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受追捧,寧波鎮海十七房村利用「風景」帶動村民致富

2020-12-04 農視網

10月11日,天朗氣清,寧波鎮海澥浦鎮十七房村還延續著國慶假期的熱鬧,不少遊客來到這裡逛明清老街,品特色小吃。

十七房村以明清古建築群「鄭氏十七房」而得名。漫步在十七房村,弄堂深處,是一處處古樸的馬頭牆、抱鼓石、旗杆夾石、石雕等明清古蹟。綠水楊柳岸邊,是鱗次櫛比的農民房和春意盎然的綠色庭院。時間流逝,古老的十七房村並沒有被歲月埋沒,而是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小康之路。

鎮海澥浦鎮十七房村明清古建築群

釀酒是十七房村村民的老手藝。在從前,這裡的家家戶戶都會自己釀酒。

陳志康是十七房非遺技藝「古法釀糯米酒」的傳承人。他繼承了父親的釀酒技藝,三十餘年以來,一直堅持用古法釀糯米酒。12年前,陳志康在自家小院裡開起了米酒鋪,不僅鄉裡鄉親們都會來他這裡買酒喝,不少遊客也慕名前來購買。

「一開始釀酒,我也不是為了賺錢過日子,只是自己對釀酒比較感興趣。」陳志康說,他從小就在父親的薰陶下,喜歡上了釀酒。

2018年,澥浦鎮啟動美麗鄉村提升改造工程,對十七房路邊、沿河區域實施改造提升,通過特色節點院落打造、房屋立面提升、架空線落地、景觀小品點綴等項目實施,使傳統建築和新式小區完美結合,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陣地。

此舉在盤活鄭氏十七房景區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也帶動了村莊的旅遊產業和周邊附屬衍生產業的發展。

「兩年前,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我的米酒鋪煥然一新,外立面重新貼磚,院子頂棚統一修繕,門口的『酒鄉人家』招牌也是統一定製的。」陳志康說,「家門口的道路變成了柏油路,河邊圍起了漂亮的圍欄,連我這些廢棄的大小酒缸,鎮裡都幫我裝上土種上花花草草,全部利用起來美化環境。」原本錯雜繞在頭頂的電線如今也埋到了地下,一眼望去,滿目皆是藍天白雲,白牆黑瓦。

古色古香的十七房村

陳志康說,他每年要用一萬斤糯米來釀酒,前半年做糯米酒,後半年用賣剩下的糯米酒做成白酒。

「每年我做的糯米酒都會賣光,尤其近幾年,生意越來越好。我的米酒不做廣告,也不在商店銷售。很多來十七房旅遊過的上海、江蘇的客人,每年都會自己開車過來我家買。現在我有時也會在朋友圈發一發,有許多市區的客人來找我買。」陳志康說。

在鄭氏十七房景區內,「老劉凍米糖」的生意也很火爆。老闆劉國文背靠十七房村古建築群這棵大樹,每年都要賣出上千斤凍米糖,原本小眾的傳統小吃變成了一款「網紅」零食。

「我這個凍米糖甜而不膩,不粘牙,老人小孩都可以吃,幾乎每一位來這裡遊玩的遊客都會帶一些回去。」劉國文說。

老劉正在製作凍米糖

近年來,十七房村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秉持「全域景區化、農文旅一體化」的理念,利用好明清古建築群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6項國家級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

村子發展好了,村民收入也就高了。早些年,十七房村發展緩慢,村集體可用收入只有28萬元。而去年,村集體收入達30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2萬元,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可以超過400萬元。

記者 鄭凱俠 文/攝 通訊員 戴旭光

(作者:薄荷綠)

相關焦點

  • 老人時常會問:鎮海,那是什麼海吶?
    直到2018年下半年,龍少柔受派赴浙江寧波鎮海區政府扶貧協作科掛職一年,第一次見到東海。這一句話在鎮海煉化引起熱議,2019年初的一輪黔貨出山行動中,鎮海煉化首次以高出市場平均水平的價格向普安貧困村民收購散養黃牛,140頭活牛運抵鎮海,為員工供應肉質鮮嫩的牛肉。 「企業、員工、食堂都可以購買當地的生態農產品,讓對口幫扶村成為企業的『小菜園』。」 來自鎮海煉化的肯定,令派駐縉雲薄弱村周扎村的駐村幹部王華藝振奮。
  • 18、《十七房的月亮》
    > 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十七房村位於鎮海區澥浦鎮南1公裡,由鄭家、路沿鄭、廟後三個自然村組成,以「鄭氏十七房」明清古建築聞名。    收起>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
  • 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  經過專家評選,1323個專業村和100個專業鎮脫穎而出。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家住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的吳海風是一名農村黨員,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帶動鄉鄰共同致富。德臥鎮團山堡村村民王庭秀說,平時她主要在蠶房裡將桑葉消毒和為蠶投食。新建蠶房規範化養殖今年4月份,吳海風開始新建標準化蠶房,還安裝了養蠶軌道,1000多平方米的蠶房於5月底建完,6月11日開始購進小蠶,實行規範化養殖,努力做出更優質的蠶絲。
  • 傾心幫扶 助推脫貧——記河北省人大常委會駐阜平縣壽長寺村工作隊
    工作隊還多次有針對性的召開村兩委與村民代表座談會,宣傳精準扶貧政策和幫扶措施,逐步讓老鄉明形勢、有盼頭,懂政策、有信心,知措施、有幹勁。要致富先修路。工作隊積極協調,抓緊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通村道路自吳王口村至壽長寺村全長25.1公裡,目前道路沿線護坡擋牆已基本完成,年底將通車。通成信溝、許家莊自然村道路共3.2公裡均在設計出圖階段。
  • 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
    圖為新場村街上組村民在採收太子參。  本報訊 7月31日,記者來到開陽縣龍水鄉新場村街上組的太子參種植基地,這裡種植的240餘畝太子參喜獲豐收,預計產量可達15萬斤。  在種植基地裡,3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忙碌,有的挖參、有的清理。「最近大家每天都在基地挖參,每斤能得2塊錢勞務費,一天就有80元到1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喻小華說。
  • 「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致富帶頭人:領頭雁強帶動
    拉孩村黨總支副書記萬選芳種植烤菸已有10多年,2019年,她種植烤菸150畝,收入70餘萬元;2020年,她種植辣椒20畝,收入8萬元。萬選芳加入黨總支是2016年的事,「原來我們村的種植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那時,村黨總支找到我,希望我以致富帶頭人的身份加入黨組織,帶領村民們增加收入。」
  • 文山麻慄坡:蜂箱成致富「百寶箱」
    走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大坪鎮高筧梁村委會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幾箱蜜蜂,養蜂成了這裡一道亮麗多姿的致富風景,更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一條門路。貧困戶開闢「甜蜜」脫貧路鄭傳江家是高筧梁村委會南泥灣村小組的一戶村民,以前是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掛鈎幫扶幹部的引導下,他擴大了蜜蜂的養殖規模,從以前的4、5箱擴大到現在養著80多箱蜜蜂,每年平均售出700斤左右的蜂蜜,養蜜蜂成了他脫貧增收致富的主要門路。
  • 【這是我的村】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更新,玉露香梨就是從山西引進來的新品種,再由村民進行大面積嫁接繁育,現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的就是玉露香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秦學立介紹,「玉露香梨適宜當地的氣候,颳風不愛掉果,而且口感特好,採摘後不用入冷庫,存放時間久。
  • 西充縣:小小花椒樹 結出致富果
    為了發展壯大花椒產業,讓花椒產業成為帶動群眾脫貧增收的致富產業,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加強對基地負責人、務工村民的技術培訓,近年來共開展實地培訓和技術指導260場次,培訓人員1.5萬人次探索多種模式 切實助農增收位於金源鄉的殘疾人脫貧奔康產業示範園,成千上萬株花椒樹整齊排列,一串串寄託著眾多殘疾人致富夢的青花椒已經掛滿枝頭。
  • 廣東:「花木之村」大畔寮 花木種植產業助村民致富
    中國園林網5月4日消息:花木種植產業已經成為饒平縣黃岡鎮大畔寮村的主導產業。目前,大畔寮村將近80%的村民從事花木種植或經營,辦有花木種養場50多個,佔地約100多畝。
  • 這段時間,容縣這個村的村民紛紛上山給樹剝皮,怎麼回事?
    合作社助力,種植肉桂樹有保障尋陽村有種肉桂樹的傳統,幾乎家家戶戶在山林裡都種有肉桂樹,當作家中的「錢袋子」。在他們的記憶裡,無論什麼年代,肉桂皮都不怕銷不出去。村裡的肉桂樹,全身是寶,葉子可以蒸桂油、桂枝是中藥材,肉桂樹開花結果,還會有桂米、桂丁,都是很得價錢的中藥材。
  • ...帶動貧困村走旅遊脫貧致富的路子——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小南河村
    從全域旅遊的大視角,及時制定了《小南河民俗村整體改造規劃》,確立了下一步民俗旅遊村升級改造等文旅項目和小型生產加工項目建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鞏固提升,按項目規劃引導實施。  2.黨員幹部齊帶頭。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技術人員正在細心教授村民臧春傑、王峰鴿夫婦養殖蝸牛的技術。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產業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利用「支部+市場主體+產業+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荒廢土地,引導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中來,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正在基地務工的江群芳今年68歲,體弱多病的她和老伴兒沒有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 從「落後村」到「幸福村」:一個東北農村的致富新經
    從髒亂差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環境整潔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的曙光。髒亂差曾是這個「落後村」的代名詞。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柴草垛滿街亂堆,村民閒暇之餘吃喝聊侃,這樣的日子沒人覺得不對勁。這幾年,黎明村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頭抓,增收致富和鄉風文明齊頭並進,變化悄然發生。在黎明村,沒人要的秸稈成了「香餑餑」。
  • 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嘎日村:生態旅遊業 讓村民端上「 金飯碗」
    難怪張文華笑稱,自己的家從「破房、陋鍋、煙灶火」變成了如今雪白牆壁、瓷磚地板、獨立衛生間,靠鄉村旅遊脫了貧、發了家。「我打算明年把後院利用起來,種上綠色蔬菜,建個生態餐廳。以後,依靠政府把能讓人玩起來的旅遊項目搞起來。客人玩得好,票子才能留得下。」記者採訪得知,張文華建設農家樂共投資10萬餘元,很大一部分都是貸款。
  •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大家只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5年前去了石梯後,我想說,石梯難,比古蜀道還難!」曾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擔任工作隊長的雲南省林業廳幹部鐵偉感嘆說,正因出行難,一代代石梯村村民在懸崖上鑿石開階,小村也因此得名。
  • 重慶廟壩村:依靠生態綠色致富,上門女婿回鄉了
    28年前,因為大山圍困生活艱難,梁大文選擇逃離,成了外村的上門女婿。18年後,他靠山吃山選擇發展,成了家鄉的致富能人。  梁大文轉變的背後,是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上綠色致富之路的生動體現。如今,當初那個偏僻荒涼的小山村,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旅遊目的地,農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8萬元。