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W51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恆星工廠」之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捕獲了穿透塵埃雲的紅外光,讓科學家對其進行了觀測。
1958年,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了星雲「W51」,它距離地球17000光年,位於天鷹座(Aquila)方向上。W51直徑達約350光年,是銀河系中最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之一。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26日消息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公布了一張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ST)退役前拍攝的圖像,圖中的W51猶如一張絢麗多姿的宇宙掛毯。
W51和地球之間的星際塵埃雲阻擋了可見光,因此科學家很難對其進行觀測。SST的紅外觀測結果,展示了W51的壯觀景象——它的總紅外輻射量相當於2000萬個太陽。
諸如此類的「恆星工廠」可以運轉數百萬年之久。位於W51右側的紅色洞穴區域更為古老,很明顯,它是被一代又一代的大質量恆星(質量至少是太陽的10倍)的風吹拂而成的。
當這些恆星死亡並爆炸成為超新星時,該區域內的塵埃和氣體會被更強烈的星際風掃過。而在星雲較為年輕的左側區域,許多恆星才剛剛開始清除氣體和塵埃。顯然,許多年輕的恆星都在自己周圍形成了空洞的氣泡。
大質量恆星科學家、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Breanna Binder介紹道:「SST通過『GLIMPSE』巡天計劃提供的圖像蔚為壯觀。在結合許多其他輔助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之後,我們了解了銀河系中大質量恆星的形成過程,以及其強烈的星際風和輻射與剩餘環境物質的作用方式。在其他星系中,我們無法像在銀河系中這樣細緻地觀察恆星的形成區域。因此,像W51這樣的星雲,對於促進我們對銀河系恆星形成過程的理解非常重要。類似的,我們也能類推其他臨近星系中的恆星的形成過程。」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8-stars-nasa-spitzer-spies-hot.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