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財務報表粉飾行為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粉飾行為的存在既危害了市場經濟秩序又危害了企業自身的誠信度也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以廣大投資者為例,財務報表的粉飾行為會誤導投資者,造成投資者巨大的經濟損失,從經濟市場角度出發,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會掩蓋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增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誤導國家對目前經濟的判斷。因此財務報表粉飾所產生的動因以及影響正受到高度的關注。
ST達爾曼(西安達爾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600788)成為中國第一個因無法披露定期報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從上市到退市,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達爾曼極盡造假之能事,此外,達爾曼的系統性財務舞弊,具有很強隱蔽性和欺騙性,從股市和銀行騙取資金高達30多億元,給投資者和債權人造成嚴重損失.本案例具有典型的剖析價值。因此,本文通過對達爾曼粉飾報表的案例分析,逐步分析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和成因,總結案例和企業相關經驗,以此提出優化財務報告體系的決策性建議和意見。
一.對達爾曼(西安達爾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600788)公司財報造假案例分析
(一)結合案例背景分析達爾曼報表粉飾手段以及影響
案例簡介
西安達爾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600788)於1993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設立,主要從事珠寶、玉器的加工和銷售。達爾曼的關聯企業僅有兩家:西安於匯珠寶有限公司和西安海爾森寶石材料有限公司,且均為控股子公司。
1996年12月,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並於1998年、2001年兩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資金共計7.17億元。從公司報表數據看,1997~2003年間,達爾曼銷售收入合計18億元,淨利潤合計4.12億元,資產總額比上市時增長5倍,達到22億元,淨資產增長4倍,達到12億元。在2003年之前,公司各項財務數據均衡增長,具有較強迷惑性。2003年,公司首次出現淨利潤虧損,主營業務收入由2002年的3.16億元下降到2.14億元,虧損達1.4億元,每股收益為-0.49元,同時公司的重大違規擔保事項浮出水面,涉及人民幣3.45億元,美元133.5萬元;還有重大質押事項,涉及人民幣5.18億元。
2004年5月10日,達爾曼變更為「ST達爾曼」,同時證監會對公司涉嫌虛假陳述行為立案調查。截至2004年6月30日,公司總資產銳減為13億元,淨資產-3.46億元,半年虧損高達14億元,不僅抵消了上市以來大部分業績,而且瀕臨退市破產。此後,達爾曼股價一路狂跌,2004年12月30日跌破一元面值,2005年3月25日,達爾曼被終止上市。
分析報表粉飾手段以及相關影響
總結達爾曼造假手段一: 「其他業務利潤」數額巨大,隱瞞披露事項。
「達爾曼」屬於珠寶行業,號稱「中國珠寶第一股」。1996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11063.38萬元沒有完成計劃,主營利潤僅為4,284.05萬元,而其他利潤卻高達2,969.61萬元。1997-2001年,達爾曼的其他業務收入一直在2000-3000萬元之間徘徊,直到2001年,達爾曼將生態農業、化工產品、旅遊度假都列入了主營業務,但當年其他業務利潤仍然高達2,209.94萬元。直到2002年,也就是達爾曼造假開始敗露的一年,公司其他業務利潤突然降到44.29萬元,如此巨大的落差足以說明達爾曼在其他業務利潤中做足了手腳。
達爾曼造假手段二:虛構往來項目,虛增在建工程、固定資產和對外投資。
達爾曼為了偽造公司盈利假象,公司銷售收入大大高於銷售成本與費用,對這部分差額,除了虛構往來外,公司大量採用虛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偽造對外投資等手法來轉出資金,這目的就是使公司造假現金得以循環使用。1999年,達爾曼「在建工程」價值高達30,474.05萬元,比當年固定資產淨值高出一半;2000年,雖然許多工程已經宣布完工,但「在建工程」價值仍然高達29,706.01萬元,而且董事會還在準備第二次配股,進行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不禁要讓人懷疑,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固定資產投資,究竟是否有什麼隱藏的危險?2002~2003年,公司開始利用自行設立的大批殼公司來自我交易,達到虛增業績的目的,年報顯示,公司許多的銷售商基本都採用賒銷掛帳的方式,使得達爾曼的賒銷比例由2000年的24%上升到2003年的55%。通過這種手法兩年共虛構銷售收入4.06億元,佔這兩年全部收入的70%以上,虛增利潤1.52億元。
(二)提出問題解決
1.什麼是達爾曼公司財報造假的動因
達爾曼從上市直到走向退市的滅亡,不禁讓人深思到底是什麼動因讓達爾曼的造假愈演愈烈?達爾曼的巨額固定資產投資都投到了哪裡?何時能夠真正產生利潤?
第一,達爾曼的上市具有明顯的「圈錢」目的。公司從證券市場和銀行融入大量資金,並未用於投資項目、擴大生產,而是為了個人控制、使用。高層人員從中大筆捲走資金以採購各種設備和投資為名,將總數高達四五億元的巨額資金,通過設立的「影子」公司完成「洗錢」,並轉往國外。這明顯是有計劃和預謀的將企業掏空,將錢捲入私人口袋而製造的財務報表粉飾等舞弊假象。
第二,董事長許宗林等人設立了大量關聯公司或殼公司與達爾曼發生業務往來的關聯方,基本都是由許宗林控制的帳戶公司、影子公司。只要許宗林揣著這些公司印鑑,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輕鬆完成他的數字遊戲。再加上相關的協議、單據、銀行記錄等都完整無誤,這種監管上的漏洞和監控上的失效,使得外界監管和公司內部都很難發現其造假行為,這就更讓高管人員肆無忌憚的發揮報表粉飾的餘地了。
第三,達爾曼危機產生的動因,也可歸為銀行的一再「配合」,雖然沒有證據表明銀行直接參與造假,但在長達八年時間裡,達爾曼大量貸款、違規擔保、未及時披露擔保信息、轉移資金,如果銀行能夠盡職、謹慎一些,達爾曼就不能維持其造假過程。作為上市公司的達爾曼,在年度報告裡每年要詳細披露銀行貸款、存單質押、對外擔保狀況,對於達爾曼大量未披露的質押和擔保,作為銀行應該是很容易發現的。達爾曼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不明的情況下,在現金流量報表存在嚴重粉飾的情況下,幾度報表上短期借款的翻番,簡直令人驚嘆銀行的慷慨。
2.從達爾曼公司財報造假事件中得到的教訓與經驗
在了解許多案例中的違規操作後,我們應更值得深思如何從成因出發考慮防範這些財務報表粉飾手段的發生,加強企業自身內部的控制力度。
例如一旦發現公司賒帳嚴重,內控以及外審就應加大應收帳款的收取和審查力度。要警惕經營活動淨現金流量大額為正,同時伴隨大額負的投資活動淨現金流量。
關注公司各項交易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審查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程度,董事和高管的背景、任職情況、更換情況,訴訟和擔保情況等。達爾曼的公司治理結構形同虛設,存在嚴重的內部人員控制漏洞,防止一人擔任多職務、勾結串通等暗箱操作。如同達爾曼給人們的警鐘一樣,我們看到該公司財務主管和外部審計師頻繁更換,公司利潤在許多不合理的情況下居高不下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等問題值得懷疑,這些都是公司可能存在重大舞弊的警示燈。
二.報表粉飾行為產生的具體動因
(一)「報表粉飾」的定義
會計報表粉飾即是對企業會計財務報表的包裝和化妝,編造假報表,使之達到預計目的,是企業對財務報表的舞弊,是財務舞弊的一部分。
(二)具體結合達爾曼實例對操縱財報目的進行分析
1. 經營業績考核需要,粉飾財務報表的各項指標數據。
以達爾曼為例,1996年,公司總資產43,006.79萬元,其中流動資產30,664.05萬元,現金25,158.15萬元;總負債6,848.71萬元,全部為流動負債。報表的粉飾使得達爾曼看起來流動資金非常充裕,償債能力非常強,而且正準備進行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或金融投資,而公司的這些數據很可能只是一種偽造的假象。以現金指標為例,達爾曼偽造了與經營業務相對應的現金流,並通過「殼公司」大量融資,使得達爾曼的現金流量充足,對報表使用者造成誤導。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高管人員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獎金等。此外,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債權人也通常會十分關心一個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數據。因此,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粉飾。
2. 為了發行股票而粉飾會計報表
在首次發行股票的情況下,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此外,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也與盈利能力有關。為了多募集資金,塑造優良業績的形象,企業在設計股改方案時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
在後續發行情況下,要符合配股條件,企業最近三年的淨資產收益率每年必須在10%以上。因此,10%的配股已成為上市公司的「生命線」。 達爾曼上市後,股價最高炒到50多元,每股收益曾經高達0.91元。靠的就是造假。證券分析師分析其年報後認為,公司上市8年,至少90%以上的收入是假的。在虛假業績支撐下,達爾曼得以在1998、2001年兩次配股融資。
3.通過隱瞞,欺騙手段,達到高管人員私吞企業利益的目的。
達爾曼企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高管人員為了私吞企業利益,把籌集到得錢私自捲走,從頭到尾虛報了連續幾年的利潤數據,從各個會計事項中尋找契機做假,在關聯企業中製造交易假象,這些手段都是在「圈錢」的利益驅使下形成的。企業往往會粉飾公司的獲利能力表示公司盈利和償債能力強,隱瞞虧損,事前經過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會計信息虛假從而欺騙會計信息使用者。
4. 企業自身通過造假報表獲取融資途徑,減緩企業融資的壓力。
達爾曼2003年前三季報告公司盈利情況良好,在第三季度報告中顯示總資產2,390,136,952.82元,股東權益1,373,867,335.71元,比上年同期均有小幅增長;但是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同比都有大幅度下降,前三季度淨利潤僅有22,938,888.53元,還比不上2002年前三季度的2/3。令人疑惑的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竟然高達162,266,977.32元,遠遠超過去年全年數值;新籌集到的借款也高達289,800,000。而事實證明,2003年達爾曼虧損達到-139,815,298.74元,簡直是一落千丈。這不僅說明前三個季度贏利的報告存在假帳,更說明以前贏利狀況良好的報告也存在假帳,或者發生了巨額資產流失。可見,面臨融資的壓力,企業不得不採取對報表粉飾來加強銀行,財報信息使用者的信用度來獲取資金的短缺,如果一個企業認為可以在一項新的投資項目中獲利來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那麼一個營運情況較差的企業會企圖粉飾報表,美化公司現在的運營能力,來獲取資金以達到改善企業現狀的目的。
5. 通過造假報表使企業避稅獲取不法高額利潤
1997年,達爾曼以承擔全部債務的方式收購了資不抵債的南昌珍珠工藝品廠,背上了6364萬元的沉重債務;但是在1998年年度報告中,達爾曼董事會就宣稱「通過經營改革,南昌達爾曼公司產生了3597.54萬元的利潤」,當然,這可能與南昌市政府予以南昌達爾曼公司「免徵所得稅四年,之後一年按15% 的稅率徵收」的優惠政策有關,但即便如此,收購第一年就實現如此高額的贏利是非常值得懷疑的。事實上,2002年,南昌達爾曼的淨利潤降低到934萬元,此時還沒有超過南昌市政府給予的稅收優惠期限。達爾曼的許多其他收購項目利潤都出現過類似的「高開低走」局面,這很可能是操縱利潤導致的。達爾曼許多操縱利潤的手法都可以調節稅收。
近年來,部分外資企業利用轉讓定價方式,向境外轉移利潤,原材料高價進,產品低價出,在帳面上造成虧損,操縱利潤,從而達到避稅的目的。總之,財務報表成為了有些企業調節利潤的途徑。
(三)利用各種會計手段達到報表粉飾的效果
第一,固定資產造成的影響。證實固定資產存在的真實性後,判斷企業帳上折舊額計提的準確性。企業不得擅自更改會計政策,擅自計提攤銷額進行利潤操控。2002年初,達爾曼發布了第一次業績預警,承認了自己少提壞帳準備金、少提折舊費等。
第二,企業往往會利用應收,應付帳款項目來掩飾報表,重複做帳達到舞弊的效果,因為應收,應付帳款在短期內相比較短期借款而言是沒有憑證發票和票據證明的。有些企業恰恰是利用虛假應收或應付項目進行一些掛帳處理。達爾曼就利用了關聯公司賒帳購買本公司產品,增加應收帳款數額,進行利潤操縱。2000年年度報告顯示,達爾曼的母公司和其全資子公司對達爾曼都欠有巨額應收帳款和其他應收款,然而,回收期都很短,在2000年之前和之後,關聯企業應收應付款項所佔比例都比較低了。
第三,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其主要方式包括:虛構經濟業務,從而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收益。採用大大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購銷活動、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等。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最大特點是,虧損戶可在一夜之間變成盈利戶,且關聯交易的利潤大都體現為「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入」。 達爾曼的巨額來路不明的「其他業務利潤」也映證了達爾曼在關聯交易中偽造利潤的事實。
三 提出抑制報表粉飾的政策性建議
(一) 防止會計政策漏洞上的利用
我國現在的新會計政策制度比舊會計政策有了很大的完善與提高,從容易產生舞弊的幾個報表項目的規範來看,其法規規範的更加具體。新頒布的《會計法》已從明確責任主體、完善記帳規則、健全監督機制、加大制裁力度等4個方面對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提高其可靠性、真實性作了法律性的規定。使會計從業人員真正意識到誠信的崇高地位,任何虛假行為都不容許,使其從思想深處認識到粉飾行為的危害。
(二)充分發揮經濟系統的監督作用,防止信息市場的不對稱
像達爾曼這樣的大多數違規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破產後才暴露出來,而這也同時暴露了許多監管當局的嚴重問題。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沒有披露重大事項等都造成了信息市場的不完全和不對稱。監管部門往往不能及時發現企業的造假行為,監管手段不到位也給企業提供了造假的空間。如果監管部門之間沒有嚴格對一個企業加強審控力度,一個企業很容易在放鬆的環境下產生對報表造假,進行財務舞弊等動機。同時,各個關聯企業之間也要加強對往來交易事項的監控,防止勾結舞弊。加強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監控監管制度,要從法律上嚴厲打擊報表粉飾者的違法行為,這有助於進一步防範和治理財務報表粉飾,。
(三)加強上市公司擔保的監管。
從我國出現問題的上市公司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很多這類公司都存在嚴重違規擔保現象,達爾曼便是其中的典型。為此,監管部門應當高度關註上市公司擔保情況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應採取措施完善上市公司對外的擔保管理,加強擔保信息的及時披露。如果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可以查詢到上市公司在本地銀行貸款及擔保記錄,如果能將各地貸款信息聯網並在不同監管部門溝通,那麼對達爾曼未披露的大量融資和擔保就可以儘早發現並及時監管。
結束語
近幾年我國上市公司連續出現報表粉飾事件的發生,以及在美國也爆出了安然公司、施樂公司等公司篡改帳目、虛報利潤的醜聞。在很多情況下,財務報告並沒有客觀地反映報告主體的經濟實質,而只是主體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編制的報表。報表粉飾行為給廣大信息使用者以及整個經濟市場都帶來了危害。因此分析報表粉飾動因並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提出相關政策和建議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能夠使得會計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得到更好的完善。
責任編輯: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