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封面| 冷凍超分辨與FIB-SEM結合新技術:三維蛋白超微結構...

2020-11-26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1月16日,《Science》雜誌刊登了美國科學家David Hoffman和Gleb Shtengel在Hess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級研究員Eric Betzig的指導下的一項關於融合超解析度螢光和電子顯微鏡技術的顯微表徵新技術成果,該技術稱為cryo-SR / EM,結合使用超低溫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和聚焦離子束銑削掃描電子顯微鏡,可以在整個細胞的三個維度上可視化蛋白質-超結構關係。憑藉其重要性,該研究也榮登本期《科學》雜誌封面。

Eric Betzig同時也是該文章的通訊作者,Eric Betzig何許人也?他正是201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實現了單分子水平的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

  封面為哺乳動物小腦顆粒神經元的半透明彩色核,這張3D效果圖展示了由電子顯微鏡(EM)和低溫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所成像的組蛋白重疊所定義的特異性異染色質亞區類型。圍繞細胞核的半透明薄殼代表核膜,而3D渲染的電鏡數據(灰色)薄片則穿過細胞核。右下角的圓圈是線粒體的剖視圖。

  一種新的顯微鏡技術將電子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相結合,以生成細緻的三維細胞圖像,如圖所示。圖片來源:D. Hoffman et al./Science 2020

  有觸鬚的的囊泡在很小的空間內穿梭負責將「貨物」進行分類,相鄰的神經元通過類似網絡的界面相互依附。隨著幹細胞分化成神經元,DNA在核內重新排列。而一項新的顯微鏡技術可以將所有這些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項技術被稱為cryo-SR/EM,它將電子顯微鏡和超解析度光學顯微鏡捕捉到的圖像融合在一起,以3D的形式呈現出細胞內部明亮、清晰、詳細的圖像。

  技術背景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細胞內部的微觀世界,開發新的工具來觀察這些基本的生命單位。但是每種工具都需要綜合權衡。光學顯微鏡可以通過螢光分子標記特定細胞結構能夠輕鬆識別,隨著超分辨(SR)螢光顯微鏡的發展,可以更加清晰的觀察這些結構。但是,在一個給定的時間內,螢光只能揭示細胞中10000多種蛋白質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很難理解這幾種蛋白質與其他物質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電子顯微鏡(EM)可以在高解析度的圖片中顯示出所有的細胞結構——但是僅僅通過EM來描述一個特徵與其他特徵是很困難的,因為細胞內部的空間是如此的擁擠。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莉亞研究園區的高級負責人Harald Hess說,「將這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可以使科學家清楚地了解特定細胞特徵如何與其周圍環境相關聯,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方法。」

  Janelia科學家David Hoffman和高級科學家Gleb Shtengel在Hess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HHMI研究人員Eric Betzig的高級研究員Eric Betzig的帶領下率先開展了該項目。

  首先,科學家在高壓下冷凍細胞。這樣可以迅速停止細胞的活動,防止冰晶的形成,而冰晶會破壞細胞並破壞成像的結構。接下來,研究人員將樣品置於低溫室中,在絕對零度以上10度的溫度下,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對樣品進行三維成像。然後,它們被移除,嵌入樹脂中,並在Hess實驗室開發的強大電子顯微鏡中成像,該顯微鏡向細胞表面發射一束離子,一點一點地研磨,同時為每一層新暴露的細胞拍照。然後,電腦程式將這些圖像拼接成三維重構的圖像。

  最後,研究人員疊加了兩個顯微鏡的三維圖像數據。結果:令人震驚的圖像以驚人的清晰度揭示了細胞的內部細節。

  下面,此圖像的一些示例說明了科學家如何使用該技術。 「已經引起了很多興趣,」 Hess說, 「還有很多實驗要做——整個世界的細胞都需要研究。」

  全細胞相關成像。高壓冷凍細胞的低溫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與聚焦離子束掃描電子顯微鏡(FIB-SEM)結合使用,可以在全局超微結構背景下對蛋白質進行多色三維納米可視化。 從左上方順時針方向:體積渲染的細胞,具有線粒體和內質網(ER)蛋白相關的正交排列(插圖); 形態各異的溶酶體區室;由轉錄活性的蛋白質報導分子定義的異染色質亞結構域;與小腦接觸處膜粗糙度相關的粘附蛋白顆粒神經元;過氧化物酶體(粉紅色)與ER薄片(紅色)和線粒體(青色)並置。

  在細胞開始(成年)之前(左)和之後(右),神經元的細胞核看起來截然不同。隨著細胞的成熟,DNA被重新包裝在細胞核內以開啟新的一組基因。這些變化反映在兩個細胞內部的灰色斑點和彩色螢光的不同模式中。 「這項技術為分化前後的細胞核狀態提供了驚人的詳細快照,」參與該項目的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的David Solecki表示。圖片來源:D. Hoffman et al./Science 2020

  發育中的神經元粘在一起。這段視頻準確地展示了這些細胞是如何相互粘附的,揭示了類似瑞士奶酪一樣的聯繫,幫助年輕的神經元正確地遷移到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最終目的地。黏附蛋白的紫色和綠色超分辨螢光圖像與電子顯微鏡下詳細顯示膜結構的圖像相互關聯。資料來源: D. Hoffman et al./Science 2020

  細胞內充滿了小囊泡——這是一種膜囊,幫助細胞儲存蛋白質、分解細胞垃圾和運輸貨物。僅在電子顯微鏡下,這些不同種類的囊泡是無法區分的。但通過cryo-SR / EM,它們的明顯特徵變得清晰起來。這段視頻放大了核內體,核內體負責將貨物運送到細胞內的不同區域。資料來源: D. Hoffman et al./Science 2020


相關焦點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Science :肌動蛋白7a與Sans蛋白質複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
    同時,一些能夠與肌動蛋白7a相互結合的蛋白的基因突變也會造成Usher綜合症。儘管有了這些信息,但是肌動蛋白7a以及其運輸物體的變異為何會造成失聰失明,至今還是一個謎團。張明傑教授及他的研究團隊,利用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採集的晶體X光衍射數據,成功解析了肌動蛋白7a與Sans(另外一種可導致Usher綜合症的蛋白質,其功能主要是充當橋連蛋白,將肌動蛋白7a的運輸物體與其連結在一起)蛋白質複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研究團隊再獲重大突破,解析了一線藥物乙胺丁醇靶點——EmbA-EmbB和EmbC-EmbC兩種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乙胺丁醇作用於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該項成果的取得歷經6年漫長的時光,研究團隊不畏艱難,相繼克服了蛋白樣品不表達,晶體衍射解析度差,相位解析困難,底物難以合成、活性檢測體系缺失等諸多難題,最終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Emb蛋白與底物和藥物複合物的結構,破解了困擾研究人員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抗結核藥物機制難題。
  • 我國科學家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儘管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結構生物學家的最佳工具,但是它存在較大的限制。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Science:利用三維結構變化揭示細菌視紫紅質工作機制
    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吸收光線並且進行質子跨細胞膜運輸的蛋白---生物系統中的一種關鍵功能。但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想要知道它是如何做到這點的,而且它如何推動質子進行單方向運輸:從細胞內部運輸到細胞外面。為此,研究人員尋求SACLA---一種強大的X射線雷射,產生的射線要比常規的同步輻射裝置發出的光線明亮1百萬倍---的幫助。這些X射線能夠被用來確定蛋白和其他分子的結構。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文|學術頭條2020 年 2 月 19 日,Science 雜誌刊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Jason S McLellan 團隊的一篇重磅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 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 S 蛋白三聚體 3.5 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  儘管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結構生物學家的最佳工具,但是它存在較大的限制。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研究團隊再獲重大突破,解析了一線藥物乙胺丁醇靶點——EmbA-EmbB和EmbC-EmbC兩種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乙胺丁醇作用於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該項成果的取得歷經6年漫長的時光,研究團隊不畏艱難,相繼克服了蛋白樣品不表達,晶體衍射解析度差,相位解析困難,底物難以合成、活性檢測體系缺失等諸多難題,最終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Emb蛋白與底物和藥物複合物的結構,破解了困擾研究人員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抗結核藥物機制難題。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JACS: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美國化學會》(J. Am. Chem. Soc.)上在線發表。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蛋白Nsp1關閉宿主蛋白合成機制
    在這個較小的亞基與60S亞基相互作用形成空腔之前,mRNA最初與這個較小的亞基結合,然後從所形成的的空腔中穿過。這項新的研究發現Nsp1蛋白的一端與40S亞基相互作用的方式阻止了mRNA的結合。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的Roland Beckmann教授和他的同事們藉助高解析度的低溫電子顯微鏡,從三維細節上展示了Nsp1如何與這個較小的核糖體亞基中的一個特定口袋緊密結合,並抑制功能性核糖體的形成。進一步的實驗顯示,Nsp1還可以與完全組裝的核糖體的特定構象狀態相互作用。
  • 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膜過濾、蒸餾、離子交換等技術被廣泛用於淨水;然而,從水中除去溶解的溶質,特別是鹽,所需的能量仍然很高。  生物膜,依靠明確的內部納米結構的膜蛋白的形式,可以實現顯著的高滲透性,同時保持理想的選擇性。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Manish Kumar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Enrique D. Gomez等研究者,將生物膜的設計策略應用到淡化膜上。
  • 我國科學家拓展冷凍電鏡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辨極限
    冷凍電鏡(cryo-EM)單顆粒分析技術已經成為結構生物學眾多結構解析方法中異軍突起的一支,在膜蛋白的結構解析中更是發揮著與日俱增的作用。目前的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已經能較容易地將分子量大於300千道爾頓且生化性質穩定的蛋白質解析至近原子解析度(約3 埃水平)。但由於小分子量蛋白質(一般為小於200千道爾頓)顆粒在冷凍樣品中襯度不足等原因,小分子量蛋白質的高分辨解析工作對目前的技術手段而言仍然是很大的挑戰。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