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減肥,那麼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管住嘴」的問題。一種主流神經學觀點認為,當看到或聞到食物時的神經反應會導致該個體過量飲食,從而導致體重不斷增加。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內蓋夫本-古裡安大學(BGU)的多學科研究團隊通過一項前瞻性、開放性和三臂試驗加強了上述觀點。他們發現,在大腦和胃基礎電頻率連接區域之間有個神經子網絡,感覺和運動區域也參與其中,並與對食物線索過度敏感的體重調節有關。
因此,減肥失敗也不能怪自己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因為還存在更多「掉鏈子」的因素。
由BGU流行病學系的Iris Sha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招募了92名超重參與者,並對其實行了為期18個月的基於生活方式的減肥幹預。在幹預之前,參與者接受了一系列的腦成像掃描和行為執行功能測試,包括在基線時測量的體重和大腦靜息狀態功能連通性。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主要由感覺和運動皮層區域組成的強大子網絡,這些子網通常參與認知控制、身體意識和食物感知,該子網的邊緣強度與未來的體重減輕呈正相關;而胃基礎電頻率控制著與飢餓和飽腹感相關的胃波,與未來的減肥效果呈負相關。此外,大腦的距狀溝,即初級視覺皮層的解剖位置,是這個子網絡中最活躍的節點。
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子網絡更接近於基本的感覺和運動區域,而不是更高級的多模態區域。
該研究第一作者、BUG腦與認知科學系研究生Gidon Levakov說:「讓我們驚訝的是,儘管高級執行功能是減肥的主要因素,但這並未反映在與大腦的連接方式上。因此,我們發現減肥不止是意志力的問題,它實際上與更基本的視覺和嗅覺信號有關。」
在經過六個月的節食後,研究人員測量了參與者的體重減輕情況。
Shai教授說,幹預後的6個月即被認為是快速減肥階段,在這六個月裡,參與者的體重都達到了最大程度的減輕。
BGU大腦、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系的首席研究員Galia Avidan教授說:「看來,來自視覺的信息可能是觸發進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合理的,因為視覺是人類的主要感官。」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有趣的結果可能對我們理解肥胖的病因學和飲食幹預的反應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3811920308880?via%3Dihub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