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世界的盡頭」南極點,到底有多危險?
其難度和危險性,僅次於登陸月球。南極大陸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它矗立在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最寒冷、最荒涼、最乾旱、最孤立的大陸,除了少數科考人員季節性地工作逗留外,沒有任何常住居民。整個大陸周圍被一片白茫茫的冰川與海洋包圍,年平均氣溫零下25℃,內陸平均氣溫零下52℃左右,歷史上測量到的最低氣溫曾達零下89.2℃。
在高低氣壓和洋流的作用下,它形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風暴團,也就是著名的「咆哮西風帶」。
一聽到「咆哮西風帶」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它絕對是一個不好惹的主!
在幾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咆哮西風帶」簡直是水手們最大的噩夢!翻滾的巨浪、強勁的暴風,能輕易把木質船隻拍成碎片,很多水手因此葬身海底。就算是現代科技加持的鋼鐵巨輪,遇上西風帶,雖然不會翻船,但也免不了顛簸搖擺後暈船的困擾。
前往南極大陸的邊緣都非常困難,挑戰登陸南極點,那更是異常艱難,九死一生;南極點位於南極大陸的中心位置,終年被冰雪覆蓋,冰蓋厚度達2000米,海拔高度為2800米;氣候異常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8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零下25到30攝氏度;
2018年,全球前往南極旅行的人,約有5萬左右,但其中能到達南極點的不到1%;這還是在現代社會,有比較好的後勤保障體系支持下的結果;
我們把時間撥回108年前,人類最早登陸南極點的故事,是以一場挑戰賽的模式進行的。
挑戰雙方分別是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大英帝國探險家斯科特;
兩個競爭對手策略是差不多的,先規劃好路線,在頭一年的夏天,在氣候沒那麼極端惡劣的時候,沿途建補給站;
兩邊的團隊都分別建了3個大型的補給站,阿蒙森的補給站分別是建在南緯80度、81度和82度;斯科特的補給站就沒建在這麼南,離南極點最近的這個站,本打算要建在南緯80°線上,但是因為帶去的西伯利亞矮種馬不太給力,凍得都吐白沫了,完全沒法拉物資了;所以最後大部分東西都放在南緯79.5°的位置,離規劃的位置還差了六十多公裡。整個建站過程,阿蒙森只死了4條愛斯基摩狗,而斯科特的西伯利亞矮種馬死了一大半。
第二年夏天,阿蒙森團隊先出發,一共5個人4個雪橇,50條狗拉著就往裡跑,花了14天的時間就跑到南緯82度,他們把補給站中所有的東西都帶上後繼續走,每隔5公裡停下來堆一個圓錐形的雪堆,等返程的時候拿這些雪堆當路標。一路上,他們坐在雪橇裡欣賞著沒有任何特徵的風景,餓了就吃保溫瓶裡的食物。愛斯基摩狗很給力,完全不怕冷,不用給它們餵水,它們渴了就啃幾口雪,晚上吃那些凍得硬邦邦的鹿肉,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最終,阿蒙森按計劃到達了南極點,他在南極點還停留了三天,做了一些科學考察,帶回一些樣品,三天之後原路返回,等回到營地那天,和規劃的時間一天不差,非常圓滿,非常成功。
斯科特的隊伍就龐大多了。程序也比較複雜,他們每走一段要送回幾個人,從30逐漸減到20,再減到10人。在還有幾十公裡到達南極點的時候,最終由4個人去衝擊,結果臨時卻變成了5個人。
他們準備專門拉貨的幾個摩託雪橇,在出發之後第3天就全都壞了,最後乾脆只能是人拉雪橇。西伯利亞矮種馬,完全扛不住南極冰天雪地的環境,一路走一路死。本指望他們能馱著最重的行李,結果到了最後馬全都死了。
更麻煩的是,他們還遇到了暴風雪;這場南極夏季暴風雪的劇烈程度,跟冬天的暴風雪都有得一比了。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走到離南極點還有最後十幾公裡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有一個黑點。走近了才發現那是阿蒙森丟下的一架雪橇,還有上面的挪威國旗;搶先登陸南極點已經失敗了,自此以後,精神力量變成了精神打擊,後面的任務就只剩下活著回家了。
返程走到第31天的時候,團隊中最強壯的一個隊員早上沒起來,凍死了。又走了半個月,隊員奧茨的腳趾頭凍掉了;有天早上,奧茨突然站起身跟大家說:「我想出去走走」。其實大家都明白,去外面怒吼的暴風雪中意味著什麼,但是在這麼絕望的情況下,大家都懷著敬畏的心情,看著奧茨走進了風雪裡,擁抱死亡。
剩下的三個人又勉強走了30多公裡,他們離一年前建的那個最往南、最大的補給站只差17公裡。當初本來是計劃把它放在南緯80度的,但因為西伯利亞矮種馬不太給力,沒走到那裡。如果真是按照去年的計劃把補給站設在了南緯80度,現在他們早就已經在補給站拿到食物和燃料了。這時候是1911年3月20號,離他們從南極點返回已經65天了,劇烈的暴風雪持續了9天,導致他們根本就沒法走出帳篷;在這9天裡食物吃完了,燃料也燒光了。
到了3月29號,斯科特和另外兩個隊員決定不再走了。他們各自爬進了睡袋,斯科特拿了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在睡袋裡,用生命中最後的力量,把最後幾天的事記錄了下來。他在筆記中最後寫道:我們知道這是在冒險,可惜天不如意,我們遵從上帝的意願,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我們會堅持到最後;但是我們越來越虛弱了,結局已經不遠啦。
等到下一個南極的夏天開始後,留守的隊員們就開始去尋找斯科特團隊的屍骨,在白茫茫的南極還真找到了他們的帳篷。睡袋裡是三具完整的屍體,儘管他們已經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了,但還一直帶著一口袋南極巖石的標本,一共16公斤。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的《偉大的悲劇》,講的就是阿蒙森和斯科特挑戰登陸南極點的故事,這篇文章現已入選我國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本第21課;美國人,1957年建成的南極科考站,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也是為了紀念這兩位人類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