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發布《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

2021-01-22 邂逅社工

出品|邂逅社工

來源|民政部官網

關鍵詞|行業標準

前言

近日,民政部發布《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MZ/T 094-2017)和《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MZ/T 095-2017)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民政部公告第426號),這是民政部在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發布的第五和第六項推薦性行業標準。

《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明確了個案工作倫理與原則、理論與模式、技巧、過程和檔案記錄的要求。《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對個案工作的定義為,以有需要的個人或家庭為服務對象,運用個別化的工作方式,增強其解決困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其與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在個案工作中應該遵守維護服務對象利益優先、個別化、接納、非評判、服務對象自決、保密等原則。按照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的過程開展個案工作。

《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明確了小組工作的倫理與原則、理論與模式、技巧和過程的要求。《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將小組工作定義為,以具有共同需求或相近問題的群體為服務對象,通過小組活動過程及組員之間的互動,幫助小組組員改善其社會功能的一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按照互助、增能、個別化、差別化等原則,運用開啟、示範、澄清、聚焦等技巧開展小組工作。小組工作的過程包括籌備期、形成期、轉折期、成熟期和結束期。

《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和《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為社會工作者開展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提供了依據,對於增強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民政部將指導全國社會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標準起草組著力開展標準解讀和宣貫工作,推動兩個標準發揮實效、落到實處。

附件1:

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

1 範圍

本標準給出了個案工作倫理與原則、理論與模式、技巧、過程和記錄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社會工作服務。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3.1

個案工作 case work

以有需要的個人或家庭為服務對象,運用個別化的工作方式,增強其解決困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其與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

3.2

個案管理 case management

以面臨多重問題或需要的個人或家庭為服務對象,由社會工作者統籌協調服務過程,促進跨專業合作,滿足服務對象複雜需求的整合性服務模式。

4 倫理與原則

4.1 倫理

應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

4.2 原則

4.2.1維護服務對象利益優先原則

應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從服務對象的特點和利益出發提供服務,最大限度保障服務對象利益。

4.2.2個別化原則

應尊重服務對象的差異性,重視服務對象的獨特性,了解服務對象個性化的需要,差別化、針對性地開展服務。

4.2.3 接納原則

應了解和理解服務對象的想法、感受與行為,不應因服務對象的年齡、性別、民族、宗教、態度、行為、生理及心理狀況等歧視或拒絕服務。

4.2.4 非評判原則

應與服務對象討論其想法、感受與行為,而不應隨意評價、指責和批判服務對象。

4.2.5 服務對象自決原則

應相信服務對象有成長和改變的能力,應鼓勵和支持服務對象在具備自決條件並充分知情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和決定。

4.2.6 保密原則

應對服務對象信息保守秘密,未經允許,不應透漏服務對象信息;需要提供信息時,應告知服務對象,並與相關組織共同採取相應措施。

5 理論與模式

5.1 理論

5.1.1相關理論主要包括但不限於:

——精神分析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理論;

——女性主義理論。

5.1.2社會工作者應掌握上述相關理論並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服務。

5.2 模式

5.2.1相關模式主要包括但不限於: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任務中心模式;

——危機幹預模式;

——家庭治療模式;

——敘事治療模式。

5.2.2社會工作者應掌握上述相關模式並選擇合適的模式開展服務。

5.3 運用要求

5.3.1應熟知相關理論的發展脈絡以及相關模式的假設、程序與技巧。

5.3.2使用理論與模式時應堅持本土的適用性和實踐性。

5.3.3使用理論與模式時應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最大利益。

6 技巧

6.1 會談技巧

6.1.1支持性技巧

6.1.1.1積極傾聽

用心聆聽服務對象傳達的信息,細緻觀察服務對象的表情動作,及時思考整合信息,理解服務對象的感受並作出積極的回應。

6.1.1.2專注

藉助友好的視線接觸,開放的姿勢以及專心的態度關注服務對象的表達。

6.1.1.3鼓勵

通過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的方式肯定服務對象的積極表現,使服務對象繼續表達自身的感受和看法,保持已有的良好行為。

6.1.1.4同感

設身處地體驗服務對象的內心感受,理解準確並將其傳達給服務對象,引導服務對象對自己的感受、想法作進一步思考。

6.1.2引領性技巧

6.1.2.1提問

運用封閉式或開放式問題,引導服務對象作答,以收集信息、探索問題。

6.1.2.2澄清

引導服務對象對模糊不清的陳述和信息做更詳細、更清楚、更準確的表達和解說。

6.1.2.3對焦

將話題、討論範圍、內容或者問題集中,指出重心和目標所在,再繼續討論。

6.1.2.4摘要

把服務對象的長段談話內容或不同部分的話題進行整理、概括和歸納,並作簡要摘述。

6.1.3 影響性技巧

6.1.3.1信息提供

向服務對象提供相關的新知識、新觀念等,或糾正服務對象已知的錯誤信息。

6.1.3.2自我披露

有選擇地向服務對象披露自己的親身經驗、處事方法和態度等,為服務對象提供參考。

6.1.3.3建議

對服務對象的情況、需要或問題了解和評估後,提出建設性意見。

6.1.3.4忠告

向服務對象指出其行為的危害性或必須採取的行動。

6.1.3.5對質

當發現服務對象出現言行不一致的情況時,直接發問或提出質疑。

6.2 訪視技巧

6.2.1在訪視前應熟記受訪者的相關資料,事先約定探訪的時間、時長及會面地點。

6.2.2應採用具體的約定方式,包括電話預約、信件預約、委託受訪者較信任的親友代約定或由受訪者確定訪視時間。

6.2.3訪視時應著裝整潔、得體,主動進行自我介紹,告知姓名、工作單位以及此行的目的。

6.2.4在訪視中應多觀察、多傾聽,拍照、錄音、錄像要徵得被探訪者同意。

6.2.5在訪視結束前應總結訪視的內容,向受訪者反饋其在訪視中的良好表現,並傾聽受訪者對這次訪視的感受、意見及對下次訪視的期待。

7 過程

7.1 接案

7.1.1在接案階段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了解服務對象的來源和接受服務的意願;

——邀請服務對象參與並澄清其期望;

——介紹機構的職責和服務範圍;

——介紹社會工作者的職責和服務方式;

——初步探索服務對象的困境和需要;

——初步收集與服務對象有關的信息;

——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關係;

——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及社會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做出接案與否的決定或轉介的安排;

——填寫《個案工作接案記錄表》,參見附錄A。

7.1.2 在接案階段應注意:

——判斷服務對象狀況的緊急程度;

——避免將服務對象標籤化;

——關注服務對象的資源與優勢。

7.2 預估

7.2.1在預估階段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收集服務對象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資料;

——收集服務對象社會環境的微觀、中觀、宏觀系統等資料,主要是家庭及社區信息;

——收集服務對象對自己及處境的感受、觀念和期待;

——以需求為導向,與服務對象討論其需要、困境或問題;

——以資源為導向,識別服務對象及其所處環境中的資源、優勢與障礙;

——以服務為導向,與服務對象討論選擇適當的服務目標與服務內容;

——填寫《個案工作預估表》,參見附錄B。

7.2.2在預估階段應注意:

——在界定服務對象的需要和問題的同時評估服務對象個人及環境中的資源與優勢;

——動態和持續地評估服務對象的需要、問題及資源;

——重視服務對象及其重要關係人的參與。

7.3 計劃

7.3.1在計劃階段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制定服務的目的與目標;

——選擇介入的服務模式;

——制定具體的介入策略、行動步驟和進度安排;

——明確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各自的任務並籤訂《個案工作服務協議》,參見附錄 C;

——確定服務評估方法;

——填寫《個案工作計劃表》,參見附錄 D。

7.3.2在計劃階段應注意:

——服務對象參與,尊重服務對象意願;

——服務對象需要、服務目標、介入模式及行動策略相互契合;

——服務計劃詳細、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7.4 介入

7.4.1直接介入

直接介入包括:

——促使服務對象的認知、情緒、行為等發生正向改變;

——促使服務對象學會運用現有資源並積極發展可用資源;

——激發服務對象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能力建設;

——促使服務對象與環境相適應;

——填寫《個案工作過程記錄表》,參見附錄 E。

7.4.2 間接介入

間接介入包括:

——協調和連結服務對象所需要的各種資源;

——改變服務對象所處的環境;

——服務對象面臨多重問題或障礙時,進行個案管理。

7.4.3 介入要求

在介入階段應注意:

——促進與服務對象的互動;

——對開展的服務進行實時評估,並對服務計劃進行適當調整;

——依據並善用政策資源開展服務。

7.5 評估

7.5.1在評估階段中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對服務成效進行評估,包括評估服務對象的改變、目標的實現、服務對象滿意度等;

——對服務過程進行評估,包括評估過程中運用的理論、模式、方法;進度的把握和調整;工作人員的表現;對專業的反思等;

——填寫《個案工作評估表》,參見附錄 F。

7.5.2在評估階段中應注意:

——向服務對象說明評估的目的和方法;

——兼顧過程評估與成效評估;

——兼顧質性方法與定量方法;

——評估宜有服務對象參與。

7.6 結案

7.6.1在結案階段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確定合適的結案時機;

——回顧服務過程,增強服務對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鞏固服務對象及其所處環境已有的改善;

——結束工作關係,妥善處理離別情緒;

——填寫《個案工作結案表》,參見附錄 G;

——對需要轉介的服務對象做好轉介安排。

7.6.2如下情況可結束或終止提供服務:

——已達成服務目標的;

——因服務對象不願繼續接受服務而必須終止專業關係的;

——存在不能實現目標的客觀和實際原因的;

——社會工作者或服務對象身份發生變化的。

7.6.3在結案階段應注意:

——提前告知服務對象結案的時間,讓服務對象有心理準備;

——必要時提供跟進服務。

8 記錄

8.1 類型

記錄主要包括過程式記錄、摘要式記錄和問題取向記錄。

8.2 內容

8.2.1過程式記錄應包括:

——個案工作會談開始時的情況;

——服務對象與社會工作者彼此傳遞的具體事實及相關回應;

——服務對象及社會工作者在會談過程中的感受以及會談結束的情況。

8.2.2摘要式記錄應包括:

——服務對象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來源和求助事由;

——服務對象家庭結構圖;

——問題陳述,主要是服務對象或其家屬對問題的看法和期待;

——服務對象的主觀問題陳述,其他相關人士對問題事實的客觀陳述。

8.2.3問題取向記錄應包括:

——服務對象基本資料;

——問題敘述及相關人員對問題的預估情況;

——個案工作服務過程與結果的記錄。

8.3 要求

8.3.1每個階段均應有文字記錄,可採用錄音、錄像等作為記錄的輔助手段。

8.3.2應保證記錄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8.3.3應注意個案記錄的保密範圍、例外狀況等原則性規定。

8.3.4記錄應及時進行歸檔整理,妥善保存。

附件2:

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

1 範圍

本標準給出了小組工作的倫理與原則、理論與模式、技巧和過程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社會工作服務。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3.1

小組 group

在社會工作者引領下,將兩個及以上且具有共同需求或相近問題的服務對象組織在一起而開展互動性活動的群體。

3.2

小組工作 group work

以具有共同需求或相近問題的群體為服務對象,通過小組活動過程及組員之間的互動和經驗分享,幫助小組組員改善其社會功能的一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

3.3

小組動力 group dynamics

小組內外各種要素及其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作用力。

3.4

場域 field

各種社會關係聯結起來的社會場合或社會領域,其中包括社會行動者、團體機構、制度和規則等因素。

3.5

首屬小組 primary group

親密的、面對面的交往以及直接互動和合作的小組。主要包括家庭、鄰裡和兒童遊戲玩伴等。首屬小組對個人成長發展影響最深遠,人的很多品質都是在此小組中獲得並得以強化。

4 倫理與原則

4.1倫理

應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

4.2原則

4.2.1民主原則

應創造有利於小組組員參與和投入的小組氛圍,鼓勵和引導組員自由充分地參與小組決策和活動,據此培養組員的民主意識和能力。

4.2.2互助原則

應促使組員彼此關注,加強互動,建立互助、合作的關係,共同實現小組目標。

4.2.3增能原則

幫助組員建立自信,協助組員運用自己的能力來實現自助,改變自己的生活,並從個人層面的改變,促進群體和社會層面的變化。

4.2.4個別化原則

在小組中,了解每一位小組組員的獨特性和特別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幹預方案,具體的目標要因人而異。

4.2.5差別化原則

在小組設計中,應差別化地對待每個小組,相信每個小組都是獨特的,在服務設計中,要根據每個小組的特定要求來設計需要的服務。

5理論與模式

5.1 理論

5.1.1小組動力理論

在使用小組動力理論時應注意:

——了解小組工作過程是一個充滿動力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注重創造民主的氣氛,為小組帶來積極的動力,帶來工作效果;

——促進小組動力的產生,並通過積極的小組力量影響個體的改變。

5.1.2場域理論

在使用場域理論時應注意:

——了解組員每一個行動均受到行動所發生的場域的影響;

——在小組工作中要重視此時此地,重視當時環境對成員行為的影響;

——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小組成員成長的場域空間。

5.1.3符號互動理論

在使用符合互動理論時應注意:

——深入地理解小組工作就是一個符號互動的場域,小組組員在這個場域中經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而實現社會化和人性化;

——促進小組組員在小組活動中的互動和真實的回饋,幫助小組組員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反映和評價,形成更全面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

——通過探討個人的首屬小組以及首屬小組中的人際關係對個人目前的人際關係模式及非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幫助組員獲得更深入的自我覺察。

5.1.4社會學習理論

在使用社會學習理論時應注意:

——推動小組組員在活動中進行觀察、模仿和學習,增加個人的適應行為;

——促進小組組員彼此分享經歷和經驗,以提供豐富的替代強化資源;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認知的重要性,肯定小組組員的尊嚴和能動性。

5.1.5社會支持網絡理論

在使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時應注意:

——理解小組組員面對環境能否適應,最重要的是看其擁有資源的多少;

——動員和發展小組中的社會資源,推動小組組員之間彼此支持,從而建立組員和小組的社會支持網絡;

——通過小組過程提高小組組員發掘社會資源、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

5.2 模式

5.2.1社會目標模式

——以培養小組組員的社會責任感,實現社會整合,推動社會變遷為主要目標;

——應激發小組組員的社會意識,增強民主參與的行動力;

——社會工作者應主要扮演影響者的角色。

5.2.2 互惠模式

——應關注小組組員、小組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通過他們的相互開放和相互影響,以增強個人和社會的功能;

——應促進小組組員間的互動,形成相互支持;

——社會工作者應主要扮演協調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5.2.3 治療模式

——應以解決個人問題作為小組工作的主要目標;

——應重視小組過程與個人治療目標的一致;

——社會工作者應主要扮演治療者和專家的角色。

5.2.4發展模式

——應以促進小組組員和小組的共同成長為主要目標;

——應注重為小組組員提供成長發展的機會;

——社會工作者應主要扮演使能者的角色。

6 技巧

6.1開啟

6.1.1通過口頭語言及肢體語言等形式,幫助組員進入相互交流的情境中。

6.1.2主要適用於小組工作開始或小組動力不足時。

6.2 設調

6.2.1為小組設定的一種情緒氛圍,設定小組的基調。

6.2.2主要適用於小組工作前期。

6.3 示範

6.3.1演示某些行為供組員模仿。

6.3.2應注意自身觀念、行為對組員的影響。

6.4澄清

6.4.1引導小組組員對模糊不清的陳述和信息做更詳細、更清楚、更準確的表達和解說。

6.4.2主要適應於組員陳述內容不清楚或忽略某些議題時。

6.5聚焦

6.5.1協助組員將話題、討論範圍、內容或者問題集中,指出重心和目標所在,再繼續討論。

6.5.2主要適用於話題游離、多元和分散的情況。

6.6總結

6.6.1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整理、歸納、概括和闡明組員或小組討論的要點。

6.6.2適用於段落結束、主題變換、組員發言過長、複雜和寬泛等情況。

6.7催化

6.7.1推動組員之間進行明確而直接的互動,促使組員為小組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

6.7.2主要適用於小組動力不足的情況。

6.8聯結

6.8.1協助組員將個人的經驗與小組共同經驗聯結起來,或把組員未覺察到的一些有關聯的片段資料加以串聯,整合經驗,促進小組組員的成長。

6.8.2應注意組員內在的相似性。

6.9設限

6.9.1對小組討論的時間、範圍、形式等方面設定界限。

6.9.2當組員出現壟斷小組討論、脫離主題、不當語言等行為時應及時予以幹預和阻止。

7 過程

7.1 小組籌備期

7.1.1在小組籌備期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收集服務對象的相關資料;

——準確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

——確定小組工作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

——確定小組的性質和內容;

——確定小組類型、規模、時間和場所;

——撰寫《小組工作計劃書》(參見附錄A)和《小組工作單元(小節)計劃書》(參見附錄B);

——招募與篩選組員;

——準備小組工作過程中所需的人、財、物等資源。

7.1.2在小組籌備期應注意:

——小組目標明確、可操作、可測量和評估;

——選擇符合小組性質的活動場所;

——設計符合組員特徵的小組活動;

——小組工作各單元(節)間目標具有內在邏輯性;

——小組工作各單元(節)內目標、內容、活動具有內在邏輯性。

7.2 小組形成期

7.2.1在小組形成期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協助組員彼此認識;

——澄清小組目標和組員目標;

——建立安全、信任的關係;

——形成小組規範,籤訂小組契約;

——協助組員初步建立小組凝聚力和歸屬感;

——撰寫《小組工作過程記錄表》,參見附錄C。

7.2.2小組形成期應注意:

——明確在小組中所處的中心位置;

——注重真誠、尊重和接納;

——強調聯結者和示範者的角色。

7.3小組轉折期

7.3.1在小組轉折期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關注特殊組員;

——處理防衛、抗拒行為;

——協調和處理衝突;

——進一步促進小組動力的形成;

——撰寫《小組工作過程記錄表》,參見附錄C。

7.3.2小組轉折期應注意:

——鼓勵組員真實地表達自己;

——注重公平、真誠、開放、非評判;

——強調協調者的角色。

7.4小組成熟期

7.4.1在小組成熟期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協助組員維持小組的良好互動;

——協助組員從小組經驗中認知重建;

——協助組員把領悟轉化為行動,鼓勵組員嘗試新的行為;

——鼓勵組員互助互惠,協助組員解決問題;

——引導組員促進目標的達成;

——撰寫《小組工作過程記錄表》,參見附錄C。

7.4.2小組成熟期應注意:

——明確在小組中主要處於邊緣位置;

——注重支持、鼓勵、關懷;

——強調促進者、支持者、資源連結者的角色。

7.5小組結束期

7.5.1在小組結束期應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處理組員的離別情緒;

——協助組員鞏固小組經驗並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小組評估;

——處理遺留工作;

——安排跟進工作;

——撰寫《小組工作過程記錄表》,參見附錄C;

——撰寫《小組工作工作評估總結報告》,參見附錄D。

7.5.2小組結束期應注意:

——明確回歸小組中心的位置;

——注重肯定、鼓勵、祝願;

——強調評估者的角色。

【分享】後臺回覆:行業標準,獲得《兒童社會工作服務指南》(MZ T 058-2014)、《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MZ T 094-2017)、《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MZ T 095-2017)、《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績效評估指南》(MZ T 059-2014)、《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MZ T 064-2016)電子版資料。

相關焦點

  • 最新: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發布 考試科目為《社會工作實務(高級...
    8月28日,民政部網站發布了《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的通知,通知顯示,根據《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人社部規〔2018〕2號),我們組織編寫了《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審定,現予發布。
  • 2018年自考《個案社會工作》習題及答案
    2018年自考《個案社會工作》習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個案工作的中期目標是 【 B 】A.挖掘生命潛能,趨向自我實現B.恢復自助能力,選擇適當生活C.解決具體困難,排除情緒困擾D.提供精神支持,給予物質保障2英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濟貧法案是【 B 】A.
  • 《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發布啦
    附件2社會工作實務(高級)考試大綱考試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科目考試,考察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秉持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與倫理規範,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相關政策法規,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管理、督導和研究的綜合能力。
  • 考試大綱正式發布
    《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近日正式發布。該大綱根據2018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聯合印發的《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編寫,是高級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和考生備考的依據。高級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包括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專業倫理、社會工作理論及其應用、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及其應用、社會工作實務領域與社會工作法規政策與實務等9大項內容,主要考察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秉持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與倫理規範,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相關政策法規,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管理、督導和研究的綜合能力。
  • 河南省民政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養老領域社會工作規範(試行)》的通知
    老年社會工作者:從事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且具有資質的社會工作人員。  老年個案工作:運用專業的知識、方法和技巧,通過專業工作,幫助遭遇困難的老年個人或者家庭發掘和運用其周圍的資源,改善個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適應狀況,實現對人的尊重和肯定的專業方法。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體系
    社會工作是非常注重實踐的學科,但在邏輯層面,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建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它既是社會工作的行動指南,又是社會工作的實踐基礎。社會工作是非常注重實踐的學科,但在邏輯層面,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建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它既是社會工作的行動指南,又是社會工作的實踐基礎。   社會工作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踐性學科,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增民生福祉 贛州探索推進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
    近年來,贛州市不斷投入財政資金,加大對社會工作服務的購買力度,推動壯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目前,全市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有6400人,他們為流浪兒童、空巢和孤寡老人等群體提供了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是服務城鄉居民和增進民生福祉的一支重要力量。
  • 社工師,不理解什麼是社會工作,怎麼做到精準備考?
    對於已經從事社會工作的朋友來說,正確理解社會工作的基本含義,有利於自身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快速進步和提升。正確理解社會工作,需要注意有「專業社會工作」與「非專業社會工作」之分。非專業的社會工作,是泛指所有與助人有關的行為和活動。
  • 2022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工作考研複試線、參考書等必看備考信息
    參考書《社會工作概論》(第二版)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咖啡色書皮)《社會工作導論》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綠色書皮)《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二版)》王瑞鴻,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教材編寫組《個案工作》許莉婭,高等教育出版社
  • 廣州舉行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案例大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廣州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案例大賽決賽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來自廣州不同社工組織的9名選手分享了自己服務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案例。案例廣泛關注青少年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分為個案類、小組類、社區類三個組別,由現場專業評委進行評選。
  • 焦點解決督導模式在社會工作督導中的運用與反思
    摘要: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的基礎、核心和支撐,回顧國內對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社會工作督導推進策略、理論應用、督導模式、督導機制以及境外督導經驗等諸多方面,初步建構了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知識體系。
  • 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央的要求,推動社會工作制度化建設,2011年10月,中組部、民政部等18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了要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等系列制度體系,並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突出重點、立足基層、中國特色」的原則。
  • 河南省民政廳印發《河南省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實施方案...
    社工站要配備必需的辦公場地和設施設備,包括不少於12㎡的辦公用房和一定面積的活動用房,配備桌椅、電腦、印表機、檔案櫃等辦公用品等;社工站要按照資源整合、「一室多用」的原則,優先使用當地兒童之家、日間照料中心、為老服務中心、志願服務站等服務設施,根據服務需求設立個案諮詢室、小組活動室等活動場所。(三)制度建設。
  • 社會工作教材中的人物及其理論
    P63霍利斯,綜合有關理論把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加以發場光大,正式出版了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代表作《個案工作:一種心理社會理論》。P63林德曼與卡普蘭,合作提出「危機調適」的概念,認為壓力、緊張和情緒的調適與危機有緊密的關係。P67巴甫洛夫,經典條件作用理論。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2]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有如下專業特點:   1.社會工作是以服務困難群眾、困境人群為本的,從利益分配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利益的受損者,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會促進社會治理。第二,社會工作對問題的解決是參與式的,社會工作強調服務對象的參與,表達意見,並努力實現相關利益各方的有效溝通。
  • 2021鄭州大學社會工作考研專業課真題
    一、名詞解釋 1.語義差異量表 2.形成小組 3.多元回歸分析社會服務機構評估 二、簡答題 1.簡述定距測量、定比測量及二者區別 2.什麼是追蹤研究,追蹤研究設計時要注意什麼 3.定性研究報告與定量研究報告的不同 4.定性研究的本質特徵 5.如何對小組進行有效的社會控制
  • 2021年復旦大學社會工作考研真題回憶
    社會工作原理 一、名詞解釋 1.貧窮的生存模型 2.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通案處理 3.個案工作的「摘要記錄」 4.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 復旦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專業目錄)
    復旦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專業目錄) http://kaoyan.eol.cn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    2009-10-30  大 中 小 復旦大學社會工作碩士(MSW)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 我國社會工作立法的重點議題
    關於社會工作的界定,教科書上雖然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基本上都圍繞「專門人員運用專業方法,解決個人、家庭和社區的問題,以恢復其社會功能」;[5-7]中央層面的法規政策沒有涉及,珠海和汕頭地方立法對其做了幾乎同樣的界定,確立其「專門職業活動」的地位。教科書更強調社會工作的專業屬性和功能屬性,職業立法應當強調社會工作的職業屬性,因此,珠海和汕頭對社會工作的界定是比較準確的。
  • 浙江省2011年10月自學考試團體社會工作真題
    浙江省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團體社會工作真題課程代碼:00279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