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發表基因編輯新論文,發明基於CRISPR的RNA追蹤成像系統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近日,韓春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新論文: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該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活細胞RNA追蹤成像工具——VN-dCasE-VC,效果和可用性更強。該論文署名單位為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研究中心,通訊作者為韓春雨,第一作者為高峰。

前情回顧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Biotechnology 雜誌發表了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使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稱NgAgo對真核生物(包括人)具有基因編輯能力。該研究成功很快在世界範圍內爆火,韓春雨老師此前籍籍無名,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學術界網紅被讚譽為「在三流學校取得世界一流原創成果,打破國際基因編輯技術壟斷」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韓春雨,第一作者為高峰,浙江大學教授沈嘯為共同通訊作者,但在後續修改版本中,沈嘯從作者名單中去除了。

2016年8月,河北科技大學成立基因編輯研究中心,計劃投入資金逾2億元。但NgAgo的研究成果引發廣泛質疑,2017年8月3日,韓春雨撤回該論文。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

2019年4月4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刊登了一篇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論文,表明NgAgo通過核酸內切酶活性介導增強大腸桿菌的同源重組。BioWorld第一時間解讀並報導了該論文,該研究表明NgAgo可以編輯原核生物,但不能編輯真核生物基因組

韓春雨最新論文的解讀

CasE是Ⅰ-E型 CRISPR複合物的核心成分,它通過結合特定的莖環區域單獨處理pre-crRNA,稱之為 CasE Binding S,簡稱為CBS。CasE保守His20參與催化活性,ΔHis26-TtCse3突變的CasE(dCasE)則失去了催化活性,但仍然與其靶標緊密結合。

在該研究中,通過將 split 螢光與dCasE的N端和C-末端(ΔHis20)融合,構建了活體RNA跟蹤工具VN-dCasE-VC。該系統僅在存在靶RNA時才發出螢光,從而增強信噪比。

在活細胞中進行可視化的RNA追蹤,不需要特定的亞細胞分布。CasE-GFP和dCasE-GFP在HEK293T細胞中的高水平表達和均勻分布表明CasE和dCasE適合於活細胞中的RNA操作。

為了測試CasE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表達時是否具有強活性,作者構建了「關閉」報告基因質粒CBS-GFP-N1。它由5'-UTR中的GFP mRNA和CasE結合位點(CBS)組成。當CasE被引入系統時,GFP表達水平急劇下降。

為了進一步測試CasE活性,作者還構建了「開啟」報告基因質粒RED-16×CBS-Lin28-C1,其中CBS插入RED單體基因的3'-UTR區和Lin28的上遊。Lin28是RNA核保留信號,在其3'-UTR中具有lin28信號的RED單體mRNA幾乎不能翻譯成蛋白質。

CBS-CasE依賴限制性切斷lin28信號並從核釋放靶mRNA用於翻譯(圖1E和圖1F)。這些表明CasE可以結合併切割哺乳動物細胞中的CBS

為了將dCasE-CBS相互作用設計到RNA追蹤系統中,作者通過將split-FP5-7與dCasE蛋白結合。發現一個版本,即VN-dCasE-VC很難發出螢光,這可能是由於不正確的摺疊或不穩定的狀態,但是當與靶RNA(CBS)結合時,可以在螢光顯微鏡下清楚地捕獲螢光信號,即使VN-dCasE-VC表達質粒的轉染劑量非常低。

接下來作者使用VN-dCasE-VC系統追蹤哺乳動物細胞中過表達的β-肌動蛋白(β-Actin)的mRNA,VN-dCasE-VC系統在細胞質中顯示出強螢光。此外還觀察到,向靶mRNA添加更多CBS可改善信號,螢光追蹤更清晰,因此,可以通過增加CBS的數量來檢測低豐度的mRNA。

總的來說,韓春雨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RNA追蹤工具,將其命名為VN-dCasE-VC。該系統能夠追蹤活細胞中沒有背景的特定RNA,通過螢光將其可視化。

目前已有兩種活細胞RNA追蹤成像工具,一種是MS2,一種是Cas13a,韓春雨團隊開發的dCasE系統,成像效果由於MS2,而且,dCasE蛋白的分子量為22kDa,遠小於Cas13a的130kDa,dCasE的小分子量更容易遞送至細胞內,因此更適合用於活細胞的RNA追蹤。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該研究目前發表於預印本網站,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通訊作者:韓春雨

第一作者:高峰

相關焦點

  • 韓春雨沉寂3年「再發論文」,單位為河北科大基因編輯中心
    近日,韓春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新文章: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
  • 韓春雨:我的基因編輯系統還只是「手動檔」 科學人
    這三年間,在生物學的「裁縫鋪」裡小到細菌和寄生蟲,大到小鼠甚至人類胚胎,隨處可見用CRISPR/Cas9對基因組修修補補的科學家們——另一批科學家則致力於將這把「剪刀」打磨得更加好用。而今年5月,「裁縫「們突然得到了一個好消息:來自河北科技大學的青年科學家韓春雨,發明了另一種能用於基因編輯的「剪刀」。   韓春雨團隊今年5月2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論文。
  • 韓春雨團隊三年後再度發文:尚未經同行評審,仍在職河北科大
    2016年5月,是時年43歲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的轉折點。以一篇在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一鳴驚人,自此從「坐10年冷板凳」轉為「網紅科學家」。同樣是5月,時隔三年,經歷學術造假風波的韓春雨團隊再次發文。
  • 韓春雨提交基因編輯新數據 《自然》雜誌怎麼說
    (原標題:韓春雨提交基因編輯新數據 《自然》雜誌怎麼說)
  • 韓春雨: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個年輕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取得基因編輯技術的重大突破,成為一位「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的科學家。     一樓門廳的成果展示欄裡,還沒來得及添上基因編輯技術的相關內容。但是,這座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人」——韓春雨,已帶著他的科研成果一夜之間成為「名人」。     5月2日,韓春雨研發出基因編輯新技術NgAgo-gDNA的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上。
  • 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
    這個年輕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取得基因編輯技術的重大突破,成為一位「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的科學家。土博士放的「核彈」  初夏,河北省藥用分子化學重點實驗室樓的外牆上,爬山虎又開始了一年的生長。這棟位於河北科技大學老校區的四層小樓,再一次被綠色和生機所覆蓋。
  • 韓春雨:「一鳴驚人」的中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
    近年國際上因為基因修飾技術而激烈爭議誰應該得諾獎,而來自河北科技大學、名不見經傳的副教授韓春雨的工作打開了新局面——不是說他會得諾獎,而是有可能他發明的基因修飾新技術會替代現有技術而成為最實用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具有帶來技術和產業變化的潛能。
  • 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論文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事件就此落幕?
    BIOON/---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為此,這個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最終落下帷幕。2018年9月1日,韓春雨就河北科技大學公布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結果表示接受,並且表示在國際前沿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領域,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
  • 韓春雨沉寂3年"再發論文":為此前工作的延續
    近日,韓春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新文章: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
  •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在數百個基因中均重複失敗
    自2016年5月2日在《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論文,NgAgo已經問世5個月,韓春雨在論文中描述的NgAgo是一項和目前主流的「基因魔剪」CRISPR擁有同樣效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高效地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
  • 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如今,伴隨著兩篇新論文的發表,由韓春雨首次發現並命名的NgAgo能否作為基因編輯的新剪刀,再度成了被關注的焦點。實際上,CRISPR/Cas9最初是細菌抵禦外敵的防禦系統:當有病毒或外來DNA首次入侵時,CRISPR/Cas9就會剪切一段帶有入侵者身份特質的DNA(核糖核酸),將其記錄在案,等外敵再次來犯時,CRISPR/Cas9會依據之前記錄的DNA信息,轉錄出一段起著嚮導作用的RNA,指引自己對來敵精準識別,準確打擊。就是這樣一套系統,被科學家們用作基因編輯的工具。
  •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 關於基因編輯的論文撤稿
    《自然·生物技術》昨天發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等論文作者的主動撤稿聲明,持續發酵近一年的「韓春雨事件」有了一個初步結果。在學術出版裡,受到廣泛質疑的論文在期刊的調查和協調下,往往由論文作者主動向期刊申請撤稿,以減少對論文作者科學信譽的傷害,同時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引用該論文。
  • 快速掉落神壇的韓春雨又要發表科研論文,未經同行審議的論文上線
    韓春雨新論文上線曾引發網絡爭議的韓春雨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三年前韓春雨由於一篇高影響的科研論文遭受全球科研工作者的質疑,很多科學家甚至為了重複韓春雨的創新基因編輯方法浪費了大量時間,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反覆按照韓春雨所謂的創新基因編輯方法得到想要的結果
  • 韓春雨主動撤回論文 河北科大將啟動學術評議
    在經歷了長達一年的爭議之後,昨日,《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技術》披露,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團隊發表在該期刊的《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論文已被撤回。新數據不滿足發表標準一年前,韓春雨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論文曾被冠以一項全新基因編輯系統的發現,受到廣泛關注。
  • 韓春雨論文被撤,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還會出現嗎?
    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該論文撤回是韓春雨團隊主動申請的,這一轟動一時,爭議長久的事件終於可以平息了,但是科學家們探尋新的基因編輯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息。  2016年5月,來自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博士就曾帶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短暫的驚喜,其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聲稱在一種嗜鹽鹼環境的細菌中發現了一種核酸內切酶,能在沒有先導的情況下,識別基因組特異序列,並引發基因編輯,並認為是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工具——NgAgo-gDNA技術。
  • 《自然》:已獲得與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的新數據
    聲明稱,《自然-生物技術》仍然致力於儘可能仔細和負責任地探究圍繞韓春雨等人論文的擔憂。 自2016年11月28日發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編輯部關注以來,期刊獲得了與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我們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不過,《自然-生物技術》未在這份聲明中透露上述相關新數據的詳細情況,包括數據來源等。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該小組將細胞適應性效應,與基因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開發的靶標易處理性相結合,以系統地遴選出特定組織中的新靶標和特定基因型。利用此方法,研究人員能夠驗證Werner症候群(又稱白內障-硬皮病-早老症候群)的ATP依賴性解旋酶(WRN)作為多種癌症類型腫瘤的合成致死靶標,該靶標針對具有微衛星不穩定性的多種癌症類型。
  • NgAgo基因編輯論文系韓春雨主動撤稿
    韓春雨的這篇論文自去年發表後所產生的影響力,再怎麼誇張地說也不為過,尤其是在論文的來源地中國。中國媒體紛紛進行報導,以大標題宣告一項全新基因編輯系統的發現。這無疑是一篇中國去年被報導最多的論文;媒體監測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數據顯示,僅在論文發表後的最初兩個月,就有將近4000篇相關的中文新聞報導。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這篇論文由國內外的20位科學家聯名發表,質疑韓春雨的實驗無法重複。論文作者包括此前曾實名發聲無法重複韓春雨的13名中國學者,以及新加入的7名學者,如美國NIH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教授Shawn Burges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程臨釗、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等學者。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萬念俱灰之下,他把論文投給了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一本影響因子不到2分的期刊。即便如此,這篇論文還是經過了長達一年的修改和審核,才最終得以發表。此時,已是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