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在人類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它們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現在幾乎家家都養狗狗,我們和狗狗一起睡覺、幫它洗澡、給它餵飯、遛它......甚至在有些丁克家庭中,狗狗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被呵護被關愛。由於狗狗的壽命短暫,當它們老去、離世時,我們會難過和不舍。
我們甚至為狗狗拍攝了很多感人至深的電影。
《忠愛無言》講述了一隻拉布拉多意外結識了一位殘疾老頭,一人一狗從相看兩厭,到互相依偎,最後到相依為命的故事。劇中小狗為老人拉車趕集,老人賺錢養它,之間相濡以沫共處十餘載的故事感動人心。
《忠犬八公》講述了一位老頭在女兒出嫁後,將愛與心血投注到一隻幼犬身上,並取名阿八,在老人死後卻依舊守望的故事。一年365天,雨雪無阻,阿八在車站等候的身影讓人感動。
......
在科學界,狗狗也由於其生理特性,常被科學家用來做實驗。比如巴甫洛夫的狗和小狗萊卡。
心理學界——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的狗本是一個動物實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專業名詞。即在一些刺激下,包括人在內的任何動物都會出現無意識的條件反射現象。
在當時,巴甫洛夫是一位著名的生理學家。在實驗室裡,他能憑藉超高的外科手段,在狗的身上開出一個「活命窗口」,然後進行不會殺死狗的實驗。
巴甫洛夫可以巧妙地把狗胃的一部分扯到腹壁外,紮成體外袋子;他也可以在狗的喉部做開縫隙的手術,這樣就能讓食物到達胃之前被截取出來。
巴甫洛夫強調要研究活體動物的整體生理運作方式,為此,他研製了一種裝置,利用該裝置,可以分別收集唾液和胃液,並且分別測量;這樣一來,就給動物的生理反應和神經反應提供了一種量化的方式。「巴甫洛夫的狗」本身就成了一種實驗技術,到了最後,巴甫洛夫開始利用這種技術探尋大腦最深處的各種運作流程。
在研究工作中,巴甫洛夫觀察到,那些狗只要一看到實驗室工作人員就開始流口水,顯而易見,就是想吃工作人員帶來的食物,他管這個叫作「精神唾液」。
在達爾文理論中,有部分內容對動物行為進行論述,也談到了在動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本能」扮演的角色,「精神唾液」這個情況剛好吻合了進化論。還有,另一位科學家I.M.謝諾切夫通過研究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動物腦子裡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條件反射;於是,巴甫洛夫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一番「精神唾液」。
最後就有了開提到的經典結論。
航空航天領域——萊卡
在俄羅斯語言體系中,萊卡意味著會叫的動物。而小狗萊卡本是莫斯科街頭的一隻小流浪狗,和其它9隻小狗一樣被「幸運」選入小狗太空訓練營。它們最後將會有一隻能夠留下,來證明哺乳動物能夠承受火箭發射的嚴酷環境,為未來將要發展的載人航天鋪平道路。
在一長串備選動物名單中,萊卡是其中最不顯眼的一個,但誰能想到不久之後,它將成為地球上最有名的動物之一。
萊卡進入太空後發生了什麼?
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緊接著在1957年11月3日,第二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上就承載了科學家的希望——小狗萊卡。它將是人類送上太空的第一個地球生命能夠,也是首個進入軌道的地球生命。
蘇聯的這次任務是單程式任務,也就是說小狗萊卡有去無回。科學家在它的身體表面和皮膚下安裝了感應器,監測它的呼吸和心跳,以此來探知微重力中是否有未知效應,以及哺乳動物能否存活下來。
升入太空後,數據自動傳回地表供科學家研究。萊卡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科學家為它設計的加壓密封艙,被固定在火箭的頭部,面對它的還有一個攝像頭。
多年後,俄羅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科學家馬拉山科夫博士稱,衛星發射後不久,地表人員通過傳回數據發現,萊卡脖子上的心率是平時的三倍,也就是說,萊卡承受著巨大的痛楚。
綁在萊卡脖子上的醫學傳感器傳回地面的數據顯示,萊卡的心率達到平日的3倍。傳感儀的壓力指標等數據都顯示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小狗萊卡承受著巨大的痛楚,它是真正的太空英雄。
後來,人們將萊卡看作真正的太空英雄,甚至在1957年,蘇聯為萊卡發行了紀念性郵票。1997 年,俄羅斯人在莫斯科郊外萊卡小狗和它的小夥伴們接受訓練的地方,為萊卡建立了一個紀念館。
最後
無論是巴甫洛夫的狗還是小狗萊卡,它們都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它們並不相當人類的英雄,但在人類眼裡,它們依舊偉大。
話題:你還知道哪些為科學獻身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