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前「偉大的悲劇」,人類首次徵服南極點的悲愴故事

2021-01-15 科學好奇號

徵服「世界的盡頭」南極點,到底有多危險?

其難度和危險性,僅次於登陸月球。南極大陸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它矗立在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最寒冷、最荒涼、最乾旱、最孤立的大陸,除了少數科考人員季節性地工作逗留外,沒有任何常住居民。整個大陸周圍被一片白茫茫的冰川與海洋包圍,年平均氣溫零下25℃,內陸平均氣溫零下52℃左右,歷史上測量到的最低氣溫曾達零下89.2℃。

在高低氣壓和洋流的作用下,它形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風暴團,也就是著名的「咆哮西風帶」。

一聽到「咆哮西風帶」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它絕對是一個不好惹的主!

在幾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咆哮西風帶」簡直是水手們最大的噩夢!翻滾的巨浪、強勁的暴風,能輕易把木質船隻拍成碎片,很多水手因此葬身海底。就算是現代科技加持的鋼鐵巨輪,遇上西風帶,雖然不會翻船,但也免不了顛簸搖擺後暈船的困擾。

大航海時代

前往南極大陸的邊緣都非常困難,挑戰登陸南極點,那更是異常艱難,九死一生;南極點位於南極大陸的中心位置,終年被冰雪覆蓋,冰蓋厚度達2000米,海拔高度為2800米;氣候異常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8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零下25到30攝氏度;

2018年,全球前往南極旅行的人,約有5萬左右,但其中能到達南極點的不到1%;這還是在現代社會,有比較好的後勤保障體系支持下的結果;

我們把時間撥回108年前,人類最早登陸南極點的故事,是以一場挑戰賽的模式進行的。

挑戰雙方分別是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大英帝國探險家斯科特;

兩個競爭對手策略是差不多的,先規劃好路線,在頭一年的夏天,在氣候沒那麼極端惡劣的時候,沿途建補給站;

兩邊的團隊都分別建了3個大型的補給站,阿蒙森的補給站分別是建在南緯80度、81度和82度;斯科特的補給站就沒建在這麼南,離南極點最近的這個站,本打算要建在南緯80°線上,但是因為帶去的西伯利亞矮種馬不太給力,凍得都吐白沫了,完全沒法拉物資了;所以最後大部分東西都放在南緯79.5°的位置,離規劃的位置還差了六十多公裡。整個建站過程,阿蒙森只死了4條愛斯基摩狗,而斯科特的西伯利亞矮種馬死了一大半。

第二年夏天,阿蒙森團隊先出發,一共5個人4個雪橇,50條狗拉著就往裡跑,花了14天的時間就跑到南緯82度,他們把補給站中所有的東西都帶上後繼續走,每隔5公裡停下來堆一個圓錐形的雪堆,等返程的時候拿這些雪堆當路標。一路上,他們坐在雪橇裡欣賞著沒有任何特徵的風景,餓了就吃保溫瓶裡的食物。愛斯基摩狗很給力,完全不怕冷,不用給它們餵水,它們渴了就啃幾口雪,晚上吃那些凍得硬邦邦的鹿肉,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最終,阿蒙森按計劃到達了南極點,他在南極點還停留了三天,做了一些科學考察,帶回一些樣品,三天之後原路返回,等回到營地那天,和規劃的時間一天不差,非常圓滿,非常成功。

斯科特的隊伍就龐大多了。程序也比較複雜,他們每走一段要送回幾個人,從30逐漸減到20,再減到10人。在還有幾十公裡到達南極點的時候,最終由4個人去衝擊,結果臨時卻變成了5個人。

他們準備專門拉貨的幾個摩託雪橇,在出發之後第3天就全都壞了,最後乾脆只能是人拉雪橇。西伯利亞矮種馬,完全扛不住南極冰天雪地的環境,一路走一路死。本指望他們能馱著最重的行李,結果到了最後馬全都死了。

更麻煩的是,他們還遇到了暴風雪;這場南極夏季暴風雪的劇烈程度,跟冬天的暴風雪都有得一比了。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走到離南極點還有最後十幾公裡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有一個黑點。走近了才發現那是阿蒙森丟下的一架雪橇,還有上面的挪威國旗;搶先登陸南極點已經失敗了,自此以後,精神力量變成了精神打擊,後面的任務就只剩下活著回家了。

返程走到第31天的時候,團隊中最強壯的一個隊員早上沒起來,凍死了。又走了半個月,隊員奧茨的腳趾頭凍掉了;有天早上,奧茨突然站起身跟大家說:「我想出去走走」。其實大家都明白,去外面怒吼的暴風雪中意味著什麼,但是在這麼絕望的情況下,大家都懷著敬畏的心情,看著奧茨走進了風雪裡,擁抱死亡。

剩下的三個人又勉強走了30多公裡,他們離一年前建的那個最往南、最大的補給站只差17公裡。當初本來是計劃把它放在南緯80度的,但因為西伯利亞矮種馬不太給力,沒走到那裡。如果真是按照去年的計劃把補給站設在了南緯80度,現在他們早就已經在補給站拿到食物和燃料了。這時候是1911年3月20號,離他們從南極點返回已經65天了,劇烈的暴風雪持續了9天,導致他們根本就沒法走出帳篷;在這9天裡食物吃完了,燃料也燒光了。

到了3月29號,斯科特和另外兩個隊員決定不再走了。他們各自爬進了睡袋,斯科特拿了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在睡袋裡,用生命中最後的力量,把最後幾天的事記錄了下來。他在筆記中最後寫道:我們知道這是在冒險,可惜天不如意,我們遵從上帝的意願,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我們會堅持到最後;但是我們越來越虛弱了,結局已經不遠啦。

等到下一個南極的夏天開始後,留守的隊員們就開始去尋找斯科特團隊的屍骨,在白茫茫的南極還真找到了他們的帳篷。睡袋裡是三具完整的屍體,儘管他們已經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了,但還一直帶著一口袋南極巖石的標本,一共16公斤。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的《偉大的悲劇》,講的就是阿蒙森和斯科特挑戰登陸南極點的故事,這篇文章現已入選我國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本第21課;美國人,1957年建成的南極科考站,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也是為了紀念這兩位人類先驅;

入選我國人教版語文

相關焦點

  • 108年前「偉大的悲劇」,人類首次徵服南極點的悲愴故事
    徵服「世界的盡頭」南極點,到底有多危險?其難度和危險性,僅次於登陸月球。南極大陸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它矗立在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最寒冷、最荒涼、最乾旱、最孤立的大陸,除了少數科考人員季節性地工作逗留外,沒有任何常住居民。
  • 悲劇?英雄?---讀《偉大的悲劇》有感
    在人的一生中,有喜有憂,有失有得,有笑有淚……在人生的道路上,悲劇一詞常被人們作為喜劇的反義詞,悲劇總會讓人難忘,悲劇總會讓人想起時不禁留下眼淚……讀了《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後。我感悟到了許多,也理解了之前還未有理解的事情及「矛盾」一詞。《偉大的悲劇》講述了英國探險家斯科特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在南極探險所展開的故事。
  • 南極冒險(上),人類首次挑戰登陸南極點
    南極是自然條件異常惡劣的一塊大陸,冬季平均氣溫會低至-50℃;事實上,直到今天,這裡都不適合人類長期定居;說句不好聽的,南極的地皮啊,就是免費送給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我估計他們都不想接這項目。去挑戰南極點;阿蒙森心裡因為這事還挺窩火的,自己國家領土一大半在北極圈兒裡面,自己更是為登錄北極點準備了很久;結果竟然讓離著好幾千公裡外的美國人給搶了先,你說氣不氣。
  • 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於挪威。父親是個船主,阿蒙森從小積累了一些航海知識。1888年(16歲),挪威探險家南森跨越格陵蘭島的新聞,深深激勵了阿蒙森,他決心也要航海探險。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為世界南極探險考察史標上了「中國」註腳。這兩位科學家就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青松。
  • 他首次登上南極點,從此人類徵服南北兩極
    羅德·阿蒙森(1872—1928),挪威人,著名極地探險家,世界上第一位徵服 南極點的人。阿蒙森第一次參加極地探險是在1897年至1899年作為比利時探險船隊的大副,跟隨比利時人阿瑞恩·德·格萊茨率領下的「比利卡號」出徵南極。1903年到1906年,他親自駕駛「讓拉號」進入北極區域,創下單艘船隻橫穿西北航道的世界紀錄。
  • 100年前就被「瓜分」的南極,如今中國還有機會嗎?
    B站聯合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新華社,首次網絡直播連線中國中山站,展示中國的最新南極考察成果。▲B站網友祝南極科考隊員仲冬節快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察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雪龍2號」破冰船首次亮相,和雪龍號一起,幫助中國科考隊實現了「雙龍探極」。
  • 因失敗而偉大!一百年前的南極瘋狂大探險,700天極地生還
    1914年12月,有這樣一群人,打算徵服地球上最荒涼的地方時,而伴隨他們的,是無盡黑暗與夢魘。這就是一百年前,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領導的瘋狂南極大探險。1914年12月,沙克爾頓和他的船員們,在極晝的陽光照耀下,開始穿越南極大陸。
  • 斯科特先於阿蒙森出發,為何斯科特落後一個月到南極點|百家故事
    是一位極地探險家,被英國人稱為20世紀初探險時代的偉大英雄。1901年第一次前往南極洲的羅斯海探險,發現了島嶼,斯科特把它命名為愛德華七世半島。1904年風光的回到英國後,一下就成為舉世矚目的大英雄,戀人凱斯琳·布魯斯結婚後,還生下一個兒子,收穫了家庭的斯科特,並沒有停止探險的腳步,內心一直渴望再次踏上南極,徵服極點。
  • 人類首次滑雪徒行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還有一位中國女性
    2020年1月25日19點18分,南極大陸難抵極傳來了一位中國女性的聲音:「遠徵已完成,祖國是我的驕傲。」她就是來自北京冬奧組委滑雪戰隊的馮靜,她完成了人類第一次依靠雙腳到達此地的壯舉。南極難抵極 人類的禁地南極大陸的難抵極,其海拔約3715米,英文名意譯為不可接近之極,是距離南極大陸所有海岸線最遠的點。
  • 南極老船長來了!與沈權老師同行南極旅行
    那些真實的,危險的,令人驚心動魄的「探險」經歷,也成了科考家們的故事。更多精彩的航海探險和科考故事,有著30年航海經歷的沈權船長,可能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與「雪龍」號船長沈權老師同行南極旅行,聽他講故事是怎樣的體驗?
  • 37次南極遠徵,誰在背後支撐中國徵服世界三極?
    它時刻提醒著人類,在自然偉力、徵服自然、破壞自然的不可能三角中尋找最優解。與此同時,南極是地球上風力最大、最寒冷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40℃到-50℃,每年平均有300天是8級以上的大風天氣。缺少禦寒設備、氧氣設備、攀登開鑿工具……那時候創造的奇蹟和偉大壯舉背後,也藏著太多的犧牲和苦難。
  • 人類如何徵服了「電」?
    正是因為科學家的大膽探索,人類只用了短短幾百年時間,就徹底徵服了電。本周,財智賓紛推薦BBC紀錄片《電的故事》,走進電學殿堂,了解電學先驅們的傳奇。《電的故事》電,是自然界最攝人心魄的力量之一,無數的科學家為之大膽探索,以致於我們只用了短短幾百年時間,就徹底徵服了電,利用它為人類造福。
  • 小時人物│80天遠徵,人類首次徒步抵達南極「難抵極」,主角是位...
    整整47年後,蘇聯遠徵車隊才在同一天,第一次驅車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難抵極」不僅位置極為偏遠,而且海拔高出南極點900多米,無論是對機械裝置還是人類來說,都是異常艱巨的考驗。至今,全世界僅有9名男性探險者,依靠風力以風箏滑雪的方式成功遠徵「難抵極」,徒步遠徵幾乎是天方夜譚。
  • 人類首次徒步抵達南極「難抵極」,創歷史的中國姑娘:我的秘訣是...
    ,兩次徒步徵服南極大陸: 第一次,2018年初,馮靜和一名外籍嚮導歷時52天,徒步穿越1130公裡南極大陸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完成此路線的中國女性第一人。 第二次她創造了人類歷史。今年1月25日19點18分,她和兩位外籍助理一行三人歷時80天,徒步1800公裡,抵達了南極大陸的「難抵極」。這是人類首次僅靠雙腳到達「難抵極」!抵達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豎起五星紅旗。為了這一刻,她整整奮鬥了5年。 那麼,鮮為人知的「難抵極」到底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存在?馮靜又為什麼要兩次遠徵南極大陸?
  • 41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1980年1月12日,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在南極探險和開發史上隆重地寫下了「中國」的名字。南極科考,是一項關係到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決策。儘管在國際南極科考的大舞臺上,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姍姍來遲,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科研工作非常重視。科技力量的壯大也帶動了我國南極科考事業的迅速發展,極地考察工作因此被提上日程。視頻來自央視網(01:35)1980年年初,董兆乾和張青松兩位科學家應邀代表中國首次參加了澳大利亞南極考察。
  • 南極破舊小木屋中,發現100年前的相機膠捲,裡面記錄了什麼?
    南極是地球上最為寒冷的區域,在這裡最冷的時候可以達到零下94.2攝氏度,平均氣溫在30~40攝氏度左右,這樣寒冷的地區根本不適合人類生活,卻吸引了無數的科學家,因為他們都想在這片神秘的大陸上實現自己的夢想,徹底徵服這片土地。沒人知道在厚厚的冰層下究竟埋藏了多少探險家的身軀。
  • 如果有可能,我想去南極旅遊一次
    ,南極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是2350米;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在南極點附近,年降水量近於零,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還稀少,形成乾燥的「白色荒漠」;是冰雪量最多的大陸南極洲的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南極大陸上的大冰蓋及其島嶼上的冰雪量約為24×106立方千米,大於全世界冰雪總量的95%;是世界上橫跨經度最大的大陸,橫跨360度。
  • 人類首次!80後北京女孩徒步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
    剛剛,記者連線了中國女探險者馮靜,由她發起的「行則將至」遠徵隊一行三人,從南極大陸俄羅斯新拉扎列夫考察站附近的海岸線出發,歷時80天,穿越1800多公裡,於北京時間2020年1月25日晚7點18分,徒步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坐標S82°6.655' E55°1.957',海拔3715米。這是人類首次依靠雙腳到達此地。
  • 張首晟推薦:人類最偉大的9大思維模型 | 混沌大學筆記 - 知乎
    張首晟說,他會寫下人類最偉大的9大思維模型。張首晟教授在混沌大學分享人類最偉大的9個思維模型1. 自然界三大基本常數筆勝於劍如果我要總結整個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用一句話來描寫,我會說「筆勝於劍」,筆遠遠比劍來得更重要。歷史上,亞歷山大徵服了世界。他有兩位老師,一位是他的父親腓力二世,教他怎麼用武力徵服已知的世界。另一位老師叫亞里斯多德,同樣教他改變世界,不是用武力,而是知識,真正把人類的知識徹底整合,徹底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