行就很有可能收回他的房子。生活的一地雞毛,讓妻子忽略到在這場災難當中,自己的丈夫也在飛機上,一不小心很有可能永遠失去丈夫。
這種情況,對於普通人來說才是最真實。即便因為這一次空難,薩裡成為了民眾心中的英雄,但這對於他的家庭來說並沒有任何改變,相反反而讓他的家庭變得更加坎坷。英雄遭到質疑,這在國內影視劇作品當中非常少見,因此在大部分國內觀眾的心中英雄就應該被推崇,也應該被無限的崇拜,英雄的身上有無盡的光環。
其實《薩利機長》還原的則是一個普通的英雄,電影中間那一部分對薩裡機長內心的描寫,讓很多影迷覺得壓抑,其實這正是導演鋪墊氛圍的高明手段。當電影的最後調查組宣布薩裡機長是一個英雄的時候,那種讓人長籲一口氣的感覺,將整部電影推向了高潮。對於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薩利機長作為一個英雄並沒有讓人盲目的崇拜,相反觀眾對於這樣一個英雄,內心深處只有無盡的欽佩和同情。用薩利機長在電影當中所說的一句來結束,英雄其實也是普通人,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只不過是在恰當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