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痛批英語改革:用輕率的政策代替粗暴的

2020-12-05 網易教育

英語到底應該怎麼學?是不是應該全民去學?英語的好壞是否可以影響到人才的發展?是否是優秀人才的標準?英語到底為什麼而學,考試還是交流?是不是取消英語考試就可以改善英語教育?中國人學英語面臨了太多問題。

第035期

精彩語錄

▶▶ 總是有一個粗暴的、荒謬的、明顯不奏效的政策,無視下情,罔顧規律,強行實施很久很久,非得到兩三代人給廢了、耽誤了、扭曲了,非得整個情況早已無可挽回,這才出臺另一個同樣輕率、同樣極端,尤其是,同樣傲慢的政策,用來廢除上一個政策。

▶▶ 這已不是外語教育問題,而是權力教育的後果。你什麼都不能做,做了也沒用,因為你沒有權力,很簡單。

在2000年回國之前,畫家陳丹青並未料想到「英語」會對他構成困擾;自從8年前他從清華大學辭職後,幾乎不再談論「英語考試」話題。不過,作為「炮轟」英語考試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對應試教育感到絕望:「十多年了,講了根本沒用嘛,巍然不動。」

英語零分,成為研究生

「英語」對少年時代的陳丹青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的父親一輩,不少人精通外語。在廣東老家上高中時,他的父親已經有很好的英語教材和英語教學。1947年陳家老父考入上海海關學院,教授清一色是英美人,包括當時還很年輕的費正清。學校課程全部英文,「我父親的高中英文程度就能考入洋人在上海辦的大學」。

「上海是殖民地,1949年前,很多傭人都會講英文,不跟外國人接觸的市民也喜歡胡謅英文。為什麼?因為很多上海口語夾雜英文,沒受過教育的市井之徒也能講幾句英文。」陳丹青以他的老師之一、連環畫大師賀友直為例,「他1949年前是個苦孩子,做過學徒、當過國民黨兵,1949年後政府培養他畫連環畫,今年90多歲了,隨口講很多英文短句,就是上海街巷聽來的。那時說洋話是風氣,是時髦,有種優越感——『我會講幾句英文』。」  

2005年陳丹青批判英語考試制度被公開後,清華大學退休老教授孫復初站在他一邊。孫教授與陳父同齡,他也說,1940年的中學生,初中可讀英文小說、唱英文歌,高中就用英文寫信、寫作,「相當數量的學生口語也很好」。孫在建國後主持編寫《英漢科學技術詞典》出版發行數十年,是很多科技人員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我父親和孫復初教授的回憶是相同的,他們說,到了大學還要嚴考英語,民國沒這事兒!」陳丹青說,「當年你能進大學,就假定英語的讀、寫、聽,已經過關,今後只是對專業口,深造提高的問題了。」  

到了陳丹青這代「50後」讀小學時,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官方文獻記載明確了1964年教育部將「第一外語」從俄語轉換英語,但陳丹青完全不知道:「1964年跟蘇聯整個兒鬧翻了,可是1966年『文革』爆發,所有外語教育都停止了」。  

1966年陳丹青小學畢業,此後再沒受過正規教育。「文革」初始,小孩們因為學校關閉、不用上課而雀躍。「大家瞎混到1967年,毛主席說複課鬧革命,我們按指定區域,一律免考,就近入學。入學後,語文數學課本一律沒有,英語教材只有幾頁油印本,上了幾課就下鄉下廠了。」他們學的幾句英語,無非就是——「打倒美帝國主義」、「毛主席萬歲」。  

自16歲到25歲,陳丹青輾轉農村8年,自學繪畫。「『文革』結束前兩年,1974年,部分大學複課,招收工農兵學員,英語是進外語院校的工農兵們的第一外語。  

1978年,陳丹青投考「文革」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他在外語考試證寫道:「我是知青,沒上過學,不懂外語。」然後起身離去。外語零分,專業課高分,他就這樣成為研究生。「這樣的例子不是一個兩個,所有『文革』過來的考生,十之有九不會外語。當時國家強調『擇優錄取』,強調『業務』。你畫畫好,跳舞好,數學好,外語差不要緊,進門再補。但這種狀況很短暫,進入1980年代,外語教育越來越嚴格了。」陳丹青回憶說。  

有趣的是,藝術研究生的教學依舊與英語沒有交集:「那時學院有個天真的預想:這批研究生可能被公派赴法留學,於是美院請來外語學院法語老師,專為研究生開設小班,學了半年多。其實當年國家太窮,哪會公派,現在我只記得幾個單詞了。」

英語無關考試,只是生存需要。

陳丹青就讀美院的同期,「英語熱」在社會上迅速升溫。1982年陳丹青出國前,「英語角」是北上廣等大都市的公園一景:「天天有一大群人圍著一個英語好的老先生,成天對口語,風雨無阻。不過對我完全沒有影響,我已考上研究生,一心只想畫畫。」  

兩年後,27歲的陳丹青完成《西藏組畫》,震動美術界和文藝界。留校任教一年後,他自費去紐約留學。但「英語」仍未成為他的焦慮,只在出國前半年靠當時流行的大眾教材《英語900句》,突擊學習會話。」  

到紐約後,陳丹青在唐人街一家華人開辦的英語學校上過半年課,「上得很不認真」。他說:「我不是個好學生。但我在語言上不是特別笨,一兩年內就能對付口語,四五年後,大概單獨講演半個鐘頭也可以,再後來,能和當地藝術家談些帶點專業用語的對話,但單詞很少。我的問題是聽和寫、講,今天也還可以,大約相當美國初中生水準吧。」  

作為「文革」後第一批走出國門的尋夢者,他自認幸運:一到紐約,就有美國畫廊老闆找他籤約。這家叫瓦裡芬德利的畫廊位於曼哈頓五十七街,陳丹青成為第一個和畫廊合作的中國人。  

幾年後,由於厭倦重複西藏主題,陳丹青不再走畫廊路線。他說,英語不佳,從未成為在紐約的困境,因為整個藝術界只看作品,從不計較作者的英語。英語的重要性主要針對兩種人,一是必須在美國上學深造,一是必須在美國公司上班謀生。「我是自由職業者,從未遭遇語言問題的障礙。」  

「到國外,英語不是學習問題,不是考試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你要接電話,要購物,要交稅,要去各種機構辦事,你非得會說英文。在美國呆久了,大部分受過普通教育的人,生活會話都不錯。但我不會說這是學習英語的結果,而是切切實實的生存的需要。」

1988年,陳丹青的夫人和女兒來美團聚。之前,他擔心孩子如何入學,結果美國入學規矩簡單到「只需要一個信封」,證明你是學校附近的常住居民,任何族裔的孩子立馬可以上學。語言問題怎麼辦?「我女兒來時8歲半,讀到小學三年級,能寫幾百字的中文作文。但半年後她就忘了中文,天天看美國電視,和任何美國人交談,很快就變成美國孩子了。」  

此後,陳丹青就以女兒的經歷勸那些移民美國的家長,他們「半年後根本不用操心孩子的英語水平這事,每個孩子滿嘴英語,非常快」。在美國18年,陳丹青目擊移民美國的各國孩子越來越多,美國為了這些孩子,包括大量非法移民,不斷擴建中小學:「我都不知道美國師資怎麼跟得上,在美國,上學是天賦人權,哪家家長不送孩子上學,是犯法的。」  

至今,陳丹青坦承「從未融入美國社會」——他說,他連中國社會也未「融入」——他讀中文《世界日報》,讀中文書,聽木心先生講世界文學史。「我連中文都沒學過、沒學好,所以從未焦慮自己英文不好。」畢竟,藝術超越語言,他表達自己,並不深受英文的困擾。他認為,一定程度的英語會話足夠與人溝通,交友,甚至深談:「人與人的交流,人表達觀點情感,還看你的語言能力,而不一定是外語能力。『語言天分』和『外語程度』是兩回事,許多精通外語的人,說話木訥笨拙,更說不出有趣的、有深度的話。」

考試毀的是英語教育本身

 2000年,陳丹青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聘為教授、博導。當年報考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5名入圍,但因外語不過關全部落榜。為陳丹青首次招生不致落空,校方特意讓五位考生轉以「訪問學者」名義入學。然而一年後,5名「學者」再次因為英語分不過線離開清華;同年,二十多名投考陳丹青畫室碩士生的考生無一人通過英語和政治考試。  

「我完全瘋了!」陳丹青回憶道,「這還不如『文革』後我上學那會兒啊!」當年年底,他在上海《藝術世界》專欄上以四千多字長文「痛罵」藝術教育的英語考試制度,題為《我們上百年文化命運天災人禍的總報應》。這是國內第一篇痛陳英語考試製荒謬而誤人的文章,立即被不少大學生複印放大後,貼在校園裡。  

「1980年代,華東師範大學校長袁運開甚至親自到上海教育局力爭,並和教育部交涉,懇請對業務人員的英語考核適度放寬,讓他們以後再補,那時也還有通融的餘地。」陳丹青說。「我回來後,不可能了,完全不能通融,跟律法一樣嚴厲。所有教員為之困擾20多年,居然沒人叫一聲,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硬槓槓,休想動。」  

2002年,青島女孩吳雯投考陳丹青的研究生,專業第一,外語、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她花整年時間在京租房,日日專攻英語和政治,翌年再考,英語仍差一分,被斷然拒絕。  2004年,吳雯去倫敦自費留學,毫無懸念考入當地藝術學院研究生,之後兩年給陳丹青的電郵全是英文,「遠遠超過我的英文書寫」。  

2003年年底,當三位本科生決定報考他的研究生後,他辛辣地寫道:「棄置畫筆,春夏秋冬專攻外語和政治,預備投考研究生,此乃當今所有文藝壯丁的青春修行。我預祝他們成功,等著他們失敗。」  

就這樣,僅僅因為英語考試,陳丹青4年沒招到一個研究生。2004年10月,他向校方清華提出辭呈,迅即引發全社會對於英語考試和英語教育的大規模質疑。  

「我觀察他們怎麼教英文,發現一切的一切只為考試。我父親和孫復初教授啟發了我:英語教學越規範,越可怕。靈活的、有智慧的、能夠帶來熱情的、曾經非常有效的英語教學,消失很久了,一切讓位給考試。被英語考試毀滅的不僅是落榜學生,而是首先毀滅了英語教育本身!這樣的制度讓你痛恨英語,因為最後,你學來那點可憐的英語,全部還給考試。」  

廢除英語是用一個錯誤代替另一個錯誤

儘管任教期間,陳丹青不停地「瘋狂叫囂」,但體制卻毫無回應。更讓他感到心寒的是學生的態度,辭職兩年後,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邀請他參加一期辯論「英語四、六級該不該廢除」。好幾位咄咄逼人的女同學堅決支持考試製,稱高校應該「培養人民的藝術家」,而非招「民間藝人」,這樣「中國作為泱泱大國才能更加崛起」。陳丹青說他當時氣得無法開口說話,最後只能委婉地說:「這是社論語言,不是年輕人的語言。」  

「這已不是外語教育問題,而是權力教育的後果。」他說,「你什麼都不能做,做了也沒用,因為你沒有權力,很簡單。」  

所以當陳丹青得知「三年內高考取消英語」的消息,第一反應是:「什麼原因導致教育部出臺這個政策。哪個部門、哪個官員、通過哪一級批准,這種政策才會出臺?才能實現?目前沒有人確知理由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尤其是,取消之後,外語教育怎麼教?」

「我不樂觀。英語教材改不改?教學方式換不換?替代方案、後續措施是什麼?是否更合理?各校第一線教師是否知情?是否同意?只要這些不清楚、不改變,英語教學的無效性和荒謬性,不會改變。我看不到英語教學廢除強制性考試,或降低考試門檻後,短期內會有良性轉變。」  

他的語氣仍和多年前一樣冷靜而無奈:「絕不僅僅在教育領域,在所有領域,總是有一個粗暴的、荒謬的、明顯不奏效的政策,無視下情,罔顧規律,強行實施很久很久,非得到兩三代人給廢了、耽誤了、扭曲了,非得整個情況早已無可挽回,這才出臺另一個同樣輕率、同樣極端,尤其是,同樣傲慢的政策,用來廢除上一個政策。總是這樣的:用一個錯誤代替另一個錯誤。」

網友態度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專稿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連戰痛批蔡英文18分鐘,盤點蔡當局「領導無方」事件,蛇鼠一窩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前不久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蔡英文不適合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並且連戰舉出實例,痛批蔡英文18分鐘,盤點她犯下的種種錯誤,讓臺灣同胞更了解她所犯下的罪行。從歷史教科書到"年金改革"再到"拔管事件",最近還有所謂的"反滲透法"限時通過,都說明蔡英文不適合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不僅損害臺灣同胞的根本利益,還破壞臺灣同胞與大陸的同胞關係,影響兩岸的正常發展,蔡英文就是臺灣的罪人,是賣國賊。
  • 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受重視 「應試英語」轉變「實用英語」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全球經濟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也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黨中央、國務院都十分重視外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針對外語考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國教育部門也在穩步推進相關政策的調整。
  • 中國將改革英語考試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專家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的英語教育改革將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四六級考試未來或將納入標準統一的英語測評體系之中。  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程曉堂表示,中國政府和家庭在英語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但仍存在注重書面英語而忽略口頭表達等痼疾,用標準統一的分階段測試代替現在分散的高考和四六級考試是中國英語考試改革的方向,旨在真正提升中國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 民生「痛點」就是改革的基準點
    這個月,貴州省望謨縣有兩姐弟分戶出現「奇葩證明」,政策打架致使他們幾個月跑斷腿都無果;上個月,湖北省紅安縣90歲老人奔波一百多公裡,被人抬上三樓進行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理由是按規定老人必須到現場辦理……一幕幕直擊民生「痛點」,刺痛公眾神經,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水平,是評價和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書,但我知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說話一向很犀利,很多問題到他那裡總是能「迎刃而解」,非一番尖銳的批判不能終了。故而他在文藝批評界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
  • 高考改革增加語文分值突出母語地位 降低英語分值
    北京昨日公布2016年中高考改革方案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  昨日,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提出降低中高考英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重點高中名額向一般中學傾斜等成為方案的亮點。據新華社央視  -本地情況  遼寧暫不會調整高考政策  瀋陽「中考」已嘗試英語「減分」  昨日記者從省招考辦了解到,我省的高考政策將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進行,現在教育部尚未出臺相關政策,所以遼寧不會調整高考政策。
  • 輕率概括:認知吝嗇者的不完全歸納推理
    因此,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影響下,許多人在考察有窮序列的一部分個體後,便粗暴地對事物進行普遍性結論。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沒有因為個體的數量與代表性個體的不足,停止進行普遍性結論,而是通過少數的案例枚舉,便得出結論。
  • 英語考試改革也是科學實驗的過程
    英語考試改革也是科學實驗的過程   推薦  北京前不久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明確下調中高考英語科目分值,並逐步向一年兩次社會化考試過渡。
  • 第一講: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讀
    這一次的新高考改革算是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無論前面幾個地區改革進行得如何,新高考改革也是大勢所趨。現在已經不是在討論要不要改革的問題了,而是什麼時候改,需要怎樣改。所以無論是已經開啟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還是將要改革的省份,亦或者是還沒確定何時改革的省份,這節課都是非常適合高中學生和家長。
  • 一日談 | 簡單粗暴的殯葬改革,該叫停了
    作者:澎湃社論 原標題:「低票價釣魚」:價格欺詐,必須有懲罰燕趙晚報:232個專業不招生是對學生負責新華網記者日前從山西省教育廳獲悉,為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山西省削減「過剩低質錯位」專業,在2018年秋季學期招生中,共有232個專業不安排招生。
  • 用更準確的英語單詞代替very
    用更準確的英語單詞代替very,聽起來更有說服力,更有趣,更聰明。Ways To Avoid Using The Word VERY 避免使用VERY這個詞的方法Very」 is a great word in English.
  • 英語的霸主地位可能面臨「威脅」,英語改革勢在必行
    英語的霸主地位可能面臨「威脅」,英語改革勢在必行,何不用中國武術和中醫代替英語?是時候和英語說拜拜了……浙大教授提出「將英語踢出高考」的言論得到很多網友的支持,這麼多年來英語已經讓中國學生花費太多時間了。
  • 實用口語:「戳住痛點」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實用口語:「戳住痛點」用英語怎麼說? 2017-04-18 17:1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俗話說別在人家的傷口上撒鹽,可是別人家的痛點你都了解嗎?
  • 用日語代替英語參加高考,有哪些優缺點?
    最近高考日語越來越火了,許多英語學不好的孩子,聽說高考日語要求低,便打起了用日語參加高考的念頭。那麼這條路真的可行嗎?用日語高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呢?今天跟老師一起來看看吧。什麼人適合用日語參加高考?主要是英語成績非常差的學生。如果學了多年英語但成績一直墊底,補課也無濟於事,提升空間很低,那就可以試試日語。還有藝術類的同學,在文化課上沒有優勢,用日語代替英語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學。用日語參加高考有哪些優勢?
  • 高考英語命題的改革之路——孔德惠教授訪談錄
    為什麼高考英語總在大量地使用選擇題,屢批不改,已成頑疾,這是個大問題。孔:選擇題不是不能用,但不能這麼濫用。比如說,考聽力用一些選擇題考就比較合適,因為考生一邊聽一邊答題,時間緊迫。但也不要認為聽力就必須用選擇題考,這種認識是僵化的。通過筆答也可以考聽力。至於閱讀理解,都拿選擇題讓考生判斷選項是十分單調和片面的,後效也非常糟糕。
  • 改革後的高考英語正在逐漸向國際英語語言考試看齊?
    雖然「改革政策」尚未真正實行,但從近兩年各省的高考英語題型變化上我們已經能夠看出端倪:  首先從英語詞彙上,各省高考逐漸淡化了語法與詞彙知識,避免了死扣語法細節和脫離實際的空談,不探討某個詞彙的特殊用法,而是注重對語境理解能力的考察,也就是考察學生對語言的實用能力。
  • 館長陳丹青回應:天下建築一大抄
    在陳丹青的一度推崇下,直到晚年,木心才為國人所知。 2011年11月15日,木心逝前一個月,陳丹青把美術館的設計初稿帶去給他看。臥床的木心盯著畫稿看了很久,喃喃吐出一句:風啊,水啊,一頂橋。
  • 英語高考改革,阿卡索CEFR課程提升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北京、江蘇等部分地區相繼將英語口語納入中高考體系,英語口語地位逐步提高,並逐漸成為學生升學、職場工作的重要競爭力之一。人們對於英語口語的學習需求逐步增強,但由於缺乏英語環境,以及長期接受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大多數學生存在「啞巴式」英語學習狀況。
  • 高考,一個英語交白卷,一個作文只寫28字,校長看後破格錄取
    高考但這「一線生機」古人之所以用一個「遁」字形容,就是因為太過罕有極少能被抓住,所以,高考史數十年來能享有這「一線生機,藝術界就曾出過一位言語特犀利的高考點評達人——陳丹青。很多人都對陳丹青關於教育的各種辛辣觀點記憶尤深,但少有人知的是他卻是一個實打實享受過高考「福利」的幸運兒。陳丹青年少時遇到「時代良機」,被歡歡喜喜地安排到蘇北鄉下光榮勞動,熬到二十五歲才迎來高考,興高採烈地走進考場才發現自己只能一臉懵——要考英語。
  • 邱毅痛批蔡英文是「肥英文」 公開肯定蘇貞昌
    據臺灣《今日新聞》的報導,邱毅公布一份綠營高官領18%的金額,除了蔡英文之外,邱毅更痛批在遊錫堃擔任臺「行政院長」時的「副院長」吳榮義也是拿了18%,但卻有臉用「新臺灣國策智庫」名義刊登廣告批評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